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记事·人物记·小买卖三老儿(一)·锔锅的

 文石斋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故乡记事·人物记·小买卖三老儿(一)·锔锅的

“哗棱棱,哗棱棱”,“锔锅呀!锔盆儿嘞!”

我刚记事儿的的时候,每天早起日头刚刚升起和头日头没,梁泡一位“锔锅”的老人,都会来到于家泡庄西头儿,在我们家儿所住当院儿大门的西边找一小块儿空地,撂好推车子,搬下一个小风箱儿、一个有几层抽屉的小工具箱,支上一个小小的风炉,甩几下长长的“哗棱子”,吆喝几声,招徕人们锔锅锔盆儿。

老人个儿极锉,不足一米五,黑瘦,但手里用牛筋串十几二十片铁皮而成的哗棱子、胸前烫了无数黑色小眼儿的黄油布围裙却极长,几乎达到脚面,每甩一下哗棱子,老人都禁不住向前挺起肚皮,踮起脚跟,哗棱子向上甩,高不过头顶,随着哗棱子发出“哗棱棱、哗棱棱”的串响,围裙略离开脚面,露出也烫了不少窟窿的黑布鞋面。

哗棱子的响声和老人略显滑稽的动作,对孩子们形成了很大的吸引力,老人每次到来,身边总免不了围着几个小小子儿。但老人并不在意,甩几下哗棱子、吆喝几声之后,就“呱嗒、呱嗒”拉几下风箱,烧旺火炉,静等有人送活计上门。

那时候人们生活所用的器具,不像现在这样丰富,铝盆、铝碗、不锈钢盆碗、塑料盆碗啥样儿的都有,搪瓷器具也还只有脸盆、茶缸子,是新鲜玩儿,有的人家洗脸甚至还在使旧时的铜盆,盛饭、盛菜一律都是“瓦瓷盆子”即瓦盆瓷盆、瓷盘瓷碗,那时孩子们多,打盆打碗就成了家家儿的常事儿。而那个年代人们大多日子过得紧巴,有些盆碗没有打碎,只是裂了纹儿,哪怕“通天到地”,也舍不得扔,就等着锔锅的老人来了,订上锔子,接着使。

送来“活计”的人,常常是家庭主妇。这些妇女一边儿带着求人似的笑把破盆破碗递给老人,一边儿数说着自家孩子的不老实,打坏了盆碗,如果恰好打破盆碗的孩子在围观,就难免被数落几句,甚至脑门子挨“点打”几下,孩子害臊扭捏或转身而逃,众人也就不免哄笑几声。

但老人却并不多言,接过盆碗拿在手里转两圈儿,打量一番,放在一边儿,拿出一把小巧玲珑的“手弓”,来回拉几下中间的木棍儿,转几圈儿,调调弦儿,然后把盆碗放在木砧子上,两腿夹紧,用“手弓”在盆碗外面儿、裂缝的两边儿钻眼儿。盆碗的厚薄不同,钻出来的眼儿的深浅不同,用的锔子大小也不同,眼儿钻好,吹去灰,老人在工具箱里拨拉来拨拉去,选出合适的锔子,对着眼儿比划比划,拿出一样小巧玲珑的铁砧子,用一把比手指头还细的小锤,“叮叮”轻轻敲打几下,再轻轻地钉进盆碗上钻好的眼儿里。所有的锔子钉好,老人又从工具箱里拿出油纸小包儿,用手指轻轻地抹出一点腻子,沿盆碗裂缝儿、锔子眼儿轻轻抹上两个来回儿,“修旧如新”,破了的盆碗又能使了。

我们家曾有一个黑色大瓮,小口儿大肚儿窄底儿,“有年头儿了,能盛好几口袋粮食”,上半截儿从上到下有一排很大的锔子,大约也是老人锔的吧?

几十年过去,锔锅的老人早已过世,锔锅这份儿手艺也早已不见于乡间。但晨夕红黄的阳光之下,这位瘦小的老人穿着长长围裙、挺胸踮脚儿向天空扬甩哗棱子的动作,哗棱子“哗棱棱”的响声,老人手里那些“具体而微”、小巧玲珑的风箱、工具箱以及里边一层层的小抽屉、小抽屉里杂乱堆放的锔子钉子、火炉、手弓、砧子,却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