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师友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看到写作基础中《学术论文的写作》这一章,我忽然想起了我硕士导师王老师,是他当时手把手教我写学术论文的,我当时连做页下注都不会。

读研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是保持着散漫看书的习惯,好读书不求甚解,研一期末王老师说,你试着写一篇学术论文,写不完,别回家!

时间+压力=论文。

学术论文。对于一个刚从文学爱好者转入研究者身份的我,首先,必须明白什么叫学术论文,它是表述“专门、系统、深入”的知识、学问的文章。我经常说,尤其是博士论文,我们同学之间的毕业论文互相都看不懂。博士,不是博学的意思,而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有较为深入地研究。而我这些年来,在科研上一无所获的原因也是爱好过于广泛,性格浮躁,贪玩,只浮光掠影地了解各种我认为有趣的、好玩的知识。讲课时,我就发现一个问题,你让我随便聊聊文学可以,可是怎么把文学一字一句,细致地慢讲,我则显得力不从心。想起儿子说的一句话:专业的人和不专业的人表面上都差不多,他们就差一点点,但那确是区分专业水平的标准。

选题。王老师接着说,选一个你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入手。当时我研究的方向是魏晋南北朝,南朝诗人何逊的诗歌宛如一缕清风,清丽自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就选了何逊为研究对象。

立意。我在大学时代歪打正着地看过一本文学研究著作王立《心灵的图景》,谈的是关于古典诗歌的意象,比如黄昏让人产生思念和归家的感受,这些物象千百年来积淀了人们的情感,沉淀在民族文化心灵深处。于是我选的角度是,何逊诗歌的意象研究。

学术感。我潜心钻研了一个月文本,偶然见看到蒋寅先生的《大历诗风》,发现大历诗人的风格和何逊很像,我可以模仿先生的行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论文写出来后,很多老师说像散文,但王老师却说语言优美流畅,这本身并不是缺点,你只需要增加文章的理论性,其实就是学术感,找到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关系。

后来我又删删减减改了一段时间,再交给王老师时,他说虽然要“弥论群言”,但也要“师心独见”。(他知道我喜欢《文心雕龙》),就是说了解各家之言虽然重要,但也要有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是罗列别人的观点。我回复,虽然明白“结言端直”才是好文章,但具体写作时却难免“繁杂失统”,平时阅读很容易就发现好文章都是掷地有声,简洁明了,可动笔以后却不知不觉乱了方寸,开始东拉西扯。后来,我慢慢才感悟到,学术论文的写作其实是对思维的一种训练,你写不明白,恰恰是因为脑子里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当时,我匆匆定稿了,因为王老师知道我要准备博士考试,怕耽误我过多的时间。而事实上作为一篇硕士论文来说,还是略显单薄,我并没有把诗人放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来考察他的意义和作用,也没有过多地去分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我考上了博士,但是没评上优秀论文,王老师安慰我不要放在心上。其实我不并不在乎这些虚名。当时好朋友老杜同学考博结果还没有出来,他很痛苦,我对他说:我们现在考上或者没考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十年之后谁还在这条道路上……

倏忽十年,非常想念我的师友!

刚刚落笔,看见王老师的短信:又是毕业季,这一年,怎么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