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 摘要:德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德育的渠道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品德、人格和心理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学校要树立大德育观,大在全过程,大在全方位。全过程体现在自始至终,也就是从进校到毕业;全方位主要体现在三个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德还要建设良好的社会舆论、社会文化环境和就业环境。 关键词:德育;家庭;学校;社会 德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德育的渠道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现在谈到德育,往往只把目光盯在学校,尤其是大学。一些人认为,只要把马列主义课和思想品德课上好了,就算是抓了德育。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人才的重要场所。他们的道德修养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和我们的国家走向何处的大问题。 在美国高校强调要培学生“理解和忠诚于自由社会。”90年代,呼吁全国各界人士通力合作,建立一个有利于学校培养道德成熟公民的社会环境,共同担负起道德教育的义务。日本80年代末将德育作为社会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并在全国性的道德教育大会上提出改革的原则和措施。强调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形成“人”,还提出道德教育不能光靠学校进行,必须使学校、家庭、社会密切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不能忽视 近几年来,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对家庭的依附性比较强。他们是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学到中学就没有离开过父母这个保护伞。上大学对于独生子女来说都是第一次出远门,父母牵挂子女,子女牵挂父母。尤其是父母,不放心子女,他们非常关心子女在学校的成长情况。有一位学生家长给她孩子所在大学的校长写信,信中说:“我们的孩子读完一学期大学,家里为她花了数千元,作为家长,都想知道她在大学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等各方面的情况,建议在每学期适当的时候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考试和考核的成绩由院系里或班里给家里发个通知,是否可行。”这反映了家长急切参与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客观要求。 现在不少国家都在采取措施强化家庭教育的责任,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相互配合,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品德、人格和心理发展方面的重要功能。近些年来,西方国家关于家庭教育作用的一些研究表明,面对日益纷繁复杂且难以调控的社会环境,面对学校德育效益日趋下降的现实,家庭教育显示了她前所未有的作用,一些西方学者估计,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可以占到30%-50%。 在我国过分强调或夸大学校的德育作用,而忽视了家庭对大学生的德育作用。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在家庭中,有着特别的 亲情之爱,有着父母和子女之间由血肉所凝结的淳朴的感情,在父母的教育中,往往能使人感到有一种亲情之爱,容易接受。 大学如何开辟家庭教育的渠道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主要方式应该有:家访、书信、电话、电子邮件。大学生家长,一般有两个方面是渴望了解的。其一是了解学校的整体情况,其二是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情况,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情况。对于学校的情况,有两种方式可以让其了解:其一是向家长寄送校报,校报是整体反映学校情况的,一张校报囊括了学校教学、科研、改革、发展的全貌。家长可以通过校报知道学校在干什么,知道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学习。校报中辟有专门的学生版。家长可以从中窥见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其二就是互联网。一般学校的网页都有比较全面的学校介绍,许多高校校报都建立了电子版,用这种方式获取信息更快捷,只是目前,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电脑,都能上网。 家访,是传统的学校与家庭交流、沟通的方式,但大学毕竟不同于中学、小学。大学学生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如果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一些离学校比较近的学生,在必要的情况下也是可行的。 通信,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在中小学,学生每学期结束都有一个成绩通知单和教师对学生的操行评定,很多家长就是通过这个渠道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正如文章前面提到的那位家长,他辛辛苦苦花了钱让孩子上大学,而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他一概不知,学习好不好,表现怎么样,只有等到学生放假自己讲,家长无法知道其真实情况。如果一个学期下来,学校能对这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品德操行能给家长有一个交待,家长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就会利用假期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于学校来说,这项工作如果集中让一个部门来做恐怕是不可能的,可以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化解到每个班级,大学班主任应该做好这个工作。 电话。现在学生宿舍基本都装上了电话,学生班主任或辅导员都要了解学生的家庭电话,如遇特殊情况,可以向家长及时通报,让家长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工作。比如:有一些学生迷上了电子游戏,常常玩得彻夜不归,或者谈恋爱受到挫折一撅不振,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当然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学校也有责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让家长参与教育中来。 电子邮件或网上对话。将学生的情况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告诉家长,或者通过网上对话互相沟通。我们学校就有教师每天晚上通过互联网与远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儿子对话,详细了解他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这无疑为学校减轻了教育方面的负担。 二、学校教育要树立大德育观 高等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只是非常短暂的一个时期,如果按80岁算,4年大学只占生命的20分之一,道德教育是终身教育,而不是阶段教育,当教师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他们同样需要道德教育。青年时期可塑性比较强,有时候一个人,一句名言,都可能改变他的人生态度。 学校的大德育大在那里呢?大在全过程,大在全方位,全过程体现在自始至终,也就是从进校到毕业。