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五音不全且四肢协调能力差,学古琴的初衷只是想更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我觉得中国艺术是有内在联系的。断断续续学了一段时间,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 要虚静。观其人,听其琴。古琴老师说虽然等熟练以后,古琴的节奏是可以调整的,但是既然是学音乐就要有节奏,而我总是抢拍子,我本身就是个急躁的人。文学理论家说创作前要达到一种虚静的状态,空故纳万境。表面是弹琴,实则兼修身。且越往后,当技艺纯熟时,更是如此,琴道的境界也是做人的境界。 虚实结合。尤其是老师讲了泛音以后,左手轻轻点一下配合右手完成,但这个力度、角度、位置的把握,虽然有明确的规定,实则是一种经验,只能在不断练习中用心体悟。也让我想到古代文学里的虚实结合,真正的好作品,妙处往往不是落在实处,而是能写出神韵和味道,是虚写,如姜夔写梅花的《暗香》、《疏影》。 无限的空间。中国艺术给演奏者和欣赏者都留下了无限的空间,是天人合一的生命艺术。最好的作品都融入了作者(演奏者)的生命,是他们全幅生命的自然流露。古琴课初级老师就可以把基本指法全部交给我们,但是怎样弹得出神入化,却是一生都难以穷尽的。如同中国的诗歌艺术,平仄本身是技术,很快就能学会,但是如何把诗歌写得有意境,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关乎一个人的才情和天分,天分就是艺术理解力和感悟力,往往不是努力就能达到的。 上课期间,老师还给我们讲到一些古琴大家,成长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那批人,很多古典文学大家也是,他们有很好的家学渊源。的确,世族大家会出纨绔子弟,但是更多是艺术品位极高的精神贵族。老师也感慨,现在传承这门艺术的人越来越少,需要沉下心潜心钻研,而大部分人只想挣快钱。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喊喊口号和让孩子们背背三字经,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和背后的道德行为标准。人格的境界达不到,艺术境界也永远无法企及。为往圣继绝学,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不流于俗的人格和勇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