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乌之狼:关于读书/阅读/学习我的方法论(6000字)

 义乌之狼私人号 2023-05-28 发布于福建

一、有些书不是写给人看的,是写给市场方面去卖的

有些书不是写给人看的,是写给市场方面去卖的,他的目的是销售,他的目的是让少部分人有一些精神的安慰,并不是符合于大众的需要,也并不是给特定的人群的需要,千万不要把这个逻辑搞错了。

事实上我们每天所看的评论,每天用耳朵所听的知识,在某个层面上来讲也属于阅读,只不过很多人把阅读认为,我要买实体的书籍,翻纸张,才能属于阅读。

我的观点并不是让大伙不要去买实体书,不要去看那些名著,而是你现阶段,必须要清楚的知道自己要想要什么,想获取什么,依靠互联网各种渠道线上线下,实体和虚拟,相互结合,然后才能够慢慢的总结出你自己的观点,学以致用。

很多人陷入学习的怪圈,其实并不是你学的少,而是你认为自己学的少,导致自己又拼命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安慰自己。但是学的一些东西都是无用的知识。

以前我也和大家一样寻找所谓生活真正的秘密,所谓哲学的方向和真谛。其实也找不到,后面我发现了,去实践,去劳累,去干活,去增长智慧,去落地就行了。

二、人的知识体系,没有必要把框架搞得这么宏大

其实人的知识体系,没有必要把框架搞得这么宏大,也没有必要谁推荐哪本书就一定要去看。

重要的是,要自我有一个合理的框架,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要学什么?

一些有噱头的书或者很有年代感的书,让你接受了一堆不符合逻辑道理,不符合现阶段发展的观点。

那么你看的越多,其实就会发现,你想改变根本都不知道该怎么样改变,你会把书中的逻辑应用到现实当中,但根本就落不了地。

看书可以思考,看书可以带入,看书阅读可以跳跃到300年前,3000年前,和古人相互零距离的接触!

这是其他学习方式所触摸不到的。有些人阅读会做一些思维导图,整理自己的思路,而且会边写写画画,看书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保持专注,而阅读的习惯,在某个程度上来讲,那就是每天的自律的习惯。

所以看起来阅读之后,没有什么用,但你的身体结构,思想思想已经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也是读书的一种锻炼形式吧。

有一些学问性质的书籍,是工具类型的书籍,也就是你工作当中要用到这个知识,这本书就有用,你实际工作当中用不到这个知识,这本书基本上就没有用。

所以说,书籍要进行一个分类,学科,学术,还是普通的技能性的知识,以及工具书。比如说你考到驾照了,有一本驾考宝典的实体书,基本上就可以说没啥用了,而且你可能也不会再看它了。

三、碎片化阅读和深度型的阅读

阅读也有分为几种逻辑,包括于碎片化阅读和深度型的阅读。深度阅读就是你看完这本书了,你翻了五六十页,看了五六个小时,你还以为才看了半个小时,这种就是你带入到书籍内容里面的阅读。最常见的案例就是看电影或者是一些电视剧,你莫名其妙以为才看了半个小时,其实已经看了三个小时了,都看到凌晨3点了,你还不觉得困。其实看书的某个情况,也是有如此的感觉的。

而且阅读最核心的点,其实是不要去否认别人的方法论,每个人看书的方法,速度效率和所获取的结果都是不同的。

人按照自己的方法方式,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让你心里面得到了宽松,让你睡得好一点了,阅读就是有用的。

而这本书看完了,给你制造的焦虑,越看书越烦,或者和别人比看书的数量,那么你就脱离了阅读的本质。

有些人看书,能够吃喝拉撒全部沉浸在书籍里面,每每天看了10个小时,好像也就看了两个小时。这样忘乎所以,听不见外界的声音,甚至下外面下大暴雨,都听不到,看不到任何外界的事物,沉浸在书本里面,极少部分人群阅读有这种感觉,但大多数人是没有这种感觉的,必然会被外界所干扰。

