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要求

 凌宗伟 2022-07-16 发布于江苏

按:感谢《教师教育论坛》陈主编!我这里发的是原文。

内容提要:

本文结合SOLO分类评价法(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的基本观点,从教学设计环节的教学目标与成功标准设定以语文教学为例陈述了何实现《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及各科课程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的基本思路:在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的“应知应会”和学生实际的“已知已会”中寻求平衡,以教学目标与成功标准的设定为前提,通过有效的反馈评价,实现“教--评”一致性要求。

关键词:有效教学 评价理论  教学行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已经颁布, 当我们在研究中领会了这次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原则后,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根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通过反馈与评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所学学科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结合课标与教材提出的学生必须达成的目标、完成的任务要求的“质量标准”,即“应知应会”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学生实际的“已知已会”的基础上,设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然后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在课堂上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状态,采取有效的反馈评价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的学习进步,将课程目标任务落实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板块、每一堂课中去 

语文学科为例,就是要思考如何将课标提出的学科素养四个方面的内涵以及本课程教学的九个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简言之,就是要在将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认知和教学行为上花气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我们在研究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中改变观念,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本文试图从如何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视角陈述如何努力在自己的课堂上践行新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理念及要求的一点看法。

一、新课标视域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内涵与“ SOLO分类评价法”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要落实这一要求,首要是要明确具体教学的目标及学习达标的具体标准,也就要求教师是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各科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解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帮助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在掌握、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过程中提升学科素养。我的理解是教师是无论教学设计都要将评价贯穿始终,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并通过评价手段,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就要思考,通过怎样的技术手段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实现“教-学-评”一致性了。就我所掌握知识来看,如果老师们能学习一下“SOLO分类评价法”是可以在实践中慢慢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的。

SOLO分类评价法(即'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是由香港大学约翰·比格斯和凯文·柯林斯在1982年提出的,不久这个方法逐渐成为一个脍炙人口的教学模型。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相比其优点是提供了一个系统与语言模式,这一模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教学中评估“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也可以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与成功标准对自身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自我反馈与评估,通过反馈预评估,实现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的作者哈蒂提出的有效的反馈必须回答三个重要问题:我要去哪里?我进展如何?下一步去哪里?哈蒂认为约翰·比格斯和凯文·柯林斯提出的SOLO模型“是解释这三个水平并将其融入学习目的和成功标准的最为有效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四个不同层次,分别被定义为'单点结构层次’'多点结构层次’'关联结构层次’和'抽象结构层次’,它们分别意指'一个观点’'许多观点’和'拓展观点’。前两个测是表层学习,后两个层次属深加工。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一起是学生最终形成概念性理解。”具体如下图:

SOLO:认识到光和声音是眼睛和耳朵感知到的能量表现形式

学习目的                                     成功标准

单点或多点结构层次

认识到光和声音是能量的表现形

式,具有属性

我能说出光和声音具有的一个或多个属性

关联层次结构

知道光和声音能够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

我能解释光和声音如何转换成其他形式能量

抽象拓展层次

理解光和声音如何帮助我们交流

我能讨论光和声音如何帮助我们交流

上表第一列呈现的是学生不同的思维水平,第二列呈现的是不同思维水平的学习目标,第三列呈现的是与不同思维水平、不同学习目标相对应的成功标准,学生可以根据“成功标准”表判断自己所处的学习水平,明确下一步努力的目标。     

