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变现     5

 三自之我 2022-07-16 发布于天津

阅读变现

【日】山口周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

  五、T字型读书法

  大家通常认为,一个人爱读书,那就意味着他会读大量的、类型庞杂的书。其实,如果你是出于个人趣味去读书,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还是可行的,但是这一点对从事知识生产的人来说没什么用。原因很简单,只读一遍肯定会忘记。

  大家周围有没有这种人呢?就是看上去好像读过很多书的样子,但是谈吐之间却完全感受不到什么通识的那种人。我敢打赌,这类人应该都属于“读过很多书,但是都只读了一遍”的类型。这种“宽泛浅略的阅读行为”无论重复多少回,都无法提升知识的贮藏量。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一本能让人想重复去读的深度好书,然后再一遍一遍地去仔细阅读它。我们应该如何寻找到这种“有阅读价值的书”呢?答案很简单,就是“简略阅读大量书籍”。

  或许你会想:这不还是需要读很多书吗?事实虽是如此,但“宽泛浅略地阅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也就是说,我们是为了找到一本能让人想重复去读的深度好书,所以宽泛浅略地快速浏览大量书籍,而并不是“宽泛浅略地随手翻阅”。如果找到了那本“有价值的书”,那么就要紧抓这本深入钻研。这就是所谓的:只有通过“T字型读书法”,才能增加知识储备的厚度。

  我们所需采取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反复咀嚼消化一本有深度的书籍。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提高我们在知识生产方面的基础体力。那些只把一本书读一遍就觉得“彻底懂了”,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不断读新书的人,需要多加留意。因为这种读书方式最终只会把你塑造成一个浅薄之人。

  有些人会不断重复深入地阅读同一本书,并进行着新奇特殊的知识生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阿伦·凯伊。凯伊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个人电脑”这个概念的人物。当时的电脑都是由政府机关或大型银行等组织重金投资购买的,电脑也由组织成员共同使用。

  凯伊在谈及自己如何想到个人电脑这一概念时,提到了一本书《谷登堡星汉璀璨》。他花了半年时间反复阅读了这本难懂的书,最终得到启示——“电脑最终的形态会更加接近媒体,而非计算机”。

  整整半年时间什么都不做,一门心思只读一本书。或许你会觉得只有专职研究类的工作才有这种特权吧?(注:凯伊当时是一名研究员)但是我之所以举这件事为例,因为它是一个展现知识生产和深入读书之间关系的好例子。

  一提到读书术,大多数人可能期待听到的都是那种“能立即高效读完很多书”的技术。但我认为,其实这种立即读完很多书的方法并不能为你增加知识生产方面的体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