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给文科专业开设了《自然科学概论》,由理工科各专业老师授课;给文科专业尽量开设了《大学语文》,算是大学人文教育吧。 最近断断续续把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读完,深有感触。其实,当时想读这本书是因为我发现从文学爱好者转变成专业人员后,反而一叶障目,少了看其它门类书的时间。 美国大学人文教育涵盖面极广,文学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大部分是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方面的著作,且老师会带着学生联系时政进行深入探讨,可以说,我们在博士阶段都没有接触到这种学习模式。 这本书是作者在美国大学开设的公共课,让我心惊,两个教育制度下教育的差别自现,关键是这种教育下将来的国民素质差距(也不用等到将来)可想而知。其实,我之前从美国高中课程和中国高中课程对比中,也发现了这种差别。美高课程有心理学、世界文学和历史、法医学、商务礼仪等,很多我在那个年龄没接触过的领域,而少年时代可以说是一生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像历史上的汉代,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即使有魏晋南北朝四百年动荡(这种动荡,也可以理解成发展的力量)也没有关系,唐代继续沿着汉代的轨道继续前进,这也是为什么汉代如此重要的原因,那是中华文明的叶嫩花初。 历史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如此相似,汉代就像人生的少年时代。有些知识你在那个年龄没有接触,以后接触的可能性就比较小,对你人生的影响也不可能和少年时代相比。 合上书,还是让人感慨唏嘘。人文教育的差距决定了国家之间未来的竞争潜力。因为科学研究的领域会不断被人工智能取代,只有人文教育才能左右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和质量。 我不禁想到十多年前,和俄罗斯朋友Irina漫步在故宫金水河畔,故宫的角楼在北京晴美的天空下美得不可思议,北京真美,磅礴、大气、雍容华贵,一如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她对我说:一位中国同事,英语very good,法语excellent,但是……她没继续说,耸耸肩,摇摇头,很轻蔑的样子,然后转头对我说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读书,你爱读书,可是你很软弱,You must be strong!然后握紧拳头,不愧是战斗民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