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与新闻宣传 一、新闻写作 1、新闻的定义 对于新闻的定义,国内外新闻界颇有争议。我国新闻界目前一般认同陆定一1943年给新闻下的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报道的文体 消息:简讯 一般消息 新闻分析 通讯:人物,事件,工作,新闻特写,人物专访 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 3、新闻报道文体的基本要求 真实性(看到、听到、采访到:当事人、权威部门) 指导性(选择角度,突出一个要点,用新闻事实表达,向社会发声 ) 时效性(新近发生的,过了很久的就是旧闻) 通俗易懂(用老百姓的语言,一般定义初中二年级文化看懂) 文章有三种境界 深入深出——论文 浅入浅出——儿童文学 深入浅出——新闻 4、新闻的六要素 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原因。 5、新闻(消息)的结构 标题——告诉读者的主要内容,拎出最核心的事实做标题。 导语——告诉读者主要内容,交待尽可能多的要素,字数要少。 主体——展开导语,补充导语,围绕导语写主体,通常三到五段。 结尾——预测或预告未来行动,总结但不重复, 补充更多细节 。 结果在前,过程在后(倒金字塔) 新事实在前,旧事实在后。 6、消息写作的要求 导语要突出中心吸引读者,表达清晰简练。(卖盒饭) 见人见事。 短句子,短段落,断裂行文,小篇幅。 用名词、动词,用有力的动词,不用形容词,少用或不用副词 讲故事,重细节。 新闻就是讲故事,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动人的是细节。 用事实说话,用当事人说话,用数字说话,用专家说话。 将文字视觉化,让读者看见,令读者在乎。做到有事,有形,有情,有理。 7、消息写作实例分析 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 一次“拒绝”感动一座商城 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 本报12月27日讯(记者宋亮亮)在海口DC商业城,商户们每天都会收集好自家的纸箱,等待一位拾荒阿婆上门来拿,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六年。 26日下午4时,DC商业城三楼,一位戴着草帽的驼背阿婆,左手拎一只大塑料袋在过道里穿梭。她每到一家商铺,都有人递上折叠好的纸箱或者几个饮料瓶,不到半小时,塑料袋就鼓了起来。 “上午给了阿婆一捆纸箱,刚才又给了她一捆。”3150号商铺店长周培说。据他介绍,2010年他刚来店里工作,就见到了这位阿婆,当时看她这么大年纪还在捡废品,心里很同情,此后就和同事每天攒下纸箱,等待阿婆上门来拿。“阿婆从不乱拿东西,取走纸箱前都会和我们确认。” 3158号商铺销售员符定强说,阿婆几乎每天都来商城,大家都帮她攒纸箱,每次都让她“满载而归”。令他感动的是,一些商户觉得阿婆很辛苦,要买饭给她,可她总是摆摆手,只肯收下废品。 虽然阿婆是“老熟人”,可商户们不了解她的个人情况,连她姓啥都不知道。记者几经努力,阿婆也没有提供任何信息,只是说商场的人对她很好。据海南DC商业城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育峰介绍,通过和阿婆平时交谈得知,她姓陈,琼山区人,今年82岁,老伴在家没有劳动能力,一个40多岁的女儿长年患病,家里就靠她维持生计。 “为了帮助阿婆,商城对她特别关照。”刘育峰说。六年前,刘育峰刚认识这位阿婆时,得知有商户要给她买饭被拒绝,为阿婆自食其力的精神所感动。出于管理和安全考虑,公司不允许外人进入商城拾荒,对阿婆却开了“绿灯”。公司多次要求保安和商户对阿婆要关爱照顾,还和大家“约法三章”——不准阻拦、不准驱赶、不准打骂。如今,整个商城600家店铺为阿婆攒纸箱已成为习惯,阿婆每天卖废品大概也有30元的收入。 刘育峰表示,商城的“绿灯”,会一直为阿婆亮下去。 时间:26日下午4时, 地点:海口DC商业城 人物:拾荒阿婆 3150号商铺店长周培 3158号商铺销售员符定强 DC商业城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育峰 事件: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 原因:一些商户觉得拾荒阿婆很辛苦,要买饭给她,可她总是摆摆手,只肯收下废品。 结果:商城拾荒,对阿婆却开了“绿灯”,阿婆每天卖废品大概也有30元的收入 细节:“阿婆从不乱拿东西,取走纸箱前都会和我们确认。” 背景:老伴在家没有劳动能力,一个40多岁的女儿长年患病,家里就靠她维持生计。 意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倡导互助友善、建设温暖城市 本文是一篇以小见大反映上述主题的鲜活新闻。 第26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从受触动到行动 知识改变命运 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 本报讯 “这两年,别人想在我们村寨娶走个媳妇都难。”3月25日,记者在阿坝州若尔盖县求吉乡采访时,噶哇村村委会主任仁卓的一句感慨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为何难?原来,村里年轻人不少都出门上大学去了。全乡共629户人,近7年间已有235人从大学毕业,还有124名大学生在读。 求吉乡地处若尔盖县和甘肃省迭部县交界处,只有7个村、21个自然寨,却是全县走出大学生最多的乡镇。乡党委书记张建荣说,乡里不少学生考进了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大学,还出了全县第一个留学生。 一个偏远的西藏乡,为啥能培养出这么多大学生? 张建荣介绍,上世纪末,求吉乡村民组建了潘州物流车队,走南闯北跑运输。眼界打开后,不少村民才发现,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低,做事受限,于是空前地重视起子女教育问题来。 下黄寨村村民尼美多吉开货车已有20年,“我小学二年级都没读完,好多路牌认不到,找路很不方便”。同村的巴千学不认识几个字,跑运输时要记录饭店电话,就在电话本上画个碗和筷子,再记上数字。尼美多吉一家省吃俭用,支持独生女儿罗措考入了阿坝师范学院。巴千学的儿子多吉扎西已大学毕业,正在自己创业搞现代农业。 近年来,对国家和省里的“两免一补”、“9+3”免费职业教育等政策,求吉乡党委、政府大力宣传,让家家知晓。