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老师考前总是放几天假让我们复习,这空挡我还在看闲书,觉得特别刺激。一次复习政治经济学,我用两天半时间把《四世同堂》一气看完,剩下半天草草看了下老师划的重点,勉强过关。整个暑假,我把《四世同堂》看了四五遍,边看边做笔记。每一段描写,每一个人物都在我脑海里栩栩如生,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写了一篇读后感。这篇文章我收录在我即将出版的新书里,我校对稿子时,居然发现二十岁时的文笔竟然比现在还流畅、生动。 工作后每年回西安家中的几天,来不及买新书,可我每天有阅读的习惯,于是就把大学时代看过的书反复看。尤其是我最钟爱的那几本书,可以随时翻开一页往下读。比如上文说的《四世同堂》,二十岁的时候我喜欢的是老舍先生文笔的幽默。中年以后我看到齐瑞宣站在城门楼上,面对国破家亡,他不能像瑞全那样飞出北京城,而只能在家独自面对思想还在上个世纪的祁老太爷、善良而又无法和他沟通的妻子、年幼无知的妞子和动荡不安的时局,带着一大家子迫不得己苟且偷生!我仿佛有些理解了,即使在和平年代,千家万户里也有不同的瑞宣,或男或女。前段时间我去纽约领事馆办事,看着曼哈顿岛上空高高飘扬的久违的五星红旗,也终于明白了当瑞全回到久别重逢的北京时,日本人在火车站摸他的胸口以此来判断是不是革命党人,瑞全很镇定,但当他看见天安门时心却不由自主地砰砰直跳!还有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文字非常朴实,我第一次被这种云淡风轻地叙述方式深深地吸引了,而很多细节我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在意,因为没有那样的生命的体验。比如有个细节,主人公回家探亲,母亲把家里的好吃的都攒着给他,而他们在前线其实要比后方吃得好。他有千言万语想和母亲说,但是都无可开口,也无口可开,在他上战场的前夜母亲坐在他床边一夜默默注视着他,而他其实也一夜未眠却还是装睡。这段描写,直到我后来也身为人母,并且体会到做女儿的心情后才发现它的真实和动人之处,这是我见过的关于战争题材里最长情的亲情告白!还有海尔曼﹒黑塞的《提挈诺之歌》,我每次看的时候都觉得内心很平静,文笔非常优美,景物描写很细腻,黑塞对那里的一花一草,每一个人、每一棵树都倾注了情感,像缓缓的水流默默地抚慰着你疲惫的心。我真的无法想象一个写过《彼得﹒卡门青》那样深刻严肃作品的作家,能写出这么优美动人的散文作品,“在这温暖和煦、刚刚开始变暖的气候里,万物都在期待萌,充满了梦幻和希望——幼苗向着太阳,田野向着云彩,嫩草向着和风。”看来真是“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当然不得不谈到我钟爱的《文心雕龙》,我从零八年与它初次相识至今,不断翻阅,都觉得不能穷尽作者精深的思想。苏轼说读书要用“八面受敌”法,说的正是这种书,“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读《汉书》就是这样,人物、地理、兵法、财货、治道、官制等,每一遍专求一事。《文心雕龙﹒情采》篇有一句“任情失正,文其殆哉”,是我这段时间结合自己的创作过程才体会出来的。文章要有情采,但也不能完全任由情感的驱使。做人也是一样,这也是刘勰理论的深邃之处。曾经有人问我读书得到了什么,我说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她很不屑一顾,而其实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思维方式。通过读过的书,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尤其是那些能够帮助你成长的朋友和走过的路,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自己的思维方式,渐渐地你会感到生命的河床变宽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好书不厌百回读,一个人就像一本书,所以要挑一本有趣的好书来读。历史的星空下,这样的书、这样的人很多,现实生活中则可遇不可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