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观近鉴宋朝人•320·智勇善战“杨六郎”:是杨大郎?

 文石斋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远观近鉴宋朝人·320·智勇善战“杨六郎”:是杨大郎?

    杨延昭958-1014,杨业之子,《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杨业传》后有附传。

    附传记,延昭本名延朗,后来改成这个名字。延昭小时候沉默寡言,儿童时很多时候都摆军阵作为游戏,他的父亲杨业曾说:“这个孩子和我相类。”因之每次出征,必会让延昭跟从。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延昭入职,得职衔皇帝侍从“供奉官”。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出动东、中、西三路大军,发起对辽国的“雍熙北伐”,杨业受任为应、朔路即西路军副主将,率军攻打辽国据有的应(治今山西应县)、朔(治今山西朔州)等州,延昭作为父亲所部的先锋,在朔州城下作战,被乱箭射穿胳膊,但拼斗却更加急猛。

    其后,延昭以“崇仪副使”职衔出任景州(治今河北景县)知州。当时江、淮地区严重歉收,朝廷任命他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去管理治安,后升他职衔为“崇仪使”,实任定远军(治今安徽定远)知军,再改“保州(治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就地加升职衔为“如京使”。

    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冬天,辽国侵扰宋朝北部边境,延昭当时驻在遂城(今河北保定市徐水区遂城镇)。遂城城小,又没有防备,辽军攻城很急,在城外用土堆筑了“长围”,连攻数日,辽军将领每次督战,城中军民人众都极度害怕,延昭见状,集合全部城中丁壮上城墙,发给武器铠甲,组织守城。其时恰逢夜间天气极为寒冷,延昭命令军民打水,灌注在城墙上,第二天天亮,水全部结为冰,坚硬、光滑不可攀登。辽军攻不下城池,溃散而去,遂城军民杀出,缴获很多铠甲、兵仗。战后,延昭因功升任莫州(治莫县,今河北任丘北)刺史。

    遂城之战后,宋真宗为迎击辽军进驻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宋军主将、“镇(治今河北正定)、定(治今河北定州)、高阳关(在今河北高阳东)三路行营都部署”傅潜手握重兵,驻扎在定州,延昭与杨嗣、石普等宋军将领屡次请求增兵,与敌军作战,傅潜不许。辽军回撤国内,傅潜被治罪,宋真宗召延昭到临时驻地“行在”,屡次与他面谈,访问边防要事。事后宋真宗非常喜悦,指着延昭对几位亲王说:“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名将,延昭率领部队守护边塞,有乃父之风,非常值得高兴啊!”赐予延昭丰厚的奖赏后,派他回了驻地。

    咸平四年1001冬天,契丹再次南侵,延昭在已经升格为“威虏军”的遂城西边羊山埋伏下精锐部队,然后从北面袭击敌军,装作不敌,且战且退,退至羊山,辽军进入伏击圈,埋伏的宋军突然发动,辽军大败,主将被擒,宋军将其斩首,用盒子装了首级献给朝廷。战后,延昭因功升任莫州团练使,与保州团练使杨嗣一同得到任命。宋真宗对宰相说:“嗣及延昭,都出自与朝廷疏远的外臣之家,但都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妒、嫉恨他们的人很多,是朕勉力庇护他们,他们才能得到这样的地位!”

    五年,辽军再侵保州,延昭与杨嗣率兵增援,到达战场未及列阵,遭到辽军的袭击,损失大部军兵。朝廷命令李继宣、王汀取代延昭、杨嗣二人,准备治他们的罪,最终宋真宗说:“杨嗣等一向以勇猛闻名,还是观其后效吧!”没有追究。

    六年1003夏天,辽军再侵望都(今河北望都),李继宣逗遛不进,因之被削职,朝廷再次任命延昭为“都巡检使”。其时朝廷研究防备辽国在秋高马肥之际入侵的“防秋之策”,宋真宗下杨诏嗣、延昭上书逐条分析利害,接着改任他为宁边军(后改永宁军,治博野,今河北蠡县)驻军主将“部署”。