二、如何借助SOLO评价模型”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转化——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教学是否有智慧更多地表现在一个教师能不能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将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把教材的内容转化为课程资源——设定编制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的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具体的学习活动。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高度重视反馈与评价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已经尝试用SOLO分类评分法实行“采意给分”的评分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作为打基础的义务教育各科教学,要很好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新课程方案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尤其是学科思维素养时,就要有意识地运用类似SOLO评价理论,认真评估本班学生在某一个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可能达到的问题思维层次,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不同思维水平层次应该达到的具体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提醒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进程中对照目标与标准判定自己的学习程度,通过自我反馈,调整学习策略与方法,依据标准,朝着自己可能达成的下一个目标努力。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以及成功的标准,他们就可以对照学习目标与成功标准,随时随地评估自己和他人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效,并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朝着下一步目标与成功标准努力。同时,也可能会向老师和同学提出需要帮助自己达成下一步目标、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提供怎样的帮助。老师也可以对照预设的学生学习目标与成功标准,督促学生及时评估与反馈自己目前学习的状况,思考下一步做怎样的努力,如何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慢慢接近下一个目标走向新的成功。

我以为要SOLO评价模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一方面必须高度重视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的结果,也应该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所有的教学任务的落实与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应该在教学目标统摄下展开,也应该是奔着达成教学目标去的。如何帮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与一个个活动中走向教学目标(或者说是学习的结果),同样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确立以评促学的理念——通过多样化的、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推动学生更好地学。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怀疑与学问》为例,我根据SOLO模型,预设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达到的这样四个层次的目标与成功标准,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从教学校过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学习目的                                     成功标准

单点或多点结构层次

能流利朗读课文;

能找到作者的主要观点,知道课文基本的论证方法。

能流利朗读,但没理解文意与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根据写作的背景的介绍自己找出文本的主要观点判断基本的论证方法。

关联层次结构

陈述课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思路,初步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与立场以及课文主要的写作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分享中厘清本文的论证结构,领会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与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与立场以及主要的写作方法。

抽象拓展层次

能在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与立场以及主要的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对文提出质疑与思考,并能学习文本的写作方式尝试议论文的写作。

能在教师的指导及同学的分享中厘清本文的论证结构,领会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与立场以及主要的写作方法

能对文提出质疑与思考,并能学习文本的写作方式尝试议论文的写作。

当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思维层次水平上的学习水平时,就会费心思去思考如何帮助学生从“一个观点”走向“许多观点”,并形成自己的“拓展观点”。在表层学习与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对《怀疑与学问》的一些概念性问题的理解掌握。

三、如何在SOLO评价模型”指导下进行教学评价

如何才能很好地将SOLO分类评价法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去研判学生具体的学习内容的学习目标与成功标准呢?我的基本观点个就是要努力在课程标准与教材规定的“应知应会”和学生实际的“已知已会”中不断权衡。下面以现行小学语文四年级(下)第二单元《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例具体谈谈我这个基本观点的具体操作。

现行教材相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来讲,应该属于“旧教材”但当我们认真研读了现行教材这个单元的“助学系统”,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课程目标”中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基本要求,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乐于与他人讨论交流”,“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听人说话时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能主动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活动,根据不同的场合,尝试运用合适的音量和语气与他人交流,有礼貌地请教、回应”等就会发现现行教材还是能体现新版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与基本要求的。

这个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的:“蓝天、森林、大海蕴藏着自然的奥秘;过去、现在、未来述说着科技的精彩……”这两个句子交代了本单元的课文内容以及文体;而“阅读时能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这两个句子则向学生提出了学习这个单元的基本任务,或者说基本要求。此外,这个单元的“助学系统”还分别通过“资料袋”“小练笔”“口语交际”“习作”等分别提出了这个单元学习的一些要求,如“准确表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你想发明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写出来介绍给大家吧。”“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学术语。这时候要运用在课上学过的方法,试着去理解。”……《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后的学习要求有:默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并试着解决。假如你是一个解说员,会怎样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翔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课文中的不少语句表达很准确,如“科学家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我认为以上这些,就是教材与课标要求的“应知应会”。

如果我们再回忆回忆这册教材第一单元的教学要求,就明白学生过去已经在阅读中进行过抓住关键词领会课文的意思以及“转述”的训练,我以为回顾教材系统前面的学习要求,是研判学生“已知已会”的重要一环,至于具体的学生实际达成情况,还需要通过类似复习回顾、课前谈话等策略做一些“前测”,相遇篇幅这里不作展开。这些前期准备工作做扎实了,就可以对照“SOLO分类评价法”的基本模型考虑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学生思维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类型学习目标与成功标准了。

