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史中的犍为郡 | 古伯良

 嘉绒遗民 2022-07-16 发布于四川

□ 老 古

    犍为郡,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行政建制,创设于建元六年(前135年),两汉至刘宋,其郡治先后设于鄨县、南广、僰道、武阳县。南齐建武二年(495),犍为郡郡治由武阳迁回僰道。建武三年(496),南齐设置齐通左郡(治今东坡区)、齐开左郡(治今资中)、齐乐郡(治今丹棱县),将原来犍为郡的建制完全打破。南齐末,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僰道更为“夷戎”占据,犍为郡郡城荒废。大同十年(544),梁武帝派先铁讨定夷僚,将荒废的犍为郡改置戎州(治今宜宾)。至此,创设于公元前135年的犍为郡被撤销。虽然隋、唐时曾短期恢复犍为郡建制,但此时的犍为郡已非初时之犍为郡。
    《汉书》、《后汉书》、《晋书》、《宋书》、《南齐书》,都有关于犍为郡的记载。《华阳国志·蜀志》也对犍为郡作了记载。现将上述六本史籍中关于犍为郡的记载辑录于后,以对犍为郡的建置演变有全面的认知。

一、《汉书·犍为郡》
    《汉书》卷二十八(上)·志第八(上)·地理志(上)
原文:
    犍为郡,武帝建元六年开。莽曰西顺。属益州。户十万九千四百一十九,口四十八万九千四百八十六。
    县十二:僰道,莽曰僰治。江阳,武阳,有铁官,莽曰戢成。南安,有盐官、铁官。资中,符,温水南至鄨入黚水,黚(qián)水亦南至鄨入江。莽曰符信。牛鞞,南广,汾关山,符黑水所出,北至僰道入江。有大涉水,北至符入江,过郡三,行八百四十里。汉阳,都尉治。山闟谷,汉水所出,东至鄨县入延。莽曰新通。𨚲䣕(cún mà),莽曰孱䣕。朱提(shū shí),山出银。堂琅。
译文:
    犍为郡,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新开疆土设郡。王莽时改为西顺郡。属于益州刺史部。有十万九千四百一十九户,四十八万九千四百八十六人。
    下有十二个县:僰道县(今宜宾市西南),王莽时叫僰治县。江阳县(今泸州),武阳县(治今彭山东),有铁官,王莽时叫戢成县。南安县(今乐山),有盐官、铁官。资中县(今资阳),符县(今合江县),温水向南到鄨县流入黚水,黚水也向南到鄨县流入长江。王莽时叫符信县。牛鞞县(今简阳),南广县(今四川高县、珙县、筠连、云南延津一带),汾关山是符黑水的发源地,向北到僰道县流入长江。还有大涉水,向北到符县流入长江,经过三个郡,行程八百四十里。汉阳县(今贵州威宁、赫章县一带),都尉治理。汉水发源于山闟谷,向东到鄨县流入延水。王莽时叫新通县。𨚲䣕县(今云南宣威),王莽时叫孱䣕县。朱提县(今云南昭通),山中出产银子。堂琅县(今云南巧家)。

二、《后汉书·犍为郡》
《后汉书》卷三十三·志第二十三·郡国(五)·犍为郡
原文:
    犍为郡,武帝置。雒阳西三千二百七十里。刘璋分立江阳郡。九城,户十三万七千七百一十三,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七十八。
    武阳有彭亡聚。资中 牛鞞南安有鱼涪津。僰道 江阳 符节 南广 汉安(治今内江)。
译文:
    犍为郡,武帝时设立。在雒阳以西三千二百七十里。刘璋分设江阳郡。九座城,民户十三万七千七百一十三,人口四十一万一千三百七十八。
    武阳,有彭亡聚。资中 牛鞞南安有鱼涪津。僰道 江阳 符节 南广 汉安。