    景德元年1004九月,辽国摄政太后萧燕燕、辽圣宗亲率20万大军入侵宋朝,十一月攻至澶州(治今河南濮阳)城下。宋真宗下诏,为延昭部增兵至满一万人,如辽军骑兵入寇,则驻扎静安军(治今河北冀县北)之东,又令莫州驻军“部署”石普驻扎在马村西,保护驻军开垦的“屯田”,截断黑卢口(今址不详)、万年桥(今址不详)敌人骑兵奔进冲击之路,并会合各路宋军,互为掎角,追袭敌军,又令魏能、张凝、田敏率略似今之特种部队的“奇兵”牵制敌军。其时宋将王超为主将“都部署”,但宋真宗特许延昭不归王超节制。延昭向宋真宗上言:“辽军驻军澶州,距离其国境千里,人马都很困乏,虽然数量众多,却很容易打败;敌军出外剽掠,大多是骑兵,如果严令各军,扼守敌人来回的要路,即可将其歼灭,便即幽、易数州,也可奔袭攻取。”但奏章呈上后,宋真宗却“不报”,没有答复,延昭于是率兵进抵辽国境内,攻破“古城”(今址不详),斩、俘很多辽国军民。

    十二月,宋辽议和,达成和平条约《澶渊之盟》,两国罢兵。宋真宗选任边境各州守臣,亲笔写下所用之人的名单给宰相,任命延昭为保州知州兼缘边都巡检使。

    二年,朝廷追叙上年战争中的守御之劳,进升延昭职衔为保州防御使。不久,改任延昭为高阳关路驻军副主将“副都部署”。其后,延昭在高阳关任职九年,因不通行政事务,军中有文书、诉讼之事,常常派亲信的低级军官“小校”周正处理,很被周正欺罔,借机违法取利。宋真宗得知,将周正赶回军营,且告戒了延昭。

    大中祥符七年1014,延昭去世,享年57岁。

    附传最后记,延昭智勇善战,所得俸禄、赏赐都用来犒劳部队,未尝过问家事;出入跟随的骑兵很少,如同“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士卒,克敌制胜,则把功劳推给部下,所以人们都乐于为他所用;在边防20余年,辽国人很忌惮他,视他为“杨六郎”。他去世后,宋真宗哀伤悲叹,派宦官护送他的棺椁回京,河朔地区的人多数望见灵柩经过禁不住哭泣,又录用他的三个儿子为官,对长期跟随他的随员、门客,也经过考试、甄别后或录用、或提拔。

    《宋史》传后之“论”说,延昭能够传承上辈的功业,久居边关,统帅部队,训练将士,威名方略,闻名于敌人之中。

    我们读《宋史》可知,其传后之“论”很少评论《附传》中的人物,延昭能得到撰者这样的评价,非常难得。

    另外,民间故事或小说、戏曲、曲艺等艺术作品,几乎都称延昭为“杨六郎”,但《宋史·杨业传》记,在杨业兵败陈家谷口、被俘绝食殉国后,朝廷录用他的儿子、“供奉官”杨延朗(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杨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为“殿直”,则延昭当为杨业之长子。

    民间故事或小说、戏曲、曲艺等称延昭为“杨六郎”,大概起源于《宋史·杨延昭传》中“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之句。

    而辽国军民因为害怕杨延昭,视他为“杨六郎”,可能与星象神话有关。我国古代天文书籍《大象列星图》中说,“南斗六星固主兵机,为大将之象”,《开元占经·卷六十八》引《荆州占》说:“狼星,秦、南夷也。名曰候,一名天纪,一曰天陵。狼者贼盗,弧者天弓,备盗贼也。故弧射狼,矢端直者,狼不敢动摇,则无盗贼而兵不起。动摇,明大,多芒,变色不如常,胡兵大讨”,“主侵略之兆”。作为“大将之象”的“南斗六星”,是“狼星”,“狼者贼盗”,杨延昭长期驻守边疆,与辽军作战,且屡屡取胜,斩杀、俘虏很多辽国军民,辽国军民军把他看做“狼星”下凡,因之视他为“六郎”,是可以理解的。

    史籍中的“杨大郎”因为辽人对他的害怕而成为“杨六郎”,进而在民间故事、小说、戏曲、曲艺中演变成为广为人知、且娶了子虚乌有的后周皇室后裔“柴郡主”的“杨六郎”,这就是历史和传说、史料和艺术作品的差别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