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学习——阅读经典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回来以后,我发现“文化氛围”变得越来越浓。大小书店林立,书店不定期主办文化沙龙,网上也有很多听书节目,我也听了。

等我深入了解以后,感受是这样的:曲江书城,大部分人是摆pose照相的,真正看书的人还要给她们腾地方;听书节目,我总觉得他们总是试图把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用三言两语说清,等你静下来其实发现什么也没解决,并且失去了思考的时间,还莫名地感到一种压力。

回想一下学生时代,老师把一篇文章讲得再好,都不如你自己细细品味一遍,更何况是一本书呢?听书节目都是快餐文化催生的,不是品味文化,而是消费文化,这是一种很浅的阅读。

我前段时间把小学看的《世界文学名著连环画本》找出来,本来想给儿子看。后来发现,怎么当时那些让我激动人心、荡气回肠的情节变得如此索然无味,干巴巴的?因为它是缩写的。我再回头看看《静静的顿河》原著里,一生坚强的母亲在得知葛里高利可能战死了,她身体一下就垮了,但还是每天倚在破屋前眺望顿河河曲,夕阳把她佝偻的身躯勾勒出来。这是儿媳眼里的她,她的一生也像过电影一样在儿媳眼里闪过。还有无数次描写,在别人眼里骁勇善战的葛里高利真正在战场上与死亡如此接近的时候,是那么得恐惧和茫然!

但正因了“死”,“生”才显得那么可贵,“他又看见了普照大地、融化着草堆边的残雪的太阳,听见了遍村都是春天麻雀的喳喳叫声,闻到了一阵阵已经飘到门口、淡淡的春天气息。生命重又回到他身上来了,并没有因为不久前的流血显得暗淡衰萎,反而由于可怜、虚幻的喜悦显得更富于诱惑力了。在已经融化了的黑土地上,残雪总是显得更诱人、更明亮……”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动人的景物描写,但在这部小说里比比皆是,我反复品味,被其中即使在战争中人们依然对生命无限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地震撼了!

外国文学理论里也许并没有“情景交融”这个概念,但肖洛霍夫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作者情动而辞发,读者披文以入情!

你可曾在任何一个听书节目里,听到这样磅礴大气的关于生死的描述!在这种缓缓地、波澜不惊又摄人心魄的叙事中,读者自然被感动从而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当我重新捧起那些少年时代看过的书籍,发现真正的好书就像一座“宝藏”,每个年龄段阅读都有不同的生命体验。

真正的好文章是在文字之外的,在于作者的胸襟、见识、气度、智慧,而这一切都在经典的作品里,也许是小说,也许是绘画和音乐,也可是书法作品,因为那是艺术家全幅生命的写照,饱含着他们对生命独特的体验。如果你不曾发现,则如入宝山,空手而归!如果你不相信,那么现在你就拿起一本好书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