学习目的                                     成功标准

单点或多点结构层次

知道有一支恐龙飞向蓝天成了飞鸟

能回忆“转述”的基本要求,向同学“转述”恐龙演化成飞鸟的过程。

关联层次结构

知道有一支恐龙飞向蓝天成了飞鸟,以及科学家是怎么发现这个演化的

能由“转述”转而“解说”演化成飞鸟的原因以及科学家的研究历程。

抽象拓展层次

恐龙飞向蓝天成了飞鸟演化过程的介绍中,学习向他人介绍一个科学研究项目的基本方法

能结合课文的的基本说明方法,向同学介绍自己想研究的一项发现,如风筝为什么会在蓝天飞翔

从教的视角讲,教学设计中必须呈现明确而具体的可供学生参照的评价反馈的基本标准。至少在学习目标的陈述时充分体现了可用来评价的标准的要求。我经常举的例子是:你今天要学的是用三步投球动作把球投到篮筐里去。如此,学生在学会了单手运球后就会明白接下来要学双手交叉运球,还要学习在运动中的单手运球、双手交叉运运球……慢慢地还要学习在与对方队友对抗中运球,在比赛中最终的目的是要把球投到篮筐里去——可以是自己投,也可以是将球传递给自己一方投球最准的那位队友或者是占据最佳投球位置的自己一方的队友……其中还要调动观察、速度、反应等等各人的其他素养。学生就在这学习过程中不断评估反馈自己的学习进程(我这里说的进程,包括学习进展情况与学习质量)中不断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努力的行动。

从操作层面讲,“SOLO评价理论在课堂上的运用大概可以通过下列活动进行:

1. 师生共同讨论、共同选择评价标准或评分规则。鉴于学生们一下子不可能理解如何制定成功标准,以及如何制定评分规则,我主张这个环节在初始阶段由教师主导,可以采取等级制而非赋分制,这样学生操作起来可以简单一点、方便一些。

2. 最好采用圆桌会议模式(也可以理解为小组学习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陈述、给出并接受反馈、进行互评和自评。但考虑节省教学时间也可以采取全班形式,鉴于借班上课带有表演性质,我一般采取全班形式。

3. 陈述者对照来自同学和老师的反馈,反思自己的陈述,思考并纠正自己的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这一点在课堂上是无论如何不能省的,否则就失去了反馈的意义了。因为反馈的意义在帮助陈述者知道自己目前在哪里,下一步将去哪里以及怎样去。陈述者陈述自己的反思就是在思考自我评估和同伴评估结果之间的差距,同时也要思考自己下一步怎么做。

4. 教师在学生反馈(包括自我反馈)的同时及时地予以提问、提示等(即理论上说的提供支架)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果有必要,可以多要求几位学生包括陈述者重复自己的反馈重复。

5. 要求学生根据反馈意见调整自己的陈述,完成相关作业或者重说一遍。

要落实这一个个的环节关键在教师的观念:哪来那么多时间?是的,有效教学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要求,需要的是时间、是耐心总有个过程。

四、结语

总之,要很好地落实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提出的“教—学—评”一致性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运用类似“SOLO分类评价法”等评价理论与技术,不断对照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的“应知应会”和学生实际的“已知已会”中寻求平衡,以教学目标与成功标准的设定为基础,不仅是教师自己能在教学中不断评价反馈“教到什么程度”,更要帮助学生不断评估自己“学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实际的教学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教材的内容联系学生的具体情况,同事根据教师个人的教学理解处理教材(选择、分割、取舍、替换、整合等)。这背后是教师的个人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理论知识等)使然。

参考文献

①新西兰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教师版)》P61,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04

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P9-10,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