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219·宋太宗“李贤妃”:母以子贵的宋真宗生母 宋太宗的妃嫔李贤妃(944-977),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乾州(治今陕西乾县)防御使李英的女儿。《宋史·卷二百四十二·列传第一·后妃》有传。 李贤妃的父亲李英虽然在《宋史·李贤妃传》中记为“乾州防御使”,但实际职位应该比较低。防御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军事长官,唐代全称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两种,都防御使管辖数州,地位低于节度使,唐代后期,随着藩镇势力的扩大,都防御使也有升级为节度、观察使的,州防御使最早见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当年唐廷任命夏州(治今陕西靖边红墩界镇白城子村)都督兼领盐州(治今陕西定边)防御使。防御使、都防御使本来只负责数州或一州的军事,但因常由刺史或观察使兼任,实际是唐朝后期一个一个方镇或州的军政长官。宋置则只设置“州防御使”官职,官阶从五品,但无职掌、无定员,不驻本州,仅为武臣之寄禄官,作为审查资历和劳绩、升迁的依据。 宋代对武将的官阶定得低,从五品的武官,在军队中属于中高级官员,也许宋太祖知道李英其人,后来听闻李英的这个女儿“有容德”,容貌、品性都好,就为宋太宗和她定了亲。大约在开宝年间(968-976),宋太宗迎娶了李氏,李氏受封“陇西郡君”。 但李氏在宋太宗的妻妾中地位不高。开宝九年(976)十月,宋太祖去世,宋太宗继位,进封李氏为后妃中倒数第二级的“夫人”,只比刚入宫的“侍御”“红霞帔”高一级,比皇后之下的“贵妃”“贤妃”等民间所称的“妃子”低两级。 李氏生有四个子女,先生皇女二人,都早亡,宋太祖乾德三年(965),22岁的李氏生宋太宗长子赵元佐。开宝元年(968),李氏梦见太阳迫近自己,急忙用衣服大襟接住,“光耀遍体”,因之受到惊吓醒来,后来生了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宋真宗。 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也就是宋太宗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李氏去世,年仅34岁。 李氏去世后,大约因为地位低下,遗体一直“暂厝”在皇家寺院“普安院”。 至道三年(997),宋太宗去世,宋真宗继位位,追封母亲为“贤妃”,又“进上”尊号为皇太后,有关部门为其“上”谥号“元德皇后”。 咸平三年,即宋宋真宗当上皇帝的第四年,将母亲“祔葬”即合葬在父亲宋太宗的陵墓“永熙陵”。 李氏的葬礼隆重盛大,宋真宗任命“中书侍郎、平章事”即宰相李沆为“园陵使”,为母亲与父亲合葬修建陵墓,亲自到普安院“攒宫”即母亲的“暂厝”之所,身穿白色丧服行礼“迎驾”,“拜伏呜咽”,跪在地上呜咽哭泣,又指定著名文臣、皇帝的文字秘书“知制诰”梁周翰为母亲撰写了用韵语写成、颂扬母亲生前功德的“哀册”,埋入墓中。 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追赠自己的外祖父李英为“检校太尉、安国军节度使、常山郡王”,外祖母为“魏国太夫人”。 三年,太常寺主管礼仪、教化的官员“礼官”赵湘请求宋真宗,将李氏的灵牌安放到太庙中宋太宗的庙室。宋真宗说:“此重事也,俟令礼官议之。”这是大事,等我指示由礼官商议吧。 六年(1013)秋天,宰相王旦与群臣向宋真宗上表,请求去掉李氏“尊号”中的“太”字,将李氏的灵牌安放在宋太宗的庙室,位在宋太宗的“正宫皇后”明德皇后之次。宋真宗“从之”,听从了王旦等人的建议。 从《宋史》本传所记事迹看,李氏进入《宋史》列传,纯粹是“母以子贵”,但从李氏生前身后之事,我们可以体会到很多的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这也许是《宋史》撰者诉没有想到的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