全方位主要体现在三个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在制定出确定的德育目标,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从本国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出发,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培养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开拓性的人才,同时又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需要和接受的程度。新加坡在编制道德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仅对在学校学生教师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而且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还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进行反馈性调查,制订出一套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需要的德教育计划和内容。 在我们的大学里,学生在校学习无论几年,受德育知识教育的时间只有两年,那么在两年中,学习德育课程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德育目标。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除了要他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外,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管理的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管理人员,学医学的如何做好一个合格的医生。 三个育人,说的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就是说。我们在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是德育教师。为人师,必须为人师表。对人的教育,并不只是语言教育,更重要的是行动教育,所谓影响。行为对人的教育是深刻而有效的。而且我们在校的每一位教职工的行为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 我举一个行为教育的例子,80年代,部队有一个连队的士兵,不少来自城市,不珍惜粮食,剩饭桶里经常有白花花的馒头,连长看了以后很生气,他没有去和战士们去讲一粒粮食一滴汗的道理,而是在一顿早餐之后,集中全连的战士,把他们带到剩饭桶前,自己首先在剩饭桶里拿了一个馒头,当着战士的面吃下,随后,每一个战士,都要从这个剩饭桶里吃一点丢掉的馒头。从这以后,这个连队再也没有人去倒剩饭乱丢剩馒头。 其实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也都是一种行为,但这种行为大多是间接的,是通过新闻传媒介绍的。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一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都是催人泪下的。60年代,雷锋教育了一代人;80年代,张海迪教育了一代人。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职工,都能用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去教育、影响学生,这样会更直接,更有效,行为对人的教育,是感化,语言对人的教育是说教。给生病的学生送一顿饭菜,给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点资助,给犯过错误的学生一点温暖,在学生面前多一点微笑,在学业上多做出一点成绩,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注意自身的仪表,给学生一面镜子,这些无形的教育,能让学生更容接受。 在课堂上的教育,应该有两种形式,一个是特定的学科进行道德教育,这就是我们开的马列课,革命史、社建、法律等。另一种就是把德育贯穿到每个教师的教育工作中去,这就要按照不同的学科特点,把各类学科的课程教育与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实际操作上要在各门课的“教育大纲”中明确德育任务和要求,并有具体规定,在教学评价中要尽可能突出德育评价项目,并使它尽可能明确。 学校要把职业道德贯穿到各个学科之中。前些年,据学生反映,有些学校的个别老师在课堂上教学生出了医疗事故之后如何逃避责任,我想,几年的德育教育,可能就毁在这老师的一节课上。同样,也有老师在课堂上不是吹嘘自己在临床上做出了多大的成绩,而是讲自己几十年来所经历的医疗事故,或由于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失误,以示后生,学生听了普遍反映好。这并没有损害他在学生面前的威信,相反而是提高了。 在国外,近年来,德育内容都朝着综合化方面发展,在德育理论中,都注意到多学科基础的综合,力图广泛吸收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最新研究成果,加以借鉴和补充。在日本高校,德育课被称为“综合课”。欧美发达国家普遍打破学校德育的传统,实行开放的“大德育”。美国采取理论教育方法和通过课外活动潜移默化及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系统方法。 虽然学校德育基本是在校内,但也要尽量做到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对学生的教育要与家庭取得联系,学校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要在学校期间让他们多了解社会理解社会,将来才能适应社会。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古代孟母为儿三迁,择优而居,说的是环境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影响的道理。近几年来,大学周边的坏境并不理想,特别是歌厅、舞厅、录相厅、网吧、街头书摊等社会文化场所,存在着与社会进步极不相称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丑恶现象,往往成为精神污染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达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就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领导、管理和做好规划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重视、关怀入微,同时表明加强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迫切性。这就需要公安、政法、工商等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 在社会舆论方面,要大力弘扬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宣传力度,要更多播放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广播影视节目,多出版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书籍报刊精品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的精神粮食。 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用人单位应注重德才兼备,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往往是把目光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英语的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等证书上,却很少有人去关注大学生的道德情况。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如果多一些道德关注,对大学生在校的道德修养、学校的道德建设将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