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谈“掉书袋”

 老鄧子 2022-08-19 发布于海南

文丨路来森

微友“不了主”,于微信上“亮”书房,顺便留言曰:“读书后同朋友交流,要掉书袋,要卖弄,要吹牛。这是很好的习惯,能帮助记忆!”

“掉书袋”,原本贬义,讽刺卖弄学问之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讽刺人爱引用古书词句,卖弄才学。语出宋马令《南唐书·彭利用传》:“对家人稚子,下逮奴隶,言必据书史,断章破句,以代常谈,俗谓之掉书袋。”

而如微友“不了主”之理解、运用,则属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也算是对“掉书袋”一词,别是一解。

我是极其赞同微友“不了主”的观点的,如果我们逆向思考一下,“掉书袋”不仅可行,而且还大有益处。

首先,能够“掉书袋”,说明其人有“本钱”。

其人,曾经读过几本书,而且还有可能是经典书,例如四书五经之类。“本钱”,是阅读的结果;而“经典”,又是民族文化积累、提炼的精华。如果人人都喜欢阅读,喜欢读“经典”,人人都有自己一定的“本钱”,那么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粹,就会得到传承,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也就跟着提高了。

现在,我们常说“酒好也怕巷子深”,同样,一个人肚子里有文化,适当以“掉书袋”的形式表达、宣传一下,有什么不好呢?余英时在《师友记往》中记述钱钟书先生,于1979年随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在一次报告会上,他交替使用多种外语作主旨发言,语惊四座。在一些人看来,这就是“显摆”,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掉书袋”。这样做好吗?还真好。钱钟书先生似乎是在告诉美国学者:中国大陆,是有人才的;大陆的文化人,是有“本钱”的。

其次,即如微友“不了主”所言,“能帮助记忆”。这是对于阅读主体而言的。读书少,好说,读书多了,就难免忘记,于是,在朋友面前交流一下,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掉”一下“书袋”,记忆也就得到了恢复、巩固,甚至可以由单纯的知识记忆,升华为知识能力。

更重要的,还在于第三点:“掉书袋”,可以普及文化。

在特定的情境下,“掉书袋”者的“掉书袋”,能够将知识间接地传播出来,让人受益。中国人,喜欢听书,喜欢看戏;听书、看戏多了,许多不识字的人,也能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地讲故事,这就是间接学习的结果。相对于听书、看戏而言,“掉书袋”者传播出来的知识,也许更雅正、更经典,进而塑造出一个较高层次的文化环境。

由此来看,“掉书袋”可大加倡导。若人人都能够“掉书袋”,也许,中国就能成为一个如李汝珍《镜花缘》中所描写的“君子国”了。

“掉书袋”里,有雅文化。

来源:湘声报-湖南政协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