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京州师文章有感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前几日,听了古典音乐和书法的公开课,两位老师都用到了大量古籍中的资料,我忽然想到硕士导师王老师上课时曾有意无意间说的,其实不管你们选什么专业,都应该叫做古典文献学,或者说要有基本的阅读古典文献的功底。

王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自言:我文学感悟力不强,所以学的是古典文献学。有意思的是,他举例的时候偏偏举的是一首感情含蓄的小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注重诗词感悟的我,忘了那节课他讲的什么,但记住了这首陶弘景的小诗,和他说的话。

他和我年龄差不多,但是当时已经是青年骨干了,性格沉稳,稍稍有一点青年学者的锋芒。我记着每次接到他电话,我要等他说完一会儿再挂,因为他说话很慢,有停顿。他平时不苟言笑,一次他让我写论文,我故意逗他,我说现在发表了文章,万一以后我成了大家,人家追溯学术史的时候觉得我水平很差,怎么办?没想到他没笑,而是严肃地说,就算你成了大家,你也要承认当时你就是那个水平。

考博的时候,我报了三个学校,拉开档次。当我给王老师提到我的想法时,他思考片刻反问我,你为什么没报清华的孙明君老师?他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的专家。我吃了一惊,因为我一直以为王老师觉得我学业不精,浮躁,没想到这么高看我。我回答说,因为清华的考试方式,偏重古典文献学,比如古文断句,而这正是我的弱项。王老师也很无奈地说,好吧,的确,这一点,除了多读多看,没有任何捷径。

近日,读了王老师写的几篇学术前辈的文章,虽然用词、行文稍有晦涩,但想来,这些文章也不是给一般人看的,所以也没什么。倒是文章内容的平实和内敛的情感、缜密的思维,还有文中学术大家的形象让我汗颜啊,让我看到了一代学人的风采、骨气和坚持。尤其是詹瑛先生,我只知道他是研究《文心雕龙》的大家,但却不知道他还在美国攻读过心理学,还拿到了博士学位,但在先生的资料里只有寥寥几笔。即使是文革中受到的屈辱,先生也没有过多地感喟,而只是淡淡地一句所幸书籍很少抄去”!学术大家治学和做人的精神让人感佩,支撑他们的是对文学的信仰。

王老师的文章也让我又想起了他曾说的,“我文学感悟力不强,显然事实不是这样。我觉得更像刘勰评价曹丕时说的:“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曹丕思维缜密,性格沉静,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曹植那样“显得有才”。王老师也是这样的,思维缜密,因此文字简洁,逻辑清晰;性格沉静,才能沉下心做事,勾陈史料;感情内敛,所以情感都蕴藏在字里行间,而不是一任情感的宣泄。而我这次感受到的,还有他感情很丰富,不然不会揣摩前辈心理那么透彻,也许都是同道中人吧,还有他对学术的热情,这种热情不是浮在表面的,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付出,所以他是写前辈,也是写自己。

文中,王老师说为了获取某学者生平的第一手资料,和另一位研究此学者的朋友侃侃而谈,我简直不相信这是平时沉默寡言的他。不过,读到这里,一种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喜欢写作,笔耕不辍的原因是对个体生命情感的追忆和哀惋;但王老师不是,他追溯一代学人的故实,是仰慕他们的人格和风采,是感叹学术之路的艰辛,是回顾来时的路,是为了学术能够更好得薪火相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