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形写神,笔墨简约,以情造文,笔不妄下。 虚构是一种能力,非虚构是一种训练,由虚构而非虚构,是作家进阶学者的通常路数。
以无当有,以简显大,小说虽不寂寞,但在当下文坛已无足轻重。小说家村上春树说:“尽管小说家没有名额限制,书店里的空间却有限。”书店空间有限,终因读者时间有限。快节奏生活,获取信息阅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非功利性阅读越发的奢侈,前者让浅薄的人愈发浅薄,后者让深刻的人更为深刻。对于终年在名利场奔忙者而言,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八卦者而言,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虽说书卷写意,字句隽永,娱乐方式中,不乏声情并茂的视听介质,足不出户而身临其境,何须手不释卷。 先前,读书年龄无书可读,错过太多美好,恨书短而时长,一部二三十万字的无聊小说,昏天黑地一日读毕。年渐长,食或三餐,量少其半,由中篇而短篇,由短篇而小小说。三十岁之前,已不看小说,凡事求真,受不得虚构,以为放弃事实,即放弃自由。转而改读史料一路,未几,由传记而笔记,由诗篇而诗话。不仅有时间碎片化所惑,还在于对内容的再认识。数点梅花天地心,只言片语的灵光,便可令人顿悟。少年建架的兴趣,基于好奇一切;中年确立的思想,由于怀疑一切;老年时有的顿悟,源于看透一切。 深刻阅读,终身受益,当下过目,触景反刍,阅读是从一本书开始的心路历程。故养成阅读习惯,较之自身聪明更重要,聪明是一种天赋,阅读是一种选择。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阅读为的是感动自己,随时有能力转移沮丧的情绪,跳出厌恶的圈子,并拥有选择道路与方向的权利,以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年轻时读书不惧多,反正还有一生可供蹉跎,中年后读书千淘万漉,左挑右拣,生怕言而无物浪费了时间。许多热门读物,他人奉之若神明,我却读不进去,而别人的不以为然,我却置之枕边。聊不来的人,多聊几句,也聊不来,喜欢的书,再翻一遍,仍是喜欢。今天读过,明天还想读,那是闲书;今天读过,明天还得读,无疑课本。买不起就说买不起,配不上就说配不上,读不懂就说读不懂,这或许便是不自卑的张力表现。 自修篱墙,陶情不出琴书外;避开喧嚣,遣兴多在山水间。以思入画,以心入画,以情入画,以理入画,以趣入画,以意入画,以诗入画,以书入画,不同的人品画,或相同的人不同的时段读画,会品出不同的内涵。读书何不然?陆云龙尝言:“敛锐于简,当如徐夫人匕首,纤锋而足制死命;敛广于简,当如一泓之水,涓涓而味饶大海。”曾国藩尝言:“写字当如少妇谋杀亲夫,既美且狠。”所言皆书法,好文笔亦然。 木心说“只有深度的思想,才能产生深度的友谊”,好文笔找到好读者,进而引起共鸣,隔代知音,千载难逢。其实,好文笔无所谓虚构非虚构,庄文虚构,为之舒扬,聊斋虚构,直戳泪点,拳拳之忱,倥倥之意,全然悃愊真切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