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文素养提高的问题

 风虎神韵114 2014-05-03

人文素养提高的问题

时下有一句警醒的口语:“要普遍提高人们的人文素养”,那么如何来提高?这个题目太大了;本能的反应肯定指向中国的教育,应该有各阶段的教育来完成;然而,社会的现实却是给予致命的反作用,人文类专业的学生就业太差,与工科学生相比简直是两重天,顶尖的学校还凑合,中低档学校的人文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苦不堪言。究其根源,无外两条,一是人们、社会现实中总是趋利的;二是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偏重于技术需要。

人文素养提高,如果只从专业角度的培养,即便能出人文专业人才,数量也是有限的,而他们在社会上作用和影响力,不依靠广袤肥沃的人文土壤,只是零星点水,无济于事。如此说,是凡接受教育,无论何种阶段,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是回避不了的,教育者和老师们也同样会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这些学习多数不纳入到应试的考试中,中学的语文是人文教育的核心,过分的分数强调,有些制式化了;到了大学阶段,人文课程选修是不少,但是谁都知道,这些课程是最容易通过的,如果没有学分制的学分要求,大概不会有多少学生愿意学习;还有一些人文课程是必修课,可过于政治化,不免形成了单一僵化局面,以上就是我们面临的人文教育的现实窘境。

现实来说,人文知识没用,长远来讲绝对的有用,尤其到了人的基本成熟期,后发优势显现出来了;再者说,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过于专业化、工具化是个很悲哀的事情,因为从每个人的自身来讲,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世界,是一个社会发展中鲜活的细胞,细胞中的各种元素都有,如果过分的发展一个元素,那么这个人就会畸形,畸形人一多,总体的社会状态就会出现大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仅是在当今的中国,可说世界范围内都有此种趋向。德国的美学家席勒在200多年前,就提醒过人们,他说:“人类社会总体在进步,但是,个体却在退步,拿现在单个人与古希腊单个人无法相比”。

人文专业指的是什么?按照教育部学科的划分,有十一大门类,文、史、哲、教、经、法、管、农、医、理、工,前七项为人文社会科学,后四项是自然科学,去年,又增加了一个艺术学科,也应该属于前者的类别。从中不难看出,分类的数量上,人文社会科学比例较大;其中,文、史、哲、教、艺术应该算作人文专业,法、经、管算作社会学科,我把法、经、管叫做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工科,因为,这三类毕竟现实有用。人文专业在大学分得很细,学习者如果过于专业化,涉猎面不宽,在我看来,很能有学识上的突破,学究、单板、极端很容易出现。人文专业的学习,还有别于自然学科的学习,自然科学中的各个专业的教科书很是管用,基本理论、规律掌握必须依靠它,而人文专业的就不同了,教科书只能是一个引子,大量的学习,必须依靠课外的经典著作,不阅读这些书籍,那么学习是没有效果的。同时,任何一位人文专业的学生,除了本专业外,其他的人文经典书籍也要博览,因为这些专业都是相容的、密不可分的。按照学科的分类,我自认为,本专业的涉及的学科经典书籍,至少要阅读上50本,其他的人文类学科经典书籍要阅读20本以上,也就说,人文专业学习的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应该阅读人文书籍100本以上。有人会说,阅读这么多课外书籍,有可能成为书呆子,实际恰恰相反,有兴趣,能读进去,外人相拦都拦不住,再者也不是古时的科举考试,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书呆子的情况。

人文领域的知识,基本上都是前人留下成果,而且普遍带有形而上色彩,正说、反说好像都有理,简直就是一个悖论之漩涡,有时会造成了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感觉,通常被我们称之为虚学范畴,其实,如把虚的做实了,研究透彻了,就是大学问家,即便不成,精神上的支撑,综合素养的提高,对个人和社会都有不可小视的正面作用。人文知识的学习,我们还存有另一种倾向,中西,古今分明,这是最大的误区,世界人类是一宗,尤其是人文知识;比如,中国源头的哲学,孔子讲中庸之道;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大伦理学》中也大篇幅阐述中庸之道。中国朱熹的理学与西方中世纪的神学,其实是一回事。中国陶渊明人的自由、高贵之美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的美学是一个道理等等,举不胜数。古今人文学习就更不用说,血脉相连,打不断、折不断,哲学既不用说,世界上单独一枝,文学更是独特,方块文字教字母的文学表现太有优势了,自己或许有些偏见,外国文学经过翻译没有原味精彩也有可能。我说这些的意思是不要人为的界限分明,英国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普遍尝试,留下精华”,道出了人文知识学习,人文素养提高的关键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