三、《晋书·犍为郡》
《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
原文:
    益州。案《禹贡》及舜十二牧俱为梁州之域,周合梁于雍,则又为雍州之地。《春秋元命包》云:“参伐流为益州,益之为言厄也。”言其所在之地险厄也,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始秦惠王灭蜀,置郡,以张若为蜀守。及始皇置三十六郡,蜀郡之名不改。汉初有汉中、巴、蜀。高祖六年,分蜀置广汉,凡为四郡。武帝开西南夷,更置犍为、牂牁、越巂、益州四郡,凡八郡,遂置益州统焉,益州盖始此也。
    及后汉,明帝以新附置永昌郡,安帝又以诸道置蜀、广汉、犍为三郡属国都尉,及灵帝又以汶江、蚕陵、广柔三县立汶山郡。献帝兴平元年(194),刘璋分巴郡立永宁郡。建安六年,改永宁为巴东,以巴郡为巴西,又立涪陵郡。二十一年,刘备分巴郡立固陵郡。蜀章武元年,又改固陵为巴东郡,巴西郡为巴郡,又分广汉立梓潼郡,分犍为立江阳郡,以蜀郡属国为汉嘉郡,以犍为属国为朱提郡。刘禅建兴二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分建宁永昌立云南郡,分建宁牂牁立兴古郡,分广汉立东广汉郡。魏景元中,蜀平,省东广汉郡。及武帝泰始二年,分益州置梁州,以汉中属焉。七年,又分益州置宁州。益州统郡八,县四十四,户十四万九千三百。
    ……
    犍为郡汉置。统县五,户一万。
    武阳 南安 僰道 资中牛鞞
    ……
    惠帝之后,李特僭号于蜀,称汉,益州郡县皆没于特。李雄又分汉嘉、蜀二郡立沈黎、汉原二郡。是时益州郡县虽没李氏,江左并遥置之。桓温灭蜀,其地复为晋有,省汉原、沈黎而立南阴平、晋原、宁蜀、始宁四郡焉。咸安二年,益州复没于苻氏。太元八年,复为晋有。隆安二年,又立晋熙、遂宁、晋宁三郡云。
译文:
    益州。《禹贡》上载和舜建的十二牧中,益州都是梁州的地域,周把梁州合到雍州,益州则又成为雍州之地。《春秋元命包》中云:“参伐星宿流为益州,益就是厄的意思。”这是说益州地势险要,也是说疆域大,所以这样命名。当初秦惠王打败蜀国,设置蜀郡,任张若为郡守。到秦始皇建置三十六郡,蜀郡的名称没有改变。汉初有汉中、巴、蜀三个郡。高祖六年(前201),分划蜀郡置广汉郡,共为四郡。武帝开辟西南夷的地域,又设置犍为、牂牁、越巂、益州四郡,共为八郡,便设置益州来统管诸郡,益州大约始于此时。
    到后汉时,明帝以新归附的地区设永昌郡,安帝又按诸道设置蜀、广汉、犍为三郡属国都尉,灵帝将汶江、蚕陵、广柔三县设为汶山郡。献帝兴平元年(194),刘璋划分巴郡立永宁郡。建安六年(201),改永宁为巴东郡,把巴郡称作巴西郡,又设涪陵郡。二十一年(216),刘备划分巴郡设固陵郡。蜀汉章武元年(221),又改称固陵郡为巴东郡,巴西郡为巴郡,另外划分广汉郡设立了梓潼郡,划分犍为郡设立了江阳郡,把蜀郡属国作为汉嘉郡,把犍为属国作为朱提郡。刘禅建兴二年(224),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广汉属国为阴平郡,分划建宁、永昌各一部分置云南郡,分划建宁、牂牁各一部分置兴古郡,分划广汉另设东广汉郡。魏景元年间(260—264),平定蜀国,取消东广汉郡。到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分划益州设置梁州,将汉中划入梁州。七年(271),又分划益州设置宁州。益州统管八郡,县四十四,十四万九千三百户。
    ……
    犍为郡汉设置。统管五县,一万户。
    武阳 南安 僰道 资中牛鞞
    ……
    惠帝之后,李特在蜀僭位称帝,国号汉,益州郡县都沦入李特统治。李雄又划分汉嘉、蜀二郡另设沈黎、汉原二郡。此时益州郡县虽然沦入李氏手中,但江左同时由晋遥领。桓温灭蜀,重新为晋所有,撤销汉原、沈黎而设置了南阴平、晋原、宁蜀、始宁四郡。咸安二年(372),益州又沦入苻氏之手。太元八年(383),重归晋朝所有。隆安二年(398),又设置了晋熙、遂宁、晋宁三郡。

四、《宋书·犍为郡》
《宋书》卷三十八·志第二十八·州郡(四)
原文:
    犍为太守,汉武帝建元六年,开夜郎国立。领县五。户一千三百九十,口四千五十七。去州陆九十。去京都水一万。
  武阳令,汉旧县。
  南安令,汉旧县。
  资中令,汉旧县。
  僰道令,汉旧县。
    冶官令,晋安帝义熙十年立。
译文:
    犍为太守,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开夜郎国设立。管辖五个县。有户一千三百九十,人口四千零五十七。距州治所(成都)陆路九十里。距京都(南京)水路去一万里。
  武阳令,汉时旧县。
  南安令,汉时旧县。
  资中令,汉时旧县。
  僰道令,汉时旧县。
    冶官令,晋安帝义熙十年(414)设立。

