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节传神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小说,核心是人物,表现人物除了情节,还有细节。我看电影《悲惨世界》,觉得很遗憾,当年我看原著最感动的一个细节:芳汀的女儿,孤女珂赛特提着一桶水艰难地独行,黑暗中,一双大手(冉阿让)帮他提起了这桶水。从此珂赛特的命运改变了!

这个关键的细节电影删去了,虽然电影和小说不同,但是总感觉这部电影改编的很失败,原因就是缺少细节!珂赛特和冉阿让躲进修道院以后,字幕出现十年后(不会讲故事的导演),完全可以用生活的镜头切换到十年后啊。比如有部电视剧,青春期的孩子和妈妈吵架,妈妈不能接受,脑子里回放了几个镜头:孩子儿时的可爱;自己买菜、做饭,不辞辛劳的日常生活,路上提着菜,很多很累,但满脸的幸福……这些细节都和此时此刻形成强烈地对比,人物的情感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无论散文、小说,包括报告文学、深度报道,都需要细节的支撑。其实,现在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比如《寂静的孩子》,非虚构小说,其实我觉得也可以说是有文学色彩的报告文学。作者谈到,他为了写这些孩子(留守儿童)和他们同吃同住,拿个小本子随时记录,不知道哪一条最后就用上了。如果你仅仅去“采访”,或者居高临下地问几个问题,孩子呈现的状态和他们真实的状态是不同的。

追求什么样的真实,什么样的真实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想法,他们作品呈现的细节也不同。

电影艺术也如此,你是取悦“观众”,还是取悦“自己”。

比如去年的煽情大片《我和我的祖国》,每个故事都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你忽略了细节的不真实。比如第一个故事,国旗杆上缺一点儿金属,大喇叭一喊,老百姓都拿着锅碗瓢盆来了,就特别假。原子弹那个故事,我直接重写了一个剧本,因为三年没见的恋人,不是那样的。

细节可以虚构,但要合情合理。

比如古典诗歌,离乱之后,诗人写道“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拿着蜡烛看看是不是自己的亲人,像做梦一样。这个细节如此感人,不在于事件是否真实,而在于情感的真实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