每年6月1日,乡上召开群众大会,以藏族的最高礼仪,给尊师重教的好家长和爱岗敬业的好老师献上哈达,给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发放学习用品。连续多年,求吉乡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保持在100%。 求吉乡并不富裕,村民们千方百计筹措教育费用,有的不惜卖掉家中全部牦牛。 去年夏天,上黄寨村召开了一次村民会议,议题是:把重视教育列入村规民约。原来,比起邻近的苟哇村、下黄寨村,上黄寨村的大学生较少。村民们商定,凡是有人考上大学,村上给予1000元奖励,每户村民还要各凑一两百元给他们当学费。 社会各界也伸出援手。由退休干部牵头成立的求吉乡教育助学协会,募集爱心资金70余万元,已对全乡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资助。 据初步统计,求吉乡的大学生毕业后,少数去了成都等大城市,约90%的人回到了阿坝州工作,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技术员,其中科级干部已近百人,求吉乡成为阿坝州双语干部的一个摇篮。 29岁的更巴措是苟哇村人,她从绵阳师范学院毕业后主动回乡当了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希望帮助更多孩子走出藏寨”。 分析:本文以讲故事的方式,用事实描述事实,反映了教育滞后、人才匮乏,是西藏发展的现实短板;折射了发展教育、培育人才,是落实中央关于“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等治藏方略的重要基石。文章生动叙述农牧民的命运起伏和人生感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 文章既抓住了村民因不识字在电话薄上画碗筷这样的生动细节,也反映了贫困家庭卖牦牛筹学费的现实困境,还描述了每户村民凑一两百元资助大学生家庭这样的温情故事,这些有冲击、有感动、有希望、有光明的细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整个作品真诚质朴,把“教育促进发展、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融入流畅叙事中,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具备好作品“留得下、传得开”的特质,有力发挥了新闻舆论工作“成风化人”的作用。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这个问题我就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武科大校报在多年的探索中,提出了一个办报的理念,那就是办一张大学里的教育报。为什么要提出这么一个理念?因为大学里的校报,不能只是学校文件,领导讲话,各种活动,这些都是简报做的事,而不应该是一张新闻纸做的事,新闻就不应该只是纪录历史,而是要推动历史。 二、大学新闻宣传的选题与策划 我从四个方面来讲,每个方面只举三个例子,因为时间有限。 1.从媒体需求中寻找重大选题 对外宣传需要我们去研究国家政策,需要我们去研究媒体需求。先是站天安门上想问题,再站在田埂上找感觉。如果你的问题和感觉与媒体一样,那你的频率就对了,频率对了就好办,那你写的稿件就正是他想要的。下面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怎么找对频率。 一所省属高校,6年获14项国家科技奖,超过众多部属名校 为什么是武汉科技大学 《人民日报》(为什么是·寻找文化强国密码,2013) 武汉科技大学投入数千万元,调整、优化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 该怎么培养 《人民日报》(教育部工作要点: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2014) 武汉科大:大学生们的创业沃土 《光明日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2013) 2.从负面新闻中寻找正面选题 批评性的报道是长见的,这是舆论监督,监督不是目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改正。当我们看到有类似报道的时候,我们不妨从它的反面想想,也就是从正面想想,如果有正面的例子,这就是媒体需要的。 《中国青年报》武汉科大:教授的一半是“家长” (高校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高科技”冰冷”师生关系,2011) 《中国青年报》武汉科大:研究生培养“精耕细作” 研究生已成为中国教育的“牺牲品”。数量的扩张让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大幅跌落,像注水猪肉一样不值钱。(2014) 《中国教育报》武汉科技大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乐于“泡”企业 青年教师不愿下基层(2011) 3.从事物发展的矛盾中寻找选题 改革和发展,这两个词总是放到一起的,说明发展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够发展。在改革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这需要我们观察和思考。往往我们在这种矛盾中能找到好的选题。这是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解决问题就交给社会了。 一种新的观念、新的知识要被写入新的教材,再为学生所接受,至少需要2-3年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新观念、新知识也许已经变旧了,甚至可能被淘汰了 高校教材离社会需求有多远(2003) 《中国青年报》 “非典”普查查出大漏洞 武科大千名学生无档案(2003) 《中国青年报》 大学为何不安心本科教育(2005) 《光明日报》 4.从教育现象中寻找具有社会意义的选题 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一些现象,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它并不只是大学里才有的,社会上同样也有,这就要求我们看问题的眼光放高一点,一些现象不仅只是一所学校里有,在许多学校里都有,那这个现象就具有教育意义,如果放到社会上去看,同样也有,那这个现象就不仅是教育意义,而是具有社会意义。 