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素罗汗山战役地“达拉”考述黑错·达布老(གཙོ་བོའི་རྟམ་ལོ།)素罗汗山之战是唐蕃之间规模较大的一次战役,也被人们称作“武周与吐蕃之战”,因为,就在当年武则天称帝,年号为“武周证圣元年”。也是吐蕃战神“论钦陵”与大唐名将“王孝杰”之间的最后一次对决。此次战役唐蕃都有记载,特别是敦煌藏文文献的记载更为详细。此战之地,唐书称“素罗汗山”;敦煌藏文文献称“达拉(སྟག་ལ།)”,是藏语,意思是“虎山”。素罗汗山也好,虎山也好,但其地理位置有三种说法,一是今临洮附近;二是今临潭境内;三是今碌曲境内。但是,更具体的地点无人谈起。笔者从这场战役的背景、经过、意义、藏语地名以及藏汉文献中相关记载,试着分析如下: 一、素罗汗山之战的背景和经过 公元694年(延载元年)三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在冷泉及大岭击破吐蕃噶尔·赞辗恭顿(མགར་བཙན་ཉེན་གུང་རྟོན།汉文文献称勃论赞刃)和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率领的3万大军。吐蕃军溃逃,论钦陵的四弟噶尔·达古日耸(མགར་སྟ་གུ汉史称悉多于)在逃亡中被粟特人俘虏。王孝杰因功官拜夏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清源县男。同时,碎叶镇守韩思忠亦破吐蕃泥熟俟斤等万余人。噶尔·赞辗恭顿在西域的失利(溃败),使吐蕃朝野震动,影响到噶尔家族如日中天的地位,也给论芒年洗赞、大臣论岩等仇视噶尔家族的贵族大臣们一个口实,也给赞普巩固王权挫败噶尔家族专权的机会。噶尔·论钦陵与噶尔·斯多益(མགར་ཟི་མདོ་ཡེ།又名赞婆བཙན་པུ།)也为挽回噶尔·赞辗恭顿将安西四镇移手武周的负面影响,促使噶氏兄弟两集结重兵于漒川(今碌曲),因为,噶尔·赞婆(བཙན་པུ།)长期驻守在吐蕃洮河防线,对洮河两岸的地势和洮州的情况了如指掌,所以选择洮州为报复的对象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次年(695年)农历三月,噶尔·论钦陵与赞婆攻掠唐之洮州(今甘肃临潭)等地。迫使武则天遣夏官尚书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总管,以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讨伐吐蕃。而在逻些(拉萨),都松芒波结(འདུས་སྲོང་མང་པོ་རྗེ)趁噶尔·赞辗恭顿(མགར་བཙན་ཉེན་གུང་རྟོན།)在西域战败之机亲临旦木(ལྟམ།),密令逮捕噶尔·赞辗恭顿及亲信。也据《编年史》46条云:“至羊年(695年),……议事会原于扎之卓普(དྲའྀ་གྲོ་པུ།)召开,因噶尔·赞刃拱敦(མགར་བཙན་ཉེན་གུང་རྟོན།)心生叛离,赞普亲临旦木(ལྟམ།)……。 七月,噶尔·论钦陵和其弟噶尔·赞婆与唐将王孝杰于素罗汗山交战。论钦陵挥兵掩杀,前阻后截,唐军伤亡惨重(伤亡约十万)。素罗汗山之役在敦煌吐蕃文献中被记作“虎山唐人坟(སྟག་ལ་རྒྱ་དུར།)”之战。这使武周朝野震动,王孝杰免官为庶人(平民),娄师德贬为原州员外司马。此战唐军失败的原因很可能又是中了论钦陵的诱敌深入之计。当时,王孝杰出洮州地界沿洮河北岸西入漒川进剿(临潭-勒秀-麦西-进入西仓地界),由此,钻入论钦陵早已设计好的伏击圈,所以惨遭失败,全军覆灭。 冬,吐蕃赞普亲自在鹿苑议盟的集会上宣读判处噶尔·恭顿的诏文,而且立即将其斩杀于赞普行宫年噶尔姜布(ཉེན་ཀར་ལྕང་བུ།)。