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博物馆的高古玉,百看不厌

 天宇楼33 2022-07-16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图片

商·玉蛙

长7.3、宽5.4、厚0.6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器片雕,左右对称。蛙伏卧,前肢外伸,后肢内屈。宽头、方目、肥身、短尾。背部以双线刻对称云纹,双目间有一圆孔,可系佩。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和雕塑中蛙形象就已出现,玉雕蛙则最早见于良渚文化。有学者认为蛙象征多产,先民用以祈求生育繁衍。也有认为,蛙与农事有关,被用来祈雨祷水。此件玉蛙尚存有未退化的尾部,处于由蝌蚪向成蛙转变的过程,以此为佩可能带有祈求新生的含义。

图片

商·玉鹅

长8.5、宽4.3、厚0.6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妇好墓。器片雕,双面琢刻,纹饰相同。鹅双足并拢站立状,曲颈,宽翅肥身,颈部雕刻羽毛纹,鹅身与翅膀饰勾云纹及翎羽纹。足部穿一圆孔,下部有榫,可用于插嵌。

鹅是禽类玉器的代表,妇好墓出土多件,同出的还有鹤、鸽、鹦鹉等。

图片

商·玉鸮

高8、宽4.2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圆雕鴞形,站立状,头部有双角相连,正中钻一个圆孔。大勾喙,斜伸前方并向胸内弯卷。双翅紧贴于背部,正中雕刻脊齿,双腿及宽尾支撑身躯,双足粗壮并雕出四爪。双阴线雕刻纹饰,腹、翅饰翎羽纹,全身饰勾云纹。鴞面的喙部被极度夸张,粗腿和大尾羽也别具特色,形象十分威猛。

商代的玉凤,凤首多加羽冠装饰构成神鸟形象,而凤身则与同时期的玉鴞形态近似。

图片

商·玉熊

高3.4、长2、宽1.7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圆雕,为熊抱膝蹲坐状。昂头,吻前伸,鼻微隆,双耳直立。以粗阴线雕琢出臀部和前后肢,并刻出足趾等。熊颈背部有两个上下对穿的小孔,臀下部也有圆孔,内有朱砂痕。

动物形玉雕是商代装饰玉器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玉器的传统品类之一。玉雕通过展现动物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依存的文化内涵。

图片

商·高冠凤鸟玉·佩(2件)

长9.9、宽2.7、厚0.3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两件,形式基本相同,双面雕,纹饰一致。凤站立状,头顶高冠,冠刻勾云纹,边缘出脊齿。凤尾分双叉,粗腿带爪。形式古拙,体型粗壮,尤其是尾羽与粗足的配合,与同墓出土的玉鴞造型十分相近,不过凤首的长羽冠又与普通的玉鸟不同,显然被赋予了神话色彩。

凤为商人崇拜的神鸟,玉凤佩应是商王室贵族佩带之物,用以祈求神灵的护佑。

图片

商·龙形玦

直径5.9、孔径2.3、厚0.4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圆环形,中部为大圆孔,一侧有窄缺口,顶部有小圆孔用于穿缀。龙首尾相望,顶有角,张口露齿,臣字形眼,尾尖向外翻卷。身阴刻双线重环纹及云纹等图案,背部雕成齿脊状。

妇好墓出土玉玦数件,基本属于蜷体玉龙的形式,承袭了新石器红山文化等早期玉龙的造型传统,但器身不如早期丰满,扁片状,纹饰多为线条勾勒的重环纹、雷纹和云纹等,龙角都贴伏在头部,一般不刻龙足,代表商代晚期玉龙的基本特征。

图片

商·玉人头像

高5.8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头像为圆雕,颈部有深圆孔,可插嵌固定。长颈,脑后扁平,头顶由半圈阴刻线纹表示头发,凸眉,高鼻,眼窝深陷,口微闭,圆饼形耳。

图片

除人头像外,妇好墓还出土多个玉人形象,但为站立或跪坐造型,说明与这种用于插嵌的人头像用法存在差别。

图片

商·凤冠人像

高12、宽4.4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双面雕刻侧面人像,蹲踞状,昂首,头顶高耸边缘有脊齿的凤形羽冠。臣字大眼,长方形大耳,阔鼻,张口,颌略向前凸。手臂弯曲,握拳于胸前。足下有榫,有圆孔。周身饰勾云纹。

《诗经·商颂》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记载,玉人冠部形式与同墓出土的玉凤的装饰与造型完全相同,说明其已不是一般的玉人形象,应是人鸟合体的崇拜物。

图片

商·凤鸟纹石磬

长26.5、宽8.2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呈长方形,圆形挂孔。两面纹饰相同,均为阴线刻凤鸟纹。凤鸟顶部有弧形冠,勾喙,臣字眼,桃形大耳。双翅并拢,尾端内卷。足直立,刻有尖爪。

磬为传统乐器之一,妇好墓内出土多件石磬,分直方型和曲尺形两类,有的表面还刻有文字。虽然乐器不是妇好墓玉器的主体,但却是重要构成之一,标志礼乐制度可能正在形成之中。

图片

商·兽面纹刀

长9.3、宽4.4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刃部平直,双面磨制,背部有两孔。两面纹饰完全相同,以双阴线刻兽面纹,大鼻、臣字眼、双卷云耳,吻部位于刀背处,角抵于刃部。纹饰精美,刀身不见使用痕迹,显然属仪仗用器。除这种双孔刀外,同墓也见带柄玉刀,有的刀身上还带有类似钺、璋的脊齿,刻有龙形纹饰等。

