分享

朱元璋开启乌托邦实验,轰轰烈烈的学《大诰》运动何以人息政亡?

 今日字条 2022-07-15 发布于广东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段特殊的时期,老百姓的权力看上去大得“无法无天”,根据皇帝的旨意,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冲进官府,捉拿他所不满意的官员,如果官员打官司时枉断曲直,被冤枉的人可以纠集四邻,直接到刑房里,把他抓住,送到京城皇帝跟前。此外,强买百姓东西不给钱的,收税不公平的,老百姓都可以把官员抓了,押送到皇帝面前。

下达这条旨意的皇帝名叫朱元璋。

朱元璋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伟大“创举”,他与底层农民联起手来,发动群众斗官员,共同挤压社会中间阶层即地主和官员的生存空间,由此开创了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奇景观。

只是朱元璋都不会想到的是,这一新奇景观在几百年后的中国大地上再次上演。

张宏杰所著《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选取了皇帝朱元璋、篡位者朱棣、偏执狂海瑞、大太监魏忠贤、杀人狂张献忠、叛徒吴三桂、“逆子”郑成功等七人,揭示他们生命历程背后难为人知的艰辛、焦灼和不得已,分析其何以矛盾、扭曲和心力憔悴。

莫言曾说:“张宏杰不是从政治、道德或者学术的角度,而仅仅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他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也仅仅因为此,那些在历代史书中伟大或者邪恶得光怪陆离的历史人物被他还原成了可以信赖的人,与以往的描述面貌迥然不同。”

张宏杰写的是明朝故事,然而行文纵横捭阖,勾连古今,他以“历史的惯性”来总结朱元璋的所作所为,分析出中国的国民性如何影响朱元璋的重要选择,而这“历史的惯性”又不仅仅影响几百年前的乞丐、和尚、皇帝朱元璋,也影响到今时今日的你和我。

比如他说道:“中国的顺民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物种。历朝不断进化的愚民统治,使他们目光短浅、头脑封闭、因循守旧。他们怕皇帝,怕官吏,怕暴力,怕鬼神,他们什么都怕。鸦片战争后,来到中国的西方观察家们对那时中国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人在任何不合理的现象面前都选择了忍耐。”

有没有发现,直到今天我们的忍耐力都是最强的,我们习惯于忍耐所有不合理的规定。最好玩的就是,进餐馆的时候要戴口罩,但是吃饭的时候可以不戴,让人以为我们与病毒达成了默契,吃饭的时候,病毒会暂停攻击我们。还有,返回某地的时候居家隔离还要戴监测手环,大部分人都是默默忍耐了……

张宏杰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又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后,进入人民大学清史所工作。他的书比流行读物《明朝那些事》多了一些深邃的分析,而不仅仅止步于精彩的历史故事。但是,跟一些学术专著相比,他的讲故事能力又是一流的。在《七张面孔》的后记里,他道出了大部分人对厌烦历史的原因:“上中学的时候,历史是我最讨厌的课程之一。这门本来可以写得和教得非常有意思的学科被编成了一种单纯用来折磨学生的东西,从头到尾罗列着重大事件的概述、意义、年份、地名。这些干巴巴的内容被用来做填鸭的饲料。这种教育方式,就像把一盘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的好菜冷却、风干,分解成各种原料:维生素、糖、盐、味精,让你一样一样地吃下去。我想象不出有什么事能比这更愚蠢。”

为了使自己的文章不愚蠢,他的写作过程就是千方百计、殚精竭虑讨好读者的过程。

所以,读《七张面孔》,常有拍案叫绝之感。

姜文曾评价张宏杰:“他是个有意思的人,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十几年前史铁生就给我推荐过张宏杰的历史著作《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读了好几遍都读不够。”

历史上,朱元璋的身份有放牛娃、和尚、乞丐、造反者、皇帝等多种角色,而张宏杰又发掘出朱元璋的另外一个重要身份:乌托邦的践行者。

是的,在中国人还不知道“乌托邦”为何物的时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进行他的乌托邦实验了。

这次实验,没有任何理论支撑,纯粹发乎天性。

首先,他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细致到毛发的计划经济。比如,他令天下百姓,按帝国计划种植桑、枣,每100户农民要共同种二亩秧,并且详细给出了种植方式:每100户共出人力。挑运柴草烧地,耕过再烧,耕烧三遍下种。待秧苗长到二尺高,然后分栽,每五尺宽为一垅。每一百户第一年种二百株,第二年四百株,第三年六百株。

这样刻板详细的命令要在全国统一执行,实际上,以中国地方之大,许多地方不适合种桑、麻、木棉,但是皇帝命令一下,种也得种,不种也得种。

就像几百年后农业学大寨,不适合搞梯田的地方也要搞梯田,造成水土流失。

朱元璋还进行了最早的互助社的探索,命令乡里小民,或二十家,或四五十家,组成一社,遇到农忙季节,谁家有病,则全社通力合作,协助其耕耘。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朱元璋一个人的心血来潮,而是他采纳了应天府上元县典史的建议。这就是说,互助社的想法,竟然不是老朱一个人的奇思妙想,可能代表了一群人的想法。

朱元璋还喜欢做人民的教师爷,喜欢教育人民,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村里老人都要把全村百姓召集起来一起学习《大诰》《大明律令》《教民榜文》,把皇帝的圣旨和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起来,深人宣传,使全里人户感戴皇恩,不敢犯法。

他还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学《大诰》运动”,命令全国人民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学习《大诰》,从朝廷高官到偏僻的乡野,人手一册《大诰》,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念念有词。

把《大诰》说成是“朱宝书”也并不为过。

但是朱元璋和他的后来者不会想到的是,曾经发行数千万册的宝书,到后来几乎一本也没有了。

但是,朱元璋毕竟还是可爱的,有些农民起义者最后都背叛了农民阶级,比如此书中的第五张面孔“杀人狂张献忠”,他虽是农民起义者,但却以屠杀百姓为乐。而朱元璋始终没有背叛农民阶级,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农民乌托邦而艰苦奋斗。

只是,当他一面奴役农民,一面又要为农民服务的时候,他的乌托邦也就只能崩塌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