包括有很多网络类型的小说,其实就是眼睛睁着看的类型,不需要你深度思考,也没有什么难懂的文言词汇。

四、脑袋和眼睛,都得同时消化,它才有用

基本就是傻白甜的剧情,而且是各种炒来炒去的方法,说实话,那些网络小说除了非常经典的,根本就没有必要阅读!脑袋和眼睛,都得同时消化,它才有用。

现在有些书籍里面的插图,都占了一大半了,原本也就一本书的量,现在他用4本书上中下册,给你弄装潢的非常漂亮。

事实上,里面的内容75%都是其他作者里面摘抄过来的,而且有很多书籍,所谓的各种概论,其实都是老生常谈,各种学术都是你复制我。我截取你的段落,改改符号。

当你你把书籍看的多了,会发现,有很多概念一直在重复。你看了50本营销的书籍,有1000个概念都在这50本书当重复重复的,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看了哪本书?

什么是计数思维啊?很简单,你看到小红书某个博主一年看了100本书,你的目标也是今年看100本书,某某人说今年看了1,000万字,你一想我也看个1,000万字吧。

但你如果没有搞清楚,为什么阅读?阅读什么类型的,对于你的现实生活当中有帮助吗?你是强迫性的阅读,还是说你自己非常愿意去学这些知识?没有把这些底层逻辑搞清楚,你的这种思维肯定是错的。

五、坚持阅读其实就是坚持自律

其实在侧重点来讲,坚持阅读其实就是坚持自律,和坚持运动其实是一样的逻辑,一个是内心的运动,一个是体能上运动。

也就是能够坚持长期阅读的人,他的思辨逻辑能力,思考看待问题的方法方式,也会发生改变,当然这种改变要经过数年数10年的积累才能够表现出来。很明显,学术上的教授那些专家,他们对于这种感受会比较深。

六、最后的20点,阅读补充,个人心得,不做任何参考意见。如下。

1、一定要摆脱阅读的「计数思维」必须和谁比,必须看什么书,必须达到什么样的体量。阅读只是为了达成数量,而不是追求质量,或者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只是因为别人都看过,所以你也要去看。

2、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很明显的,阅读的话,我建议还是把中国老祖宗那些书都去看,你一会要看中国,一会儿看西方,一会要看外国名著100本,你发现你的逻辑是混乱的。当然了,并不是让你不要去看外国的那些名著,而是你必须有取舍,必须让你自我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你要学什么知识。比如说你已经在美国定居了,那么一些美国作家写的关于美国历史或者是美国相关的一些各种书籍,那么很明显,推荐你去阅读。

3、少看言情色情,穿越小说。其实我还是想说基本上不要看就好了,因为这些东西基本上没啥营养,而且有很多人根本高中都没毕业就在上面写文章了。其实毒害青少年心智的,不光是涩情网站论坛,其实还有这些网络文学小说的毒害。

里面的一些逻辑观点,脱离的现实,或者是说和现实根本无法接触,你看了100本书,只会陷入到他所构造那一个虚拟的圈层当中,对于现实生活是没什么好处的,除了增加一点想象力。

4、能够落地,其实这是我强调了6年的观点,也是我为什么这6年以来我基本很少看实体书的原因之一了,因为我只学能够落地的知识。并不是我不看书,我初中高中也看过最少两三百本中外名著,后面用电子书也看过一二百多本,再到后面出社会,会用那个听书软件也听了几十本。但是后来,我慢慢的把阅读重点就转移到营销、推广、案例、商业、互联网这一些书籍和媒介当中了。

5、学习别人的阅读方法论,然后用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胡乱的翻书。比如说看完书,做思维导图或者看完书把书合上,用嘴巴复读一遍,我认为都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或者直接看完书,上传到喜马拉电台,做一个定向输出。其实我最推荐的就是定向输出,我们所学的知识,上午学的,下午拿去用就行了。但很可惜的是有很多人看了几千本书,上面的所有方法了都用不到,甚至也根本没有学到他们的智慧,或者说,有些书籍根本里面就没有智慧,你看完了,只是看完字而已。

