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观近鉴宋朝人·279·扬历中外,卓有政绩:王旭 王旭,字仲明,“仁者有后”王祐第三子。《宋史·王祐传》后有附传。 附传记,王旭严于治家,以恕道接待人物,对朋友尤其重义气;因父亲的“恩荫”受任“太祝”官职,后曾任缑氏县(治今河南偃师缑氏镇)知县。王旭为官清廉,其时邻县官员多数贪鄙,民间有“永宁三(镢头,刨土的工具),缑氏一鎌(镰刀)”的谣言。后改任雍丘县(治今河南杞县)知县。 宋真宗任开封府尹时久闻王旭的才能,即位后连续3次提拔王旭的官职,直至“殿中丞”。后王旭的二哥王旦升任宰相,王旭主动避嫌,不再任职。官员王矩向宋真宗举荐王旭之才足以治理政务繁巨的州,宋真宗召见王旦说:“前代弟兄同居要地的多了,朝廷任才,岂能因为卿的缘故委屈王旭?”之后任命王旭为开封府负责刑狱事务的“推官”,王旦坚决推辞,宋真宗无奈改任王旭为吏部选任官员的“南曹”长官“判南曹”。后王旭由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长官“判国子监”出任颍州(治今安徽阜阳市颖州区)知州,此前颖州政事荒疏,王旭到任后得到很好治理。 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王旦去世,在朝堂、外地任官卓有政绩的王旭以“兵部郎中”官职出任应天府(北宋陪都“南京”,治今河南商丘)知府,后在任上去世,享年68岁。 《宋史》撰者没有对王旭做出评论。我们通过附传对王旭事迹的简单记述可以看出,王旭虽然出身显宦之家,二哥王旦高居宰相之位,但他严于治家,以恕道接待人物;虽然因父亲的“恩荫”入职为官,却能清廉自守,且行政能力颇强,更能在王旦任宰相后主动避嫌,很是难能可贵。 人们一般认为,所谓“官二代”为官,不过是凭借父辈的荫庇,自身并没有能力,但依《宋史》所记,很多“官二代”却很有志气,学文的如名相李昉之子李宗諤,主动放弃父亲的“恩荫”,参加科考中进士后入职,学武的如“宋朝良将第一”曹彬之子曹玮,少年从军,后独当一面,成为宋朝名将……人,都是单独的个体,虽然有“人以群分”之说,却各有特点,各有短长,“概念化”分析人物,必会出现失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