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祛魅

 天地人和00ksak 2022-07-15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上图为李大钊先生手抄《黄石公素书》影印件,出处为北京市委党校离休副教授、李大钊研究学者 杨芹 文章:《从手抄《素书》看——青年李大钊国学功底与救国思想》https://m.gmw.cn/baijia/2021-05/21/34862432.html

本人注解《素书》内容计划本周分享出来,先发篇小文章热身暖场。

《素书》祛魅

文|陶沐

《素书》之独特价值即在见素抱朴,后人推崇其书亦不必画蛇添足。

《素书》虽标明作者为秦末汉初人黄石公,实不关黄石公本人事。通读全书,可知其成书年代当在唐宋间。此《素书》乃后人托名黄石公之伪作。

《素书》文字,多采摘自他书,经作者连缀成篇,浑然一体,成一家之言。

自问世以来,《素书》经辗转流传,间或增删。故有多个版本存世,个别文字有出入。

《素书》全书分为六章,不计章节标题,全文共计一千三百三十六字。此为公认之数。

《素书》流传至今,受益于宋人张商英,亦受制于张商英。

张商英曾任宋朝宰相职位,兼通儒、道、佛,其人其事载于史册。张商英注解《素书》,使其得以盛行,张本人也一度被误认为《素书》真正作者。

张商英附会黄石公三试张良于圮桥授书历史故事,并称有贼盗墓得书,上有秘戒云,“不许将此书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原本简简单单一本《素书》,竟为重重迷雾笼罩。各种误读,皆由此产生。

凡夫俗子乐道于传奇,正人君子不屑于鄙俗。是以,《素书》多流行于民间,后世官方文献着墨不多。

《素书》真实作者身份,尚待专家学者考证。作者不明,不影响其书内容质量。彼之传说故事,如古玉之包浆,如咖啡之拉花,为增身价障目作用。

今天欲要识别《素书》真正面目,须大胆手起刀落。一刀删去其种种神秘传说,一刀删去前人种种序言,一刀删去后人增添章节标题。余下一千三百三十六字,统而观之,豁然明朗,《素书》光彩夺目之真义立现眼前。

素者,本色也,原指未经染色之丝织品。古时,亦称写于丝织品上的文字为素书,或代称书信。“素书”作为书名使用,应当采取引申意义,为人成事的基本道理,即贤人君子用以理身理家理国之基本方法。俗语说法——大实话。

《素书》行文逻辑如下:

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一体。

欲要有作为,行藏看时机。

才分俊豪杰,得人先修身,

修身先修德,修炼有方法。

正向可引导,负面应戒之。

管理琐事多,领导须谨慎。

追根且溯源,可顺不可逆。

次第身家国,道理在其中。

《素书》首章阐述治世方法和决策原则。开篇即亮明观点,所谓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贤人君子欲为人成事,不可不知其一。接下来谈决策方法,即研判世道,明察趋势,度量成败,重点放在于对时机的判断上。时机至,则可挺身而出,建功立业。时机不至,则没身潜居。成败有数,进退有理。上可立功,下可全身。

第二章言明人才的筛选标准。人才分类为俊、豪、杰,并给出相应评判要点。欲成大事,首要得人。欲要得人,先要识人。识人之后,方能得人。得人之后,方能用人。有人可用,方能成事立功。所以,识人为人主佐臣之基本功,列在前面。

第三章言修身方法。何以得天下贤人君子相助?功名利禄,可得人身,不能得其心。欲使人全心全意,唯道德是从。即所为之事合于道,领导之人有德行。得道者多助。有德之人方能服众。

第四章进一步细说修德。修身之要,修德为先。此处给出十六条修炼方法,有正面引导方法八条,有负面戒勉方法八条。

第五章具体阐述管理实践中常见的具体问题。先说领导人自身常见的认知误区,次说用人常见弊病,再接着说奖罚不公利害关系,再接着说治政谋略,最后归结于行仁德之政,以刑罚之术佐助。

第六章点出种种问题根源所在,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着眼,提前计划,及早准备。本章最后回应开篇,做事要顺道而行,不可逆势而为。小者立身,中者齐家,大者治国,皆不出此理。

《素书》言辞简练,意蕴深远。杂揉道、儒、兵、法等多家思想,其行文大量使用排比句式,为古籍中罕见,尽显中文修辞魅力。通篇观之,其理论方法系统完备,摘记其中句子,亦可拿来用于指导日常工作。

凡处领导职位,不论为官为商,均值得一读《素书》。知人心,通道德,行仁义礼,循道施行,无往不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