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年武状元黄仁勇》||第四十三篇 入县学

 A麦门冬汤 2022-07-16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少年武状元黄仁勇》

第四十三篇 入县学

黄仁勇十八岁,终于考进海阳县学。在古代,府有府学,县有县学,更高有国子监。《潮州府志》记载:乾隆三年以前,海阳县每年都要招收二十名准秀才,即是准许参加考取秀才的资格。而能够在县学里头脱颖而出的,都是全县优秀人才。县学的目的,主要是向京城国子监输送优秀人才,为社会储才。县学宗旨即为国培才!

黄仁勇此时还是以文科为主,迁移取其武,因为武科学生更难考,需要的硬性条件更多,要请专业武师,还要十八般兵器,不像学文有张书桌跟笔墨纸砚就可以了。古有“穷秀才,富武生”之说。

图片

黄仁勇一到海阳县,入县学后,是要交一百文铜钱报名费的。所谓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清贫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直接送钱给你,但是出于人道主义关怀,会有高人给你指点迷津,积功累德。县学要读四年,县学比三山书舍要更严格,学兄学弟们更是埋首书中,很少嬉戏。

潮州书院都贴着韩愈的劝学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讲考中举人进士后。而能够考中秀才,在乡中也是有脸面,有地位的。

黄仁勇继续深入学习了《龙文鞭影》、《笠翁对韵》以及各种古文。当时有一位同窗,家庭穷苦,今年再考不上,他就要回家种地,放弃读书了。他已经考了五次,黄仁勇跟他在同一个宿舍,每天看他愁眉苦脸,读书不在状态,都替他着急。一个考秀才的人,如果考不上,手又无缚鸡之力,回到乡村,会被农夫都耻笑的。多次都考不上,难道真的跟科举无缘?他甚至连连发出叹声。

图片

在老黄家,黄仁勇从小受爷爷教诲,再苦都不能叹息,叹息是不祥之音,这是黄家戒叹息的家训,叹息就是倒霉的开始。黄仁勇便跟同窗去爬山,然后采些香附、郁金跟菖蒲回来,每样各用30g煮水,说这是自己家传的金榜题名汤。同窗听了都很吃惊,还有这种汤,为什么他没有早知道?

黄仁勇说:“我爷爷讲,凡科举失落之人,大多抑郁无斗志。香附、郁金,行气解郁,乃顺气之主帅。菖蒲开九窍,令人耳聪目明,能让人在考场超常发挥。”同窗听了一下子就来劲了,和黄仁勇一起喝金榜题名汤,黄仁勇还用《醒世歌》节选来劝勉:“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雪压寒梅头不低,卧薪尝胆待佳期。终有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图片

后来这位同窗跟黄仁勇携手一起考上了秀才,这是黄仁勇仁爱同窗的美德。虽然同处于起跑线,黄仁勇却有心提携同窗,帮助失落,救护弱小,这是慷慨丈夫气。将自己名利得失看淡,将他人苦痛放在心上,符合《心相篇》上讲:怎么知道他有宰公之气,因为他有济物救人之心。怎么知道他有名将之相?因为他有盖世仗义之气。

这些小细节,虽然看似跟考试成绩没关,却是黄仁勇仁德的重要体现。也印证了他的志向,读书不是光为了做官,更是为了做个有品格的人。

不因果报方修善,非为功名始看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