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路上的失意者与得意者(2)

 潍坊五好青年 2022-07-16 发布于山东

友情提示:本文1213字,阅读约需5分钟

与四十岁考进举人五十岁做官的郑板桥相比,淄川人蒲松龄就显得悲催很多。他虽然才华横溢,十九岁就考了秀才,不过此后三十八年里,逢考必参加,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全部落榜。那时候的蒲松龄心里,一定是失落的、纠结的、痛苦的。快六十的老人了,在考取功名的路上,处处碰壁,到哪儿也行不通。

擅长写小说的蒲松龄,可能并不擅长写八股文,始终不得入考官们的法眼。那时候的他,热衷考试,却屡屡失败,灰心冷意却又无可奈何,失落之余,这位柳泉居士在家乡路边设摊摆上桌凳、茶水,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尤爱鬼怪之类的,后来在四十岁左右完成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作品《聊斋志异》。他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

在考取功名的路上,有如走独木桥、羊肠小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虽然失意落魄,在文学大道上,却恣意发挥,自由自在,大放异彩。中国历史上少了一名举人,在世界文学殿堂上却多了一位巨匠,这就是蒲松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