也据《编年史》46条云:“至羊年(695年),……冬,赞普至扎玛尔(བྲག་མར།),于鹿园宣判噶尔·拱敦之罪行。赞普于年噶尔姜布(ཉེན་ཀར་ལྕང་བུ།)裁决,诛拱敦(གུང་རྟོན།)……。而后,论钦陵无比震惊地收到一直留守吐蕃后方的噶尔·赞辗恭顿(又译为噶尔·拱敦)的死讯。至此,论钦陵无力再控制吐蕃本土所发生的事情,只剩下阿夏地区的吐蕃兵权。因此,论钦陵遣使与武周和谈,并要求武周罢免安西四镇驻兵并瓜分突厥十姓之地,签订和约,武则天未许,并采用吐蕃君臣离间的计谋。这使论钦陵再次对武周进行武力施压,遂于公元696年(周万岁通天元年),吐蕃大相论钦陵和论赞婆(བློན་བཙན་པུ།)率军四万北上攻打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凉州都督许钦明仓促应战被俘。切断了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但噶尔家族的败局以无法挽回。公元699年春,赞普都松芒波杰捕杀噶氏党羽两千余人,论钦陵欲发兵抗命,赞普督师亲讨,遂论钦陵在宗喀自杀。弟赞婆和其子论弓仁(噶尔·莽布杰མགར་མང་པོ་རྗེ།)率部分亲信归武周。 二、分析文献中的“素罗汗山”或“达拉” 几本正史对这一战的记录也很简单。如《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证圣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与吐蕃大将论饮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官军败绩,师德贬授原州员外司马”;《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一》:“证圣元年,钦陵、赞婆攻滥洮,孝杰以肃边道大总管战素罗汗山,虏败还。又攻凉州,杀都督。遣使者请和,约罢四镇兵,求分十姓地”;《资治通鉴》载:“秋,七月,辛酉,吐蕃寇临洮,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又载:“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以上几条记载中除《资治通鉴》的记载,在时间上有点不能统一。新旧唐书都明确了两个问题,一是吐蕃先寇洮州(今临潭)或临洮(今岷县),随后,娄师德与夏官尚书王孝杰讨之;二是唐将王孝杰和娄师德与吐蕃大将论饮陵和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王孝杰坐免为庶人,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由此,我们大概能确定“素罗汗山”在唐洮州和吐蕃阿夏(འ་ཞ།多麦地区)交接地附近(洮州西)。也有人说是今“临洮”附近,原因是《新唐书》载:“证圣元年,钦陵、赞婆攻滥洮(临洮)……”。而隋唐时期的“临洮”,是后来的“岷州”,是今天的“岷县”。今天的“临洮”,当时叫“狄道”,宋时又叫“熙州”。所以,说“洮州以西”的依据比较充分。 对这场战役,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得相对详细一点儿:据《编年史》46条“至羊年(695年),……大论钦陵赴阿夏(今安多地区),于达拉甲都尔(སྟག་ལ་རྒྱ་དུར།)与唐将王尚书(王孝杰)作战,杀死许多唐人。一年。”又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p.T.1287《赞普传记》记载:“唐之元帅王孝杰尚书驱使唐军越境前来,吐蕃元帅论钦陵以战谋驱唐人如驱宰牦牛,在果瓦列阵交战,痛击唐军多人,于尸骸中朝天倒立一具……以表明杀十万众之标记。