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实在不喜欢《金陵十三钗》那样的电影,因为战争并不只有妓女和神父,也不需要用同情和眼泪来换取票房。比如小说《沉静如海》,不过几十页,万余字,但是改编成电影后却不失为一部杰作,充满了情感张力。 选择时空。小说《沉静如海》,选择了“二战”时期的法国海边小镇,德国军官凡尔奈住进了法国女孩简妮和爷爷的家。如果发生在和平年代,显然就没有“故事”了,将会是一部普通的爱情片。或者,被低俗的作家来处理,也许会上演一部孙女和爷爷徒手杀敌人的“英雄”剧。但是没有。 身份错位。德国军官,敌人,本来应该是让人讨厌的角色,但是他彬彬有礼,举止得当,很有爱心,扶起了在玩耍中跌倒的孩子。简妮站在窗帘后面,默默地注视着他。其实,他们一直在用双眼追逐对方的身影。凡尔奈第一次踏进房间的时候,简妮在弹钢琴,但是因为凡尔奈的入住,她再也不弹了。倒是凡尔奈每天晚上回来,对客厅的爷爷和简妮像内心独白一样,诉说着自己对艺术的热爱。也许真正推动情感发展的就是音乐,巴赫!素不相识的人不约而同地喜欢同一样事物,一见钟情也变得不那么神秘。 矛盾冲突。整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女孩家的客厅,但却如此扣人心弦。奥秘就在于作者不仅选择了一个有意味的叙事时空,而且剧情始终是靠“情感”推进的,而不是崇高的理想,或者道德什么的。这就回归了艺术的本质。 简妮对凡尔奈从厌恶、冷漠到亲切,再到爱,最后情不自禁。每天晚上十点,凡尔奈回来,会到客厅和他们打招呼。凡尔奈温柔深情的内心独白(对音乐的热爱),也不知不觉融化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坚冰。“我来的那天,你弹的是一首巴赫,是最动听最清纯的曲子,我最钟爱的曲子!”凡尔奈甚至在简妮面前弹起了这首曲子。虽然简妮在爷爷面前表现出的是厌恶的情绪,可事实上她每天开始期待这一刻的到来,她的慌乱、不安、情思,连爷爷都感受到了。 简妮,甚至不去做弥撒,趁爷爷和凡尔奈不在,悄悄潜入凡尔奈的房间,闻他的围巾,偷看他妻子的信,躺在他的床上…… 而凡尔奈也是矛盾了,他第一次出现时就对他们说,“如果能选择,我不会住在这里。”后来,他又和朋友争吵,难道战争就是对其它民族的侮辱吗?他对始终沉默的简妮说,又像是自言自语:我该怎么办? 影片的高潮,简妮知道法国人要炸毁凡尔奈的汽车。怎么办?告诉他的话,自己就是叛徒;不告诉他,又背叛了自己的内心。简妮辗转反侧,第二天焦急地在门口徘徊,看见凡尔奈出现时,慌乱中急中生智。坐在久违的钢琴前,弹了一首巴赫的平均律,急促的琴声引来了凡尔奈的注意。琴声中似有什么欲言又止,凡尔奈也迟疑了,这时司机发动了汽车,爆炸声才让凡尔奈恍然大悟! 我能为你做的,只是弹一首巴赫…… 男女主角自始至终没有真正的对话,但夜幕中凡尔奈离开时,简妮的眼泪在黑暗中闪烁,依然是沉默,如海的沉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