6、我有很多电子书籍,我其实都不是用看的,就直接用讯飞有声直接听,而且有时候我也是用倍速播放,不过有一些书籍我会听两三遍。我从来不认为我看完一遍这篇文章了,我就说我看懂了。看完了有时候,我会看很多遍,或者是说我会给他做成思维导图,甚至把里面的几个段落抄下来。

以前就很喜欢把一些观点给他整理出来,再打印成实体的小册子,有时候翻一下,现在书籍太重,携带不方便,基本都是电子版。

7、其实你看聊天记录,你看评论区的文字,甚至你去看视频下方的评论,都属于阅读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你一年到头365天,一本实体书都没有看过,但是你把这个逻辑进行对比,你最少也看过几百本书了,因为文字的展现形式不一样而已,但是你脑袋里面那个记忆的方位和板块其实是一样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强调着我们学习的方法方式不一样,但是我们所总结的规律或者是类似的观点概念,其实高度的类似和相同。

8、比如说我每天不断的输出,看起来是为别人输出的,是为别人写的。

其实,还不如说是我自己,为了让知识能够稳固,让我自己能够不断的强化这些概念,然后输出给自己看的。

其实就是在梳理我自己的逻辑而已,并不是说每天写文章会很累,但是逻辑清楚了,有观点观念,有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了,你会发现一切都是这么轻松简单自然和流畅,你就不会被别人所左右了,别人的观点就忽悠不了你了。

9、也就是在9年前,我也是天天看外国散文名著,觉得自己赚不到钱,自己能力很差,是因为学识涵养不够,是因为自己不够博学,但现在我已经把这个观点彻底改变了。

我只是研究赚钱,学赚钱的知识,天天落地,锻炼身体,然后坚持阅读,坚持学习,融入环境,天天接触互联网,我认为就够了。如今有很多名著,和我一辈子都没关系了,至少对于我现在来讲,我不会去阅读它们,并不是作者写的不好,而是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主航道。

10、其实有些书根本就没有必要一页一页的看,也没有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的看完,就是我们要找到书本的核心和重点,我们要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方式。以前我是找不到了,现在的话还行,至少我知道了,一本书哪些核心的内容我应该学,我应该记,或者是说我应该放弃他的观点。

记得在6年前,我写过一段话,那个时候我讲过一个例子,就是我读初一的时候在地摊上买了一本,《做人有心机,做事有心计》的书籍,按斤称的,好像就10块钱。

现在这本书好像还在老家橱窗里面放着,但是我再也不会去阅读它了,为什么?

11、以前年纪小,刚读初一,好像也就才12岁左右,觉得能够出书的人都厉害,都牛逼,这个书一定是有用的,它里面加了很多人情世态的案例,毕竟书的名字就这么有诱惑力,我感觉对于我一定是有用的,我就花巨资买了下来。

现在学了营销推广才懂得,很多书籍,无非就是各种封面设计一通,各个名字一加,然后盗版出版社批量印刷,卖给我们这些无知的小青年。

他们生产这些书是为了销售和赚钱,并不是为了传播知识。甚至你会发现有很多书籍,要么叫做人要有心计,要么叫做人有心机,要么叫人情世故艺术,其实案例还是那100多个案例。无非要么讲讲刘邦,讲讲鸿门宴,要讲讲某个90年代广东某个小工厂,某某老总的事情,环卫工拾金不昧啊,去面试看到垃圾桶倒了,把纸捡到垃圾桶,结果被老总看到了,说你入职吧。然后一顿瞎逼逼,说你连一个小细节都能够看到,工作非常的认真,免面试了!

