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意味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不是看它的题材,也不是看它的语言有多华丽和故事讲得有多好,而是看它是否有文学的意味。怎么评价一篇文章是不是文学作品,就是看它有没有对生命的洞见和对生活的思考。同样是游记,有些称得上是好的散文,有些只能算是导游手册,无论你介绍得再多、再详细,如果没有来自作者切身的感受和体悟,那都只是说明文而已。举个例子说吧,如果你写的是故宫,那么就是说明文;如果你写的是你眼中的故宫,则是文学作品,再融入了一种普世的、亘古不变的情感,那么就可算得上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好的文学作品恰如好的电影,也不在于渲染的效果,而在于文字本身的力量。电影《萧红》的结尾,画外音说“萧红的力量和最有魅力的地方就在于真实的力量”。我想这其实是每一位优秀作家的共通之处,在他们的笔下并不介意展露自己心灵最灰暗的地方,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历,连自己都感动不了有又怎么能感动别人。最近看林海音的文集,她的语言很自然朴实,你看了以后也许会觉得自己也能写出来,我少年时代就是这样以为的。林海音在文中写到自己的童年,家庭条件很好,她缠着母亲把放洋唱片的人叫到家里来听,这时很多小伴儿想蹭听,她就让自己喜欢的人进来,不喜欢的人被“砰”的一声关在门外。这多么符合孩子的心理啊,一点儿也不影响她今日的作家形象。林海音在书中既谈到对父亲的敬仰之情,父亲几十年前在一个偏僻小山村教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年后他的学生还和林海音谈起她父亲,令她为之动容;但她在文中也反复谈到父亲在日本的时候整宿整宿吃花酒,还有父亲对兰姨娘的爱,后来兰姨娘和别人走了,年幼的她却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兴,而是觉得很失落、很伤感。这些都真实得再现了父亲这样一个旧时代知识分子的形象,没有任何掩饰,也没有夸大其辞,只是真实地以年幼的我的角度叙述,字里行间却自有一种动人的风姿。我看见有些朋友写的文章只把自己最光彩照人的一面展示出来,我并不是觉得一定要暴露什么,只是觉得不真实地面对自己和读者,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最深的共鸣还是和自己经历过的感情的共鸣,或者当时并没有完全理解,但是在以后的某个人生阶段却忽然感同身受,这就是文学,讲的是一种人生的况味和世态人情。当年未经世事的韩寒能以十几岁的年龄写出《三重门》那样洞悉人情世态的小说,就是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从书里感悟到的人生,然后自然流露到自己的笔下。路遥小说《人生》,喜欢高加林的农村姑娘巧珍,在高加林上高中的时候就暗恋他,每周高加林从城里回村的时候,巧珍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希望他能注意到自己。哪个人的初恋又不是这样呢?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有个英国男孩奥利弗就是为了给心爱的女孩玉儿买糖炒栗子和玫瑰花时,没有及时躲进防空洞里而被炸弹炸死了。怀着爱而死,想必最后一刻也是幸福的!多年后,我看到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马上就想起了《人生》里的巧珍和《穆斯林的葬礼》里的奥利弗。这部电影剧情简单,演员只要本色出演就行了,不需要过多的技巧,却斩获国际大奖,因为它表达的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情感,这种情感不分国界,无需语言就能引起观众心灵深处的共鸣。狄更斯的《双城记》里有一句话,“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就好像有一把无形的剪刀把好人和坏人一起都剪掉了”。我后来又看了许多小说,其中描述在时代和历史更迭面前,无论是小人物还是大人物都有各自的无奈和心酸,在动荡的时代面前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就总是会想起《双城记》里的那句话。

有人说不要再回忆了,生活不是电影;但是文字不是生活,文字使一切不可逆的东西皆可逆,回忆并不是为了回忆而回忆,而是想透过那些已经发生的人和事,给读者以启示和思考,而最有文学意味的文章,却像是王维的诗,“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只是给你一种美的享受,像大海一样抚慰着心灵。文学、艺术看似无补于世用,却魅力无穷,大概就在于此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