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时敏《仿古图册》

 柳谙花茗 2022-07-15 发布于山东
清代高清书画专题丨王时敏《仿古图册》欣赏

此册为王烟客精心摹古十开,计仿赵孟頫两开,黄公望两开、吴镇两开、倪瓒两开、王蒙与米友仁各一开。刻意临摹,得各家秘法。有清一代山水画坛得“四王”所笼罩,烟客实其首领也。

【小知识】

明末清初,文坛、画坛乱象丛生,出现了种种不良风气,“盖明之末年,士大夫多喜著书,而竞尚狂禅,以潦草脱略为高尚,不复以精审为事” 。儒家文人士大夫应有的严谨精神和天下为公的社会责任感早已消失不见。在这易代鼎革之际,出身于书香门第、受教于孔孟之道的王时敏,肩负起了拨乱反正、整振画坛风气的责任。

“王时敏,字逊之,号烟客,江南太仓人,明大学士锡爵孙。以荫官至太常寺少卿。时敏系出高门,文采早著。鼎革后,家居不出,奖掖后进,名德为时所重。明季画学,董其昌有开继之功,时敏少时亲炙,得其真传。” 王时敏对清初画坛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他引领了主流的审美价值取向,继承了董其昌的正统绘画思想,力图重振正统之风。董其昌极为注重“师古”的重要性,在其绘画理论与艺术实践中多有体现,如“如柳则赵千里,松则马和之,枯树则李成,此千古不易。虽复变之,不离本源。岂有舍古法而独创者乎”,“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无不在强调师法古人、以古为师的重要性。

董其昌深谙儒家之道,认同儒家美学的价值观,王时敏跟随其学习,受其教导,继承了他的理论思想,推崇师法古人,承继先贤之道,坚守中国传统绘画的正统源流与脉络,重整时弊以正画坛之风。王时敏在《西庐题跋》中提出:“盖因渊思兼得神解,于古人同鼻孔出气,下笔自然契合,无待规摹。”在学习古人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到领悟古人气息,得古人神韵,便可达到“下笔自然契合,无待规摹”的造诣。

王时敏还将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加以完善、扩展、延伸,并把“南宗画”与“文人画”的概念整合成“画家正脉”,一个“正”字不仅是对绘画艺术的重塑,同时也契合了儒家思想之正统地位。他在《西庐画跋》中言:“书画之道,以时代为盛衰,故钟、王妙迹,历世罕逮,董、巨逸轨,后学竞宗,固山川毓秀,亦一时风气使然也。唐宋以后,画家正脉自元季四大家、赵承旨外,吾吴沈、文、唐、仇以暨董文敏,虽用笔各殊,皆刻意师古,实同鼻孔出气。迩来画道衰熸,古法渐湮。人多自出新意,谬种流传,遂至衰诡,不可救挽。乃有石谷起而振之,凡唐宋元诸名家,无不摹仿逼肖,偶一点染,展卷即古色苍然。毋论位置、蹊径,宛然古人,而笔墨神韵,一一寻真。且仿某家,则全是某家,不杂一他笔。使非题款,虽善鉴者不能辨。此尤前此未有,即沈、文诸公亦所不及者也。余尝谓石谷惜生稍晚,不及遇文敏公,使公见之,不知如何击节叹赏,石谷亦自恨无缘,时为惘惘。”

王时敏强调的“画家正脉”,比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内涵更为广阔,提倡承袭古法,其中不仅包含“南宗”的文人画家,同时也归纳了部分“北宗”画家。被董其昌贬义归为“北宗”的赵令穰、赵伯驹,王时敏却把他们归入“画家正脉”,重新整理了画家的传承脉络。王时敏“画家正脉”之论不仅开启了清初画坛的新气象,也为画坛正统之路的延续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对后来的王原祁、吴历、恽南田等画家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章节选自:《明清易代之际文人画家艺术观念研究——以王时敏为例》丨作者◎马文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