到底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反正写出来就行了。

12我那个年龄段,被这一些资本家哄骗的太深了,相信他们书里面所讲的案例,我相信他所讲的这一些例子都是实实在在的。

那会,我没有思考判断的能力,我也没有认知,我也没有属于我自己的人生阅历,于是我全部瞎学瞎看。

我去县上买橘子,老板说不买没关系,尝尝不要钱。我就尝了一个,感觉还行,我就让他给我装个一斤吧,然后一溜烟的功夫,把几个烂橘子给我塞到里面了,回到家才发现。原来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就是人情世故啊,就是现实生活当中真正的实践才能得出来的血泪教训啊。

13、有一本书叫《断舍离》挺火的,拼多多有很多店铺都是卖断舍离的书,要么把名字改成《教你如何断舍离》要么把书的名字又换一个《断舍离减法怎么做?》

我所表达的核心论点是什么,也就是有很多行业并没有那么的纯粹,包括书籍这个产业链也是如此。为了赚钱,蹭一蹭某些书籍名气,那也出相关的书籍,其他人韭菜就会买了。

当大家能够把这种逻辑真正搞清楚,你就会发现,有些书籍根本就没有必要购买,甚至说根本就没有必要阅读。

因为书籍的作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他只是把其他的论点12345,添加到自己的书籍里面,设计一个封面,再卖给你而已。

14、再比如说,电商平台有很多卖国学相关的书籍,比如说《资治通鉴》,《孙子兵法》之类的。

当你真的想买《资治通鉴》,千万不要买精简版的或者是说买插图版,或者是买幼儿读物版的,一定要买原版。

以前的书籍逻辑我根本就搞不清楚,随便买一本,反正书名字是这个就行了。后来发现,里面的章节段落甚至删减的东西,完全就看不了,只能代表着你买过这本书,或者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而已。

所以重新不断的强调,你想买国学书籍进行阅读,必须买原版的,文言文的,最好是省级出版社出版的(比如说中华书局)

15、最后补充几点,现在我确实没有看什么实体书了,但我没有放弃坚持阅读。

而且我说过,阅读的形式载体千变万化,但核心的本质它是不变的,就是我学了,我输进和输出了,我落地了,为我所用了,变成我的血肉了,成为我的骨骼了,那么你才真正阅读了。

包括说很多人去看《曾国藩家书》,他只看家书是没用的,必须把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曾国藩的好友的各种书籍,以及清朝的那一个年代历史全部覆盖在一起,你才能够看得懂他在写什么。这就代表着为什么很多人去看某伟人的传记,你必须结合时代的历史和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而不是只看这本书。

16、有些人看书,喜欢在书上做笔记,有些人喜欢直接看一遍,有些人则喜欢看电子版的,不喜欢看实体的,有些人就只喜欢看实体的电子版,一段话也看不下去,这个差异性代表着什么?

我们每个人的个人载体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年龄阅历,经验和职业甚至性别,都是有差异的,代表我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所获取的方向都是不一样的,我只追求一个求同存异。

也就是,你实体书看不下,就不要要求自己一定要买实体书,看电子版就行了。比如说,有些人看书看不下去,只喜欢听书,你就听书就行了。

所谓方法论,要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它的道路有千万条,本质是一致的。

其实你仔细想一下吧,比如说,你看营销性质相关的书籍,看了100本,里面各个书籍的作者出版社,都是不一样的,但里面讲到的案例,你翻了10本书会重复出现四五次,你翻了50本书却重复出现了上百次,到底是为什么?

因为市面上就这么多案例,也就是基本靠抄,不举这个例子举谁的,没有例子可以举的,而且他们也不是亲身经历者,就只能把同行的案例拿过来,再重新改两个字,再贴到自己的书上,某一句某一段某一页。

你看商战的一些书籍,一定会举到「李嘉诚塑料花」的例子,你看营销的书籍,一定会举到「宝洁如何在中国做营销策划的」的例子。包括,中国的很多学法律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所用的一些书籍,其实也来源于最近1020年所发生的事情,比如说《中国西部刑侦案件》

17、今天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告诉你,事物都是有关联性的,我们追求事物本质的规律,你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甚至很多书籍,你明天根本就没有必要看了。

有些书籍是为阶级服务的,你没必要看了,有些书籍是属于工具类型的,查检验书你没必要看了,有些书籍是具有时代性的,你也没有必要看了。有些书籍,只是为了销售卖钱,你也没有必要看了……

不再补充,吃饭去了,非常枯燥乏味的随笔,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