近年来,高校中一些突发性重病案例越来越多,由于缺乏应变机制,高校管理机构力不从心,保险业又非及时雨,每次的爱心募捐也只是杯水车薪—— 重病募捐不是良策 高校呼唤爱心基金 《科技日报》(2006) 大学生运动会为何如此冷清 《中国体育报》(2002) 2006年运动会变热闹了,记者调查后得知增加趣味项目和集体娱乐项目,提倡“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于是采写《运动会由冷变热》,报道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享受体育的快乐。这篇稿件又被《中国体育报》全文刊登。 一高校食堂一年倒掉上百万 武科大学子呼吁:对校园食堂浪费说“不” 《中国青年报》(2006) 以上从两个方面谈了大学如何做新闻宣传,大学里的新闻宣传,说到底就是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增加学校的美誉度。第一二个问题好理解,都是写的正面,说的好话,不仅扩大了知名度,也增加了美誉度。第三四个问题里就不一定都是好话,有的是中性的,有的还就是负面的,扩大了知名度,但没有增加美誉度。这样做宣传是有风险的,一些人不会理解,这需要胸怀,特别是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的胸怀。但是,从整个教育改革和发展来说,总是需要有人来提出问题,并希望得到解决。这才有利于社会进步。 今天就讲到这里,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谁在让本科教育缩水》,反映扩招带来的就业问题,大四学生忙找工作,使得四年的本科缩水为三年,《中国教育报》刊登; 《校园另类“蹭课族”》,反映继续教育的改革跟不上社会民众的学习需求,蹭课族影响学校的正常管理; 《考试改革,乐了学生累了老师》,反映考试由单纯考知识转向考综合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带给教师挑战;《就业指挥棒》,反映学生为了就业忙“考证”,本末倒置而忽视专业的学习。 《学籍预警与教学督导成为硬措施》,反映武科大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风建设和教学管理监控,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全文刊登。 《武汉科大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报道学校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关爱和帮扶贫困生。《中国改革报》以《武汉科技大学关爱“三困生”成为制度》报道,反响大,效果好。 《武汉科大量化考核学生科技创新成果》,报道学校“搭台”,给场地给资金;学生“唱戏”,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进行量化,纳入年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中国教育报》刊登。 《运用活教材走进大课堂——武汉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行实践性教学》、 《把课堂搬到老区红安 震撼思想课 延续三十年》 《大社会“采花” 小课堂“酿蜜” 武汉科技大学:精彩“两课”让学生终身受益》,报道武科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寻求改革与突破,把思政课搬到社会“大课堂”,把社会搬进学校“小课堂”,打造成大学生真心喜爱并终生受益、毕生难忘的优质课程。分别被《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新闻网》刊登。 《青年学者自发举办跨学科学术沙龙》,《中国教育报》以《学术沙龙能否助青年科研“突围”》进行一整版报道。 教育部提出高校协同创新求发展,记者采写《尝到校企协同创新甜头——武汉科技大学探索校企合作“加减乘法”》,《中国教育报》刊登。 媒体大呼“史上最难就业季”,记者采写《武汉科大三剂“就业药”让毕业生顺利找到“婆家”》,报道我校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中国教育报》刊登。 还有,《扫描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高校呼唤校园安全应急机制》、《武汉科大:大学生创业的沃土》、《武汉科大:研究生培养“精耕细作”》等一批深度报道。这些稿件,针对教育的难题和问题,用恰当的方式、在恰当的时间报道,给出解决方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较高的新闻价值,既破解教育难题,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学校周边网吧门庭若市,泡网吧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最主要的课余活动,大学生触网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校报编辑部特意组织校报记者团50余人对校园周边网吧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暗访,采写《校园周边网吧为何如此火爆---众商家投资近千万 大学生疯狂上网》。呼吁大学生们从网络的虚幻中解脱出来,在现实的校园里踏踏实实做学问,追求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对高校的周边网吧进行清理整顿,还高校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久,青山区对我校校园周边的网吧进行了整顿。 一名学生违反校规被开除,竟说不知道校。听说此事,校报编辑部策划调查性新闻《大学里的那些规矩》。记者搜罗学校规章制度的“硬规矩”和日常生活中的“软规矩”,撰写《成文的硬规矩,碰不得》、《潜在的软规矩,伤不起》、《大学里的规矩怎么看》,并配言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提出“对各种规矩,一要知道,二要遵守,三要敬畏”,引发学生热议和思考。 还有,《寻找失落的团队精神》、《扫描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大学生逃课,谁之过?》、《大学生 你何时断奶》、《餐具的流失》、《不愿当“班干”抢着当“校干”》、《手机可否请出大学课堂》等深度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