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光乍泄话惊蛰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7-16 发布于上海

作者:李素华

久寒盼春归,盼着盼着,惊蛰就来了。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当代诗人左河水的这首吟诵惊蛰的诗,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春光乍泄、春回大地的动人图景。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便进入“惊蛰”。元代吴澄所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意思是说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伏于地下的昆虫被惊起活动,故名“惊蛰”。当然,蛰虫们是听不到雷声的,它们拱腰抖腿、跃跃欲试地醒来,是因为大地回春,气温上升,是震颤的地脉和涌动的阳气把它们催醒的。

然而,岁时惊蛰,雷声依然是天地间最动人的鼓点。“秋分一候雷始收”,自去岁秋分开始,乾坤上下阴气升腾,暴脾气的雷公便缄口不语了。经过近半年的沉寂,忽一日,霹雳一声天边响,炸亮了灰蒙蒙的天,炸醒了黑黝黝的地。仿佛只一瞬间,春天的帷幕被“呼啦”一声拉开了。于是,山青了,水绿了,桃花红了,柳丝翠了。蛰伏了一冬的虫蛙草树们也都不甘寂寞,争着拥抱春天。“春雷响,万物长”,是惊蛰的雷声唤醒了春天,为人间安排了一场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盛大春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相信好多人都是唱着这首节气歌长大的。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的特定节令,它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我总以为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最美的一个。

惊蛰之美,美在凛冬散尽,万物一新。惊蛰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迅速回升。春风春雨弄春晖,一场细雨,涤净了蒙尘的万物。雨过天晴,白云白,蓝天蓝,桃花红,麦苗儿鲜。春色如酒,春光烂漫。“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被束缚了一冬的孩子们奔跑着,欢叫着,清脆的笑声化作了这九九艳阳天最美的诗行。

惊蛰之美,美在文人墨客诗韵流芳。也许是这段时光太过惊艳,千百年来每至惊蛰,多少文人便情思袅袅,酿字成诗。据统计,仅《全唐诗》中即收录惊蛰诗48首。百度“惊蛰诗词”,佳音妙韵更是美不胜收。“陌上杨柳方竞春,塘中鲫鲥早成荫。忽闻天公霹雳声,禽兽虫豸倒乾坤。”刘长卿的《惊蛰》诗生动描绘了万物复苏、蛰虫初醒的场面。“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韦应物的《观田家》表现的是惊蛰时节农人们开始辛苦春耕的情景。“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同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这首诗不仅再现了惊蛰时节鸟语花香的明媚春景,而且劝告人们要珍惜春光,辛勤耕耘。这些发轫于中华民族悠远历史深处的惊蛰诗词文化,为这个特殊的节令增添了浓浓的诗韵。

惊蛰之美,还美在蛰惊人醒,奋起追梦。春雷滚滚,是战鼓,擂响我们拼搏的热望;是警钟,警示我们珍惜春光、不负韶华;是号角,催促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惊蛰已至,春意正浓,春色正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