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绣春刀、雁翎刀、雁翅刀在电影院偶遇?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2-07-15 发布于河北

当绣春刀、雁翎刀、雁翅刀在电影院偶遇?

一觉醒来,看到昨天的文章受到诸多大侠阅读,更有数百位英雄留言,内心倍感荣耀(*^__^*) 嘻嘻……小弟不才,承蒙不弃,海量阅读,喜忧参半。喜的是,如此高的阅读量,看来爱好刀剑的大侠很多呀,感谢诸位的捧场,容小弟弯腰90度鞠躬感谢;忧的是,接下来写点啥才能继续保持?想起徐大导演的金句“以后我可能成为票房越来越低的导演”,莫非我会成为阅读量越来越少的头条号,瞬间有意识的摸摸自己的脑袋瓜子,人家聪明绝顶的名导都担忧未来的票房,你这杂草浓密的屌丝要有自知之明,哎,不怪肚里墨水太少,只怪头上杂草太多......

趁今天周六,剃个光头,抛弃杂念,约个女侠,看场电影,放松放松……

“婉清,哥教你些刀剑知识,顺便看场电影哈”“好呀,现在粗发ing”(旁白:这招大家明白就行,可小范围传播使用)

文章图片1

婉清:“哇,型男!好帅!”

我:“咳咳,婉清妹妹,注意看刀,你知道他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吗?”

婉清:“绣春刀”

我:“为啥是绣春刀?不是雁翎刀?不是雁翅刀?”

婉清:“额,傻傻分不清楚,求哥哥赐教”。(旁白:婉清主动拉我手哦,娇滴滴的说,容我平静下内心的窃喜……)

———按照国际惯例,正文由此开始——

文章图片2

锦衣卫佩绣春刀

绣春刀:

明朝锦衣卫的标准佩刀。

(传说绣春刀是从唐刀演变而来,也传说是单刀,更有说双刀?)

传说绣春刀有双刀,是因为目前唯一能见的锦衣卫兵器是台湾收藏家刀狂王度所藏“东厂双刀”,此两刀共用一个刀鞘,一刀之刀柄刻“东”字、另一刀之刀柄刻“厂”字。合刀“东厂”二字相对面置内侧。王度三十年前偶得此刀,当时他并未料到它竟是孤品,此刀为已故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秦孝仪最爱,但秦院长无法认定为绣春刀,因此被称为“东厂双刀”。

文章图片3

东厂双刀

缘由:“绣春”一词出自唐朝大诗人杜甫《入奏行,赠西山检察使窦侍御》诗中“绣衣春当霄汉立,彩服日向庭闱趋”,是杜甫赠别一位要向皇帝奏事的窦御使,明朝锦衣卫将佩刀取名“绣春刀”寓意锦衣卫与皇帝关系密切。

形制:绣春刀的外形综合了唐刀、苗刀、少林梅花刀、单刀等特点,刀脊是笔直的,刀刃带有一些细微的弧度,适合中距离的攻击(撩、劈、砍、刺),在作战时可用来刺也可以用来砍,杀伤力十分不错,并且很是轻巧,狭长略弯,非常方便携带。

文章图片4

绣春刀

使用:锦衣卫中职位越高的人,所用绣春刀的钢质越纯,锻造和研磨皆为上品,刀锋犀利无比。绣春刀比单刀要长,较一般的长剑略短,形状是厚背薄刃,如同剃刀,不过整个刀身具有弧度,刀柄颇长,可以双手使用,不仅利于步战,也适用于马战,一刀砍下,足可把整只马头砍断。

雁翎刀:

外形看起来像大雁身上的翎毛一样的腰刀,盛行于明朝,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会随身携带的佩刀。

文章图片5

雁翎刀

缘由: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我们了解些历史缘由

文章图片6

《地狱变相图》

1)唐朝大画家吴道子在长安景云寺绘制的著名壁画《地狱变相图》中就出现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环首刀的刀型,从画作上看,此刀利用绳索和刀鞘上的双吊耳悬挂于腰间,刀柄加上了刀镡,刀身已经由直变弯,同时宽度也增加了。同时在陕西省西安市等驾坡村杨思勖墓中出土一尊陶俑,其手中和身上带有两把弯刀,与古画上描绘的弯刀类似。这一类刀的整体形制已经与环首刀和唐大刀大有不同,更接近于明清所流行的雁翎刀。

2)宋朝靖康之耻三十余年后的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南宋军器监开始新造一种刀类兵器,刀的外形如大雁的翎毛,故命名为“雁翎刀”。

