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刑法笔记总结:法律认识错误与期待可能性

 时宝官 2022-07-17 发布于河北

前期笔记回顾:昨天笔记整理的是违法阻却事由——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尤其注意两点:一、14-16周岁需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特别是转化型抢劫中的责任问题。二、理解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原则。

每日带学助力大家顺利通过法考!更多独家法考笔记整理、法考资料和司法实务经验分享,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不器法考】您的支持、认可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

第三节 法律认识错误

一、两种认识错误的区分标准

(一)事实认识错误与法律认识错误的区分

事实认识错误,是针对事实产生认识错误。法律认识错误,是针对刑法的禁止性产生认识错误。

1、事实指构成要件事实,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

2、刑法禁止性,指刑法对行为人干的事的评价态度:予以禁止。

【案例理解】

(1)事实认识错误:甲以为自己贩卖的是普通物品,实际是淫秽物品。甲对行为对象这一事实产生的认识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2)法律认识错误:甲拘禁吸毒的乙数日。甲认识到其行为剥夺了陈某的自由,但误以为刑法不禁止普通公民实施强制戒毒行为,属于法律认识错误。

(二)法定犯中的区分问题

1、法定犯的概念:需要援引某项行政法规范的罪名,也成为行政范。如非法持有枪支罪、非法经营罪。事实认识错误与法律认识错误的区分主要在法定犯中。

2、某项行政法规范服务于某个构成要件事实时,对该行政法有认识错误,导致对构成要件事实有认识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三)两种认识错误的审查顺序

1、先审查事实认识错误,再审查法律认识错误。基于事实认识错误排除犯罪后,无需考虑法律认识错误。

2、事实认识错误会引发法律认识错误,由于有先后审查顺序,无需再考虑此后的法律认识错误。即真正的法律认识错误,前提是没有事实认识错误

【案例】赵春华“非法持枪”案:赵误以为自己持有的枪支不是法律禁止的真枪(行政法上属于“真枪”)由此导致其认为自己的行为不具有刑法禁止性,不构成犯罪(法律认识错误)。但赵已经构成事实认识错误,排除犯罪故意,因此无需审查后续的法律认识错误。

二、两种认识错误的法律后果

(一)事实认识错误:

对构成要件事实有认识错误,排除犯罪故意,进而不构成故意犯罪。如上例中赵春华没有认识到所持有的枪为真枪,表明其没有实施非法持有枪支罪的犯罪故意,因此不构成犯罪。

(二)法律认识错误:

1、审查法律认识错误的前提是“主观要件中的故意”成立,即存在犯罪故意,没有事实认识错误。

2、成立犯罪故意只需认识到犯罪构成要件事实,无需认识到法律评价,应当对其进行谴责;但若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则可能排除责任。

【结论】行为人对行为的违法性有认识错误,若不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则能够排除责任。在自然犯中,一般都具有违法性认识可能性。在法定犯中,有可能缺乏违法性认识可能性。

总结:认识错误的判断步骤

文章图片2

第四节 期待可能性

一、概念

从行为时的具体情况看,可以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若不能期待行为人作出合法行为,行为人即使作出违法犯罪行为,也不值得谴责。因此,不具有期待可能性成为责任阻却事由。

二、常考情形

1、金亲属间的窝藏、包庇行为,可不追究窝藏、包庇罪的刑事责任或从宽处罚。

2、盗窃者的销赃行为,无法期待盗窃者不将赃物销赃,因此对盗窃者无须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

更多笔记整理:

建议收藏,22法考笔记总结带背!解读民诉法的辩论原则与处分原则

建议收藏!法大刘家安教授解读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动产交付)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精讲笔记梳理(一):刑法论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刑法精讲笔记梳理(七):结果加重犯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刑法笔记总结(四):危害行为与不作为犯

建议收藏!22法考柏浪涛刑法笔记专题总结(三):犯罪主体考点

建议收藏!刘家安教授《担保制度解释》核心要点梳理(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