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中,陈毅坐吉普车,为何总被绑着?这秘密邓小平都不知道

 数字人生6688 2022-07-15 发布于山东

十大元帅当中,陈毅是口才最好、遇事最乐观的元帅。他的诙谐幽默,即便是在环境艰苦的战争年代,也没有放下。陈毅的妙语连珠,逗得他人捧腹大笑。

解放战争中的陈毅,应该是最忙的一位解放军统帅,他身兼数职:三野司令员、三野政委、中原局第二副书记、二野副司令员。陈毅还是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总前委的五位常委之一。

因此,陈毅常奔波在各地开会、指挥。虽说在运输大队长蒋介石的帮助下,解放军逐渐富裕起来,电报和电话逐渐普及,但一些重要的事情,还是不适合在电报和电话中讲。

所以,陈毅经常坐着从国民党军处,缴获来的美式吉普车,到处开会商讨、指挥作战、指导工作。

解放战争刚开始,陈毅奔赴各地都是骑着马的,但如今条件好了,自然是坐车更方便、更快捷、更舒服了。

但这其中的舒服,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毕竟是美式军用吉普车,没太考虑舒适度的问题。况且,当时国内的道路不好,此起彼伏、不太平整,所以车子开得相当颠簸。

经常坐车、又爱思考的朋友,应该知道坐这样的车,跟小时候妈妈哄你睡觉的“摇篮”一样,很容易让人产生困倦的感觉,助眠得很。

陈毅坐车有个习惯:坐在开车的司机旁边。由于是开长途车,司机容易疲倦走神,陈毅为了保障自己和司机的安全,也是为乏味的旅途增添点乐趣,他常跟司机讲些趣事,给他提神醒脑。

但有时讲着讲着,就没声音了,起初司机是以为陈毅不想聊了,在思考问题,直到呼噜声响起,才明白是陈毅睡着了。

因为防空安全的需要,陈毅都是夜间乘车、白天休息的。但是白天,正常人工作的时间;陈毅路过一些地方,得跟地方的党政军领导谈工作,所以往往只能在中午小睡那么一会儿。

因此到了夜间乘车,陈毅就支撑不住想睡觉。吉普车后面虽然带着一只拖斗,若是走在平坦的路上,铺开了,陈毅可以躺在上面睡觉;但在狭窄颠簸的山路上,睡拖斗上,很容易就被震出去。

所以,见陈毅睡着,随着车开始左右上下摇晃,警卫员和司机就非常紧张起来。

陈毅坐着的位置,是没有帆布车门的:因为吉普车小,司机旁边的座位有点拥挤,陈毅又有点胖。所以陈毅叫人把车门给卸了,这样宽敞了,但睡着了就有危险性。

有一次,山路颠簸,司机见陈毅睡着,赶紧停车。睡梦中,陈毅感到车子停下,立即醒来,问:“怎么停了?”司机闷声闷气地答:“不能走了。”

陈毅误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警觉道:“什么东西坏了?”司机摇摇头:“首长睡着了,翻下车怎么办?”

陈毅看了看外面,原来是崖边,但他不以为然:“你开慢点就是,我翻不下去的,不要杞人忧天。”

这话“犯了众怒”,司机和警卫员一同声讨:“说得轻巧,出了事,我们被枪毙事小,对党、对人民、对革命的事业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到时候我们就是百身莫赎,历史和人民的罪人了。”

陈毅无奈,只好说:“那我坚持一下,不闭上眼睛就是了!”但司机和警卫员还是“不罢休”,认为这个没用。

见状,陈毅猜出他们已有主意,笑着说:“别扯其他的了,有话直说。”司机就尴尬地讲:“只有把你捆在座位上,你就可以放心睡觉,我也就放心开车了。”

陈毅听后大笑:“你啊你,真有一套。”陈毅还有点顾虑:“可以是可以,就是捆起来不好看。我这么胖,路过的人看见,还以为是俘虏呢。”

警卫员宽慰道:“没事,夜里没人能看见的。”陈毅还是有点不放心,嘱咐道:“行,但你们得记住,天亮一定要立马给我解开。”

协议达成后,司机和警卫员,解下绑腿带,一起动手将陈毅多重捆住,只留两个手臂在外面是自由的。两个手可以用来抽烟,这是陈毅建议的。

绑得很好,不松也不紧,绕过陈毅的胳肢窝和腰,逗得他笑得不停。

善于思考的朋友,应该想到了一个问题:没有安全带吗?事实是,确实没有安全带;1922年,赛车场赛车开始使用安全带,在此之前都是在马车上;1955年,美国福特汽车首次装用安全带。

因此,解放战争时期的美式吉普车,没有安全带也是正常。

车子开动,过了一会,陈毅一支烟还没抽完,就睡着了。陈毅被捆了一夜,天一亮就给解开。休息了一夜的陈毅,抵达某地,精神抖擞地开始工作。

陈毅坐车四处奔波,精神头还这么好,这让身体很好的邓小平都感到诧异,对其敬佩万分:“看来我的身体是比不过你喽,做了一晚上车,白天照样工作,也不用睡一会!”

陈毅哈哈大笑,得意洋洋地说:“我有秘诀。”邓小平好奇地问:“什么秘诀,跟我讲讲。”陈毅大笑:“不能说不能说,太丢人了。”

陈毅不肯说,直接走开了,原地留下了一头雾水的邓小平。

先辈们的辛苦,我们如今的幸福,两相照映,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