3)元朝大诗人张宪《我有诗二首》之二:“我有雁翎刀,寒光耀冰雪。元朝末期,“腰刀”开始作为有提梁和绳索悬挂于腰间的刀类兵器的总称。

4)明朝嘉靖年间,安南内乱,嘉靖皇帝钦点兵部尚书毛伯温南下安南平息番乱。毛伯温出征之时,嘉靖皇帝赐《送毛伯温》一诗:“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穴中蝼蚁岂能逃,平安待诏归来日,朕与先生解战袍。” 此诗气势恢弘,颇有扫平天下一旷六合的抱负,也因此被收录于《千家诗》中流传甚广,诗中所提的如秋水一般的“雁翎腰刀,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官府的呈文和民间的演义小说中。

文章图片7

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

5)清朝是关外的满人骑马舞刀射箭得天下,历代皇帝都喜好刀剑,对刀尤爱,至今都很容易看到皇帝佩刀的画像。康熙到乾隆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宫廷造办处为皇帝制造许多精美的宝刀,有案可查的达数百把。乾隆御制腰刀九十把,目前存世的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在2006香港苏富比春拍,以4604万港元的高价被私人藏家收入囊中,一举打破了中国御制工艺品拍卖记录。

文章图片8

博物馆藏雁翎腰刀

1、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雁翎腰刀

沈阳故宫博物院现存有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雁翎腰刀,该刀全长94.5cm,刀身最宽4.5cm,脊厚0.7cm,反刃长约10cm,双面共4条血槽,平直的木制缠绳刀柄,刀首为双弧形,刀镡为椭圆形,锻造精细,刀刃至今仍很锋利。

2、沈阳博物馆藏清太宗皇太极的御用雁翎腰刀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还收藏有另一种雁翎腰刀,刀长70~80厘米,刀身宽3.5~4厘米,“平造”刀体两面有血槽4条,刀身上刻有“万历十年登州戚氏”的字样,所以博物馆认定这把腰刀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佩刀,但是这把腰刀上的刻字粗率且轻浅,毫无融会贯通之气,可能是后刻的伪铭,同时根据其形制细节,可以判断出是清中期工部或兵部生产的“官刀”,而非明代腰刀,所以此刀究竟是什么年代的,目前尚无法验证。

3、明朝晚期直刀身的御用雁翎腰刀

形制:

明清时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点为,刀身较为平直,刀身距离根部三分之二处开始向上弯曲的,刀尖是略上翘的圆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处多开刃,现在一般称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无反刃,形式上更接近金战刀的样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纵贯整个刀背)。刀身宽为4~5cm,脊厚0.6~0.7cm(最厚处达1cm),刀身断面为等腰三角形(这种刀身断面被称为“平造”),全长多在90cm左右,刃长70~80cm,刀柄长15~20cm,刀全重1~1.5kg。

明时期的雁翎刀血槽大部分是一条,清朝雁翎刀的血槽就变成了数条,而且血槽形状怪异复杂。流传到后世的腰刀多为雁翎刀。

使用:

雁翎刀取飞雁翎羽之型,刀身轻盈,以跃落之姿挥斩,达到超乎敌方料想的重创。

雁毛刀:

1)雁毛刀与雁翎刀在刀具上无区别,以方装和圆装为主,配件材质为铜或铁。高级别的雁毛刀装具还会采用镂空、阴刻、错金、银等工艺进行装饰。

文章图片9

雁毛刀

2)雁毛刀形也被短刀采用,其刃多在60厘米以下,一般刀身较宽,刀背较厚,刀头开反刃。

雁翅刀:

雁翅刀是因外形而得名,也有人说是因刀身带环,挥舞似大雁振翅。雁翅刀特点是刀刃长于刀背,类似于砍刀。

文章图片10

雁翅刀

1、末清初雁翅刀。此刀刃长7 8厘米,铜质鎏金装具,高浮雕龙纹饰,做工精细,级别颇高。(宋先生收藏)

2、明末清初雁翅刀,做工精细,方装,装具难得保存完好。(皇甫先生收藏)

3、明末清初雁翅刀,刀身分段血槽,嵌七星,装具为方装,铜质鎏金。(梁先生收藏)

4、明末清初雁翅刀,刀姿舒展,刀身血槽工整,尤其是上部的细血槽,在距刀背仅0.1厘米的地方开得如此顺畅,且能与刀背保持平行,实属不易。(范先生收藏)

5、明末清初雁翅刀,刀身钢质精纯,保存状态一流,十分难得。(徐先生收藏)

上图与早期的雁翅刀形相比,明朝晚期以后出现的雁翅刀刀头几乎等宽于刀身,厚度开始减薄,刀尖变锐,刀姿及血槽样式与雁翎刀类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