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屏瑾 | 女人无能

 明日大雪飘 2022-07-15 发布于上海

《女性影像手册》,张屏瑾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年6月。

女人无能


文 | 张屏瑾

这本书有关女性、影像和一些故事。

图片   图片

我的初衷不是写一本女性电影史,也不是仅仅讨论女性电影或女性艺术,恰恰相反,我是想打破艺术作品的某种充分自律的观念,回到它们起源的意义,即影像艺术映射人的现实处境,并进一步讨论其中的关联。我认为没有什么比性别问题更能激发这种讨论。一方面,有关女性、性别的话题在政治、社会领域,在网络与大众文化空间中持续发酵;另一方面,则是影视剧作品对女性表现的水准良莠不齐。我们甚至很难去为女性电影或女性艺术下一个定义,应该不会有人认为,只有女艺术家的作品才是女性的,因为这样反而落入了所谓“女性领域”的固定框架之中,事实上,正如我在书中提到的,那些男作者对女性的表现力,经常超越我们对作者性别的本质化理解,哪怕这些作者并不都是性别政治正确的模范。

图片

《妇女参政论者》剧照

那么,是否该用题材和内容去规定女性艺术呢,讲述女人故事的才是女性作品吗?这也是过分狭隘的理解。把女人强行规定为主角,并不能改变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边缘性,反而会导致一种类型化的消费。女性的社会地位与她们在小说、电影和戏剧中的次要地位,如果呈现一致性,那倒是十分自然与真实的。这并不意味着,次要的人物和故事线就没有多少前途,相反,它们留下的阐释空间可能更大,这在古往今来的艺术批评中可以找到无数先例。

图片   图片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看电影《霸王别姬》的情景,机缘巧合,这部电影我看了多遍,一开始注意力集中在程蝶衣和段小楼两个人物上,后来却发现,如果从巩俐所饰演的菊仙的角度看待这个故事,其意味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电影并没有释放菊仙的视角,对于讲述一个逻辑连贯的故事来说,这是完全合理的做法,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找到并再创一个菊仙的世界,让它变得更丰富,更说明问题。在文学史上,许多人物都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超越了文本,成为“自由的自我艺术家”,但他们多数是男性人物,少有女性人物能够溢出文本的规定语境,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这也许就是我为什么想把影像作品打开、掰碎、解码、编码,让女性人物解脱文本的束缚,并在她们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关联和同盟关系。而一旦获得了解放,我发现,女性人物互相之间的互涉性和关联度,比男性人物要高出许多,这或许正是由她们总体上的附属地位所决定的,而在重新专门为她们编织的谱系中,她们的活力和真理将加倍地呈现。

图片

《霸王别姬》剧照

所以,我更加不可能将我的写作局限在女性电影的规定性中,而是尽可能地穿透这些影像的布局,去打捞和解救她们。目前我找到的主要方法,是女性形象分析,电影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任何一部电影都离不开形象,电影中的形象除了源自剧本的人物塑造外,更通过演员的形体、样貌和表演对感官发生直接作用。主角的形象吸引了观众大部分的注意,而哪怕再不重要的角色,也是由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塑造,也拥有全部的人的整体性和延展性,这就能赋予我们无穷的想象力。优秀的演员把一部电影与另一部电影有机地串联起来,她的可塑性愈大,这些电影之间隐秘的联系就愈为幽深,人们通常称作演员风格的,最终可以生成一种新的叙事。我在看《她》里的伊莎贝尔·于佩尔,《妇女参政论者》里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或者《春潮》里的郝蕾时会觉得,这些演员曾经有过的表演,正在不同程度地参与论证她当下的角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这个意义上,影像中的女性形象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贯通性。

图片

《春潮》剧照

诚然,女性形象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而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过分的关注,在视觉传播压倒其它一切传播方式的时代,形象已然成为商业价值的出发点,但形象不仅仅是视觉化的,它还包含了人格与角色的全部设定,因而包含着一系列生命伦理,以及许多缤纷灿烂的故事,我希望能从所有这些形象中解读出女性整全的生命,而不是听任它们被压扁抽干为“颜值”之类词语。在这本书里,我先大致勾勒了女性的某些重要困境与痛感,“女人无能”并非专来吓唬正人君子们,而是意在深描这些困境与痛感,同时确定一个不粉饰、不回避的现实出发点,正如“第二性”一样。八十年前,丁玲在她著名的杂文《“三八”节有感》开头问道:“妇女”这两个字,将在什么时代才不被重视,不需要特别的被提出呢?至今看来,这仍是一声沉重的,带点冒犯性的感叹。

图片

《黄金时代》剧照

从“少女”、“职业女性”、“母亲”、“疯女人”的次序中,读者可以读出一点女性成长的意味。当然,这只是非常粗疏的一条线索,若要为一个女人画全像,这还远远不够,我脑海中存有持续的写作计划,现在这份计划已经交给了未来。读者应该还能感受到,我真正感兴趣的,是从影像作品的艺术虚构中重组女性的真实处境。而但凡读过一点书,就会知道,“真实”从来不是现成放在那里的东西,也不是信息和媒介制造出来的东西,倘若不通过话语与意象的呈现,不通过虚构、假设和求证,人将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真实,这就是艺术作品存在的意义。我们的观念制造了真实,也扭曲了真实,而电影是对这种制造和扭曲过程的最好表现。

图片   图片

这本书谈及中外电影数量约在百部以上,我选取了人物和叙事方面都比较突出的电影,还有部分美剧,但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研究的症候式解读相比,我还是尽量选择那些比较经典和有艺术水准的作品,以期与“永恒的女性”之咏叹形成互文。的确有不少影史佳作出现在这里,更重要的还是在于它们有力支撑了我对女性问题的讨论。因此,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电影手册来看,而即使你没全看过这些电影,也不会妨碍阅读,除了电影与艺术以外,这本书还基于对生活的感受和提问能力。

图片

《她》剧照

我要感谢所有给我提供帮助的朋友,这本书中的内容最初是以专栏写作的形式刊登在年2020的《西湖》杂志上,谢谢吴玄主编和丁小宁编辑;我的两位曾经的学生、现在的好友,许多和陈诗雨为我找了大量的片源;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李伟长副社长,愿意把它变成一本精美的小书。还有我所有的女性友人与读者,希望我这种跨界而难以定义的写作会带给你们启发,正如你们持久地启发着我一样。

                                21年209月27日

闵行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