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说闲谈

 天地闲人 2022-07-15 发布于陕西

鲁迅的文章真不应该放在中小学课本里,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误会——不过如此。我初中同桌有一次迟到了,还模仿鲁迅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因此每次想到鲁迅,除了觉得文章一般,还有这个笑料。

可十几岁的我们又怎么能读懂我(童年鲁迅)几乎天天奔走在当铺和药店之间”背后的心酸和无奈,阅读鲁迅是需要经历和阅历的。直到教《大学语文》时,我看见“中国历史上只有两个时代,为奴隶的时代;和为奴隶不得的时代”,震耳发聩!方才产生了解他的欲望,也慢慢体味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范爱农》这些课本的经典之处。我再也笑不出来,平静的语气和朴实无华的语言下透出的人生的苍凉和无奈,还杂糅着暖暖的色调,可见感人并不需要“苦大仇深”体。

学生写了篇歌颂英雄的文章参加征文比赛,我一看是“黄继光”,用你说?我儿子学校也让写这类文章。可文学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文学描写的永远不是站在“舞台中央”的人,而是那些站在阴影里被遗忘的存在。《范爱农》就是,范爱农曾经也是革命人士,革命失败后,慢慢地被生活吞噬,不明不白地死了。如果鲁迅不写,没有人再记得他们,被历史彻底遗忘,哪怕你曾经奋不顾身!

鲁迅在一九一八年写的一篇杂感中说,中国只有孩子的父,但没有“人”的父,应该成立父范学堂。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地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娇声娇气地在家里转。转大了,都昏天黑地在社会上转,同他们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

一百年后,大抵也是这样。

真的,鲁迅不应该放在中小学课本里,在不该遇见的年龄遇见,差点错过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