达拉山之'汉墓’与黄河边之'汉墓’实由此而得名也。”敦煌吐蕃文献也明确了两个问题,一是战役的时间就是公元695年,但没有明确月份。二是大论钦陵赴阿夏(འ་ཞ།),于达拉甲都尔(སྟག་ལ་རྒྱ་དུར།)与唐将王尚书(王孝杰)作战,杀死许多唐人。由此,此次战役的地点就在吐蕃阿夏与洮州边境附近。因此,此战的具体位置有两种说法,一是在今临潭境内。如《历史词典解释》:“素罗汗山,在今甘肃临潭县东”。二是在今碌曲境内。如《读史方舆纪要》卷60记载,“素罗汗山在州(洮州)西。《唐书》:武后万岁登封初,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战于此,败绩”;玛艾·智华嘉措所著《洮源部族史明鉴》中也说:“达拉甲都尔(སྟག་ལ་རྒྱ་དུར།)在碌曲境内”。还有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网站上说:“……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大将论钦陵、赞婆战于洮州边境素罗汗山(治今碌曲县境),唐兵大败。钦陵求四镇及通市益州,唐朝不许。”笔者也支持战役地为今碌曲。 三、“素罗汗山”或“达拉”的具体位置考述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记载,“唐之统军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率旅前来,时吐蕃大相噶尔·论钦陵、赞婆与之对垒迎逆之”,后面又一次提到“唐之元帅王孝杰尚书越境前来”。如果素罗汗山在洮州境内,那分明是吐蕃越境,何来唐军越境之说?因此,素罗汗山不在洮州境内,而在吐蕃阿夏故地,唐军击退吐蕃对洮州的入寇后,越境反击攻入阿夏故地,并在素罗汗山与吐蕃主力展开会战。又据《新唐书》志30记载,“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杰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振武军在石堡城(今卓尼阳坝城遗址,又叫羊巴城),王孝杰米栅在石堡城以西,当在吐蕃境内。王孝杰米栅,顾名思义,即为王孝杰安排修筑的储存军粮的地方。这也为素罗汗山在吐蕃阿夏故地提供了佐证。 另外,按照敦煌吐蕃文献中“达拉甲都尔(སྟག་ལ་རྒྱ་དུར།)”这个藏语地名为线索,在洮河沿岸的临潭、卓尼、合作的勒秀乡、夏河的吉仓乡和碌曲县等地界中,有关“虎山”、“虎沟”地名进行了搜索,发现卓尼县的喀尔钦乡(མཁར་ཆེན།)有村名叫达日(སྟག་རི།虎山)的。刀告乡有村名叫当尕(སྟག་འགག虎关)的。阿子滩乡有一村名叫“达勒希(སྟག་ལུང་གཤིས།虎沟)”。恰盖乡有“达仓纳(སྟག་ཚང་ནང་།虎窝里)”村和德合仓西隆(སྟག་ཚང་ཞོལ་ལུང་།)的沟。康多乡有“大舍纳(སྟག་ཤུར་ནང་།)”村;临潭长川乡有一村名叫达寺坡(སྟག་གཟིག་ཕུ།虎豹坡);夏河的吉仓乡有一地名叫“德合浪贡玛(སྟག་ལུང་འགབ་མ། 上虎沟)”碌曲县双岔镇压藏村右侧深沟叫“娘仓达隆(ཉང་ཚང་སྟག་ལུང་།虎沟)”,沟深处有一座山峰叫“达隆则(སྟག་ལུང་རྩེ།虎沟顶)”,又叫“达日(སྟག་རི།虎山)”。以上出现的地名,由于各地对藏语地名的翻译不太统一。所以,对“虎(སྟག)”的翻译有“达(སྟག)”、“达合(སྟག)”、“德合(སྟག)”,还有“当(སྟག)”等。 