图片

商·弦纹琮

高9.3、射径4.7、内孔径4.3厘米,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器方形柱体,中心呈圆筒状,方柱四角两侧面均阴刻粗细不同的纵向弦纹,圆筒上下两端阴刻多道平行弦纹。

图片

墓主妇好是商第23王武丁的配偶,拥有较高军权,主持祭祀活动。其墓出土随葬器物近2000件,其中玉器达755件。这些玉器除祭祀、仪仗用器外,主要是供玩赏的小型动物玉雕和装饰品,多为和田玉,也有少许岫岩玉和独山玉。玉雕显示了当时对玉料的选择、开料和琢磨技术已具相当水平,并进一步掌握了钻孔、细磨和抛光等工艺,是商代玉雕的代表。

图片

商·柄形器

长10.8、宽1.5厘米,器略呈长方体,上部亚腰形,底部为短榫状,亚腰处和底部均饰凸弦纹,弦纹之间雕刻四层凸起的莲瓣纹,每个莲瓣与一个棱角对应。

柄形饰为夏代新创玉器,除了浮雕似花瓣形的个体外,还见双阴线刻兽面纹和表面光素的长方棒形。殷墟出土的商代柄形器上有朱书祖庚、祖甲、祖辛等字,故被认为是商人为了纪念逝去祖先亡灵而制作的祭祀礼仪用器。也有学者认为是佩饰。

图片

商·锥形器

长26、宽1.4厘米。此器长条柱体,粗端有一穿,穿内残留朱砂,尖端双面磨制,形似凿。锥形玉器在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和良渚文化都有发现,磨制精致,有的尾端呈榫状,并加钻孔等,确切用途尚待考证。

图片

商·弦纹戈

通长38.2、援长28、援宽8.2厘米,1955年出土河南郑州白家庄,器长援短内,带锋利的刃。援端呈尖锋状,中部有脊,与内交接处阴刻四组弦纹,上下栏略外凸。内长方形,前部正中钻圆形孔。

戈是商周时期主要的兵器,但玉戈体薄易脆,有兵器之形,无实战功能,应属于仪仗器之列。玉戈完全仿照铜兵造型,制作规整,通体光亮,在工艺和美感上又远超金属兵器。

图片

夏·玉钺

长11.9、宽10.1厘米。器薄,背部有圆孔,两侧边各有七个齿栏。刃部为折线形三连刃式,中部平,两侧斜。

钺由大型石斧演变而来,而玉钺则发展成为象征军事统帅权的礼器。在夏代的礼仪玉器中,存在突出玉兵的现象,兵器占据了重要地位。此种钺属于夏代创新型玉器,为龙山时期所不见,并为商代玉器制作工艺所承继。

图片

新石器时代·四孔刀

长41、宽7.4厘米。器通体磨制,刀背处有纵向排列的四个穿孔,刃部双面磨制,非常锋利。

玉刀由石刀发展演化而来,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一种重要兵器,后来逐渐脱离了实用功能而向专门的礼仪玉器方向发展。良渚、龙山、薛家岗等文化都有玉刀或石刀出土,夏代还见两侧出脊齿和两端刻细网格纹的玉刀,均无使用痕迹,无疑是仪仗用器。

图片

新石器时代·玉锛

长49,宽5.1,高2.7厘米。器通体光润无纹饰,刃口部有崩缺,柄端留有切割形成的断口。

锛在新石器时代属于工具之一,多为石质,此锛以玉为原料,加工精美,显然是一件不同寻常的礼仪用具,但其刃口又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所以可能也兼作实用器。

图片

新石器时代·玉牙璋

长32.2、刃宽7.3、柄宽4.5、厚0.7厘米,器端首较宽,为凹弧刃,两侧边微弧,有阑。柄长方形,近阑处有一个双面对钻穿孔。

璋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延续到西周时期,分布比较广泛。龙山文化的玉牙璋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玉璋器物,用途一般被认为是祭祀山川的礼器或举行重大仪式时手持的仪仗用器。

图片

新石器时代·弦纹玉璜

长9.5、宽1.6厘米,此器上缘平整,下缘有一道凹槽,表面有与边缘平行的弧弦纹,两端各有穿孔,可供系佩。

玉璜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在河姆渡、崧泽、良渚和龙山等文化中均有发现,多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当为佩饰。至周代,玉璜成为组玉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增多,形式变化更为丰富。

图片

新石器时代·玉钺

长15.9、宽11.3厘米。器光素无纹饰,边缘平直,刃部双面磨制,背部有对钻大小两穿孔,用于固定柄。

钺由斧转化而来,成为一种专用兵器,并成为力量与霸主地位的象征。良渚文化贵族墓葬中曾经出土了比较完整的漆绘柄石钺,钺被嵌在描绘精致的漆木柄上,置于墓主身旁,显示了这种兵器的真实用途。

图片

新石器时代·兽面纹玉琮

宽8.4、高3.6厘米。器为内圆外方的柱体,短射,分上下两节,每节一组兽面纹。兽面的冠状饰位于两节中部,鼻、眼等纹饰则刻划在冠的上下,从而形成上下相背的兽面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