五、《南齐书·犍为郡》
《南齐书》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
原文:
    益州,镇成都,起魏景元四年所治也。开拓夷荒,稍成郡县,如汉之永昌,晋之云山之类是也。蜀侯惲壮以来,四为偏据,故诸葛亮云“益州险塞,沃野天府”。刘颂亦谓“成都宜处亲子弟,以为王国”。故立成都王颖,竟不之国。三峡险阻,蛮夷孔炽。西通芮芮、河南,亦如汉武威、张掖,为西域之道也。方面疆镇,涂出万里,晋世以处武臣。宋世亦以险远,诸王不牧。泰始中,成都市桥忽生小洲,始康人邵硕有术数,见之曰:“洲生近市,当有贵王临境。”永明二年,而始兴王镇为刺史。州土瑰富,西方之一都焉。领夷、齐诸郡如左:巴、涪陵二郡,见巴州。
    ……
    犍为郡
  僰道 南安 资中 冶官武阳
    ……
    齐开左郡
    齐通左郡
    右二左郡,建武三年置。
译文:
    益州,治所设在成都,自魏景元四年(263)就为治所。开拓荒远的夷地,逐渐形成郡县,如汉代的永昌,晋代的云山之类就是。蜀侯惲壮以来,四次偏安割据,所以诸葛亮说:“益州险塞,良田沃野如同天府。”刘颂(西晋官员)也说:“成都应当安置亲子弟,作为王国。”所以立司马颖为成都王,但他最终没有到王国任职。三峡险阻,蛮夷猖獗。西边与芮芮、河南相通,也像汉代的武威、张掖,是通西域的道路。作为边境之州,路途万里,晋代安置武将镇守。宋代也认为益州险要偏远,诸王不愿前去治理。刘宋泰始年间(465—471),成都市内桥下忽然形成一块小洲,始康人邵硕通晓术数,见到后说:“洲出现在市内,应当有尊贵的王驾临境内。”永明二年(484),就有始兴王(萧鉴)就任刺史。益州土地美好富饶,是西部一大都会。统辖夷、齐各郡如下:巴、涪陵二郡,见巴州。
    ……
    犍为郡
  僰道 南安 资中冶官 武阳
    ……
    齐开左郡
    齐通左郡
    上边两个左郡,是建武三年(496)设置。

六、《华阳国志·犍为郡》
《华阳国志》卷三·蜀志
    犍为郡,孝武建元六年(前135)置。时治鄨(今遵义),(其后)县十二,(汉)户十万。鄨,故犍为(应为夜郎)地是也。鄨有犍山,见《保乾图》。
    武帝初,欲开南中,令蜀通僰、青衣道。建元(年)中,僰道令通之,费功无成,百姓愁怨。司马相如讽谕之。使者唐蒙将南入,以道不通,执令,将斩之。令叹曰:“忝官益土,恨不见成都市!”蒙即令送成都市而杀之。蒙乃斩石通阁道。故世为谚曰“思都邮(指成都),斩令头”云。后蒙为都尉,治南夷道。
    元光五年(前130),郡移治南广(今高县)。太初四年(前101),益州刺史任安城武阳。孝昭元年(前87),郡治僰道(今宜宾),后遂徙武阳(今彭山)。至晋,属县五,户二万。去洛三千二百七十里。东接江阳,南接朱提,北接蜀郡,西接汉嘉。王桥(乔)升其北山,彭祖家其彭蒙,白虎仁于广德,宝鼎见于江溉。绥和元年(前8年),又上宝磬十六。刘向以为美化所降,用立辟雍。而士多仁孝,女性贞专。王莽改曰西顺,郡人不(服)。会更始都南阳,远奉贡职。及公孙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郡功曹朱遵逆战,众寡不敌,遵绊马死战,遂为述所并。而任君业闭户,费贻素隐。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
    郡去成都百五十里,渡大江。昔人作大桥,曰汉安桥,广一里半。每秋夏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建安二十一年(216),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寻江通车道,省桥(梁),渡三津,吏民悦之。严因更造起府寺,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二十四年,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蜀以(为)刘氏瑞应。其太守,汉兴以来,鲜有显者。
    武阳县,郡治。有王桥(乔)、彭祖祠。藉江为大堰,灌郡下。六水门有朱遵祠。山出铁及白玉。特多大姓,有七杨、五李,诸姓十二也。
    南安县,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坻),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有柑橘官社。汉有盐井。(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多陂池。)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山去县八十里。《孔子地图》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有四姓:能、宣、谢、审。五大族:杨、费。又有信士吕孟,莫纪其行也。
    僰道县,在南安东四百里,距郡八百里,高后六年(前182)城之,治马湖江(即金沙江)会。水通越巂,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童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有荔芰、薑(姜)、蒟(jǔ)。滨江有兵栏,李冰所烧之崖,有五色,赤白映水玄黄。鱼从楚来,至此而止,畏崖映水也。有韩原素祠。又有孝子隗通(隗相),为母汲江膂(江心)水,天为出平石生江中,今石在马湖江。而孝子吴顺奉母,赤乌巢其门。崩容江出好磨石,崩江多鱼害。民失在徵(意为求)巫,好鬼妖。大姓吴、隗,又有楚、石、薛、相者。
    牛鞞县,受新都江(即沱江),去郡三百里。元鼎二年(前115)置。有阳明盐井。程、韩氏为冠盖之族。
    资中县,受牛鞞江(即沱江)也。先有王延世著勋河平,后有董钧为汉定礼。王、董、张、赵为四族。二县在中水(即沱江),多山田,少种稻之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