根据素罗汗山战役的大规模兵团作战和古代骑步兵作战需要具备的条件等,又对以上“虎山”、“虎沟”地名进行了梳理。卓尼县喀尔钦乡(མཁར་ཆེན།)的达日(སྟག་རི།虎山)村和刀告乡当尕(སྟག་འགག虎关)村都是林区,地势比较险要,不易兵团作战。阿子滩乡的“达勒希(སྟག་ལུང་གཤིས།虎沟)”。虽有大兵团作战的条件,但其沟周围都是丘陵,没有高大的山峰,更没有与“虎山”有关的山,而且,属洮州境内。恰盖乡的“达仓纳(སྟག་ཚང་ནང་།虎窝里)”村和德合仓西隆(སྟག་ཚང་ཞོལ་ལུང་།虎窝沟)。在洮州北面群山中,离洮州不足十公里,也属洮州境内。其沟也比较窄,骑兵很难冲锋。康多乡的“大舍纳(སྟག་ཤུར་ནང་།小虎沟)”村和临潭长川乡达寺坡(སྟག་གཟིག་ཕུ།虎豹坡)更不具备条件。 最后,剩下的就是夏河县吉仓乡的“德合浪贡玛(སྟག་ལུང་འགབ་མ། 上虎沟)”和碌曲县双岔镇的“压藏达合隆”沟。而非常巧合的是这两条沟在一条山梁的两侧。此山梁东西走向,吉仓“德合浪贡玛”沟在山梁的北面与山梁一样东西走向,而“压藏达合隆”沟在山梁的南面,且南北走向。但是该沟南窄北宽,最宽处有五六公里,沟深十几公里,而从南沟口往北6.5公里处有座山峰叫“达隆则(སྟག་ལུང་རྩེ།虎沟顶)”,又叫“达日(སྟག་རི།虎山)”。翻过其沟最北面的山梁就是夏河县吉仓乡的“德合浪贡玛(上虎沟)”沟。更重要的是被称作“羌中道”、“唐蕃古道南路”和“洮岷茶马古道”的古代商贸线,就是从吉仓乡的“德合浪贡玛”沟经过,而后从“压藏达隆(ཉང་ཚང་སྟག་ལུང་།虎沟)”西面(隔壁)的“兰甸沟”到洮河边西进。公元635年(木羊年、唐太宗贞观九年)三月十九日,盐泽道行军总管、利州刺史高甑生兵团率先对洮州羌发起进攻,打响了征讨吐谷浑的外围战,经过数日的战斗后,击破了洮州羌,遂取道此路进击吐谷浑。1933年,鲁大昌的匪兵也是经过临潭-勒秀-吉仓(麦西)-兰甸沟入侵西仓寺的。 综合上述,基本能确定“素罗汗山”或“达拉”的准确位置就在今碌曲县境内。原因一,吉仓乡的“德合浪贡玛”是“上虎沟”,那么双岔镇的“压藏达合隆”很可能是“下虎沟”。因此,在“压藏达合隆”沟里的叫“达隆则(སྟག་ལུང་རྩེ།虎沟顶)”的山峰,很有可能就是所谓的“达拉(སྟག་ལ།)”。原因二,“唐蕃古道南路”也经过“上虎沟”。原因三,当时的碌曲县境为吐蕃阿夏之地。而且,据史料记载,公元7世纪末,论钦陵之弟赞婆就驻守在阿夏赛银东尔克(漒川城)。原因四,论钦陵实用的是诱敌深入,再伏击之战法。唐军的惨败很可能进入了论钦陵在“下虎沟”设的局。由此,笔者进一步认为,今碌曲县双岔镇“压藏达合隆(ཉང་ཚང་སྟག་ལུང་།虎沟)”和吉仓“德合浪贡玛”及周边地区很有可能就是“素罗汗山”或“达拉甲都尔(སྟག་ལ་རྒྱ་དུར།)”的战场。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 [2]《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一》 [3]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p.T.1287《赞普传记》 [4]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编年史》 [5]《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 [6]《资治通鉴》白话版·唐纪十 [7]《洮源部族史明鉴》 玛艾·智华嘉措所著 [8]《读史方舆纪要》卷60 |
|
来自: 黑错达布老 > 《吐蕃历史事件与地名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