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回家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处世哲理】 曾国藩:见人少说话,遇事少掺和,做个“糊涂”人 人生短短数十载,一旦步入中年,就相当于走入了人生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中年人生是决定人生后半场的开端,把握好开始的节奏,远胜过在中途盲目无依的调整。 曾国藩说:人到中年,想要有所突破,就要明白做人的三个关键要点。见人少说话,遇事少掺和,做个明白人。明白这三点,幸福过一生。 01.见人少说话 《醒世恒言》里讲:“事非干己休多管,话不投机莫强言。” 人活得越久,经历越多,越能明白:话多,是麻烦的开端。 成年人最大的清醒,就是懂得收敛自己的言行,把握说话的分寸。 曾国藩早年身上也有大小毛病,他对自己的恶习深恶痛绝。于是就给自己立下了三条戒律。 三戒的第一戒就是:戒多言。 他常说:解人不夸,夸者不解;道听途说,智笑愚骇。 说话,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三观。不当的言语,不分场合的说辞,只会贻笑大方。 稻熟低穗,人熟低声。 曾国藩的少言,并非是一昧的不说话或者沉默。而是懂得在何时何地,该对何人说何事。 不说废话,不乱说话。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才能提升说话的份量与对话的质量。 《礼记》讲: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人到中年,尤其是要把住嘴上这道“门”。多说多错,唯有少说,方能少过,唯有慎重说,方能无过。 02.遇事少掺和 冉高鸣在《奇葩说》中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你先管好你自己。 这句话看似玩笑言语,但也是一语道破真谛。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大事小事。有的事,与你息息相关,你不得不去应对;有的事,与你无关紧要,就少去淌趟浑水。 曾国藩告诫过后人: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他在清代官场浸淫数十年,之所以能在风云诡谲的清代朝堂如日中天,除开他过人的能力,还有他明哲保身的自制力。 曾国藩向来不做攀龙附凤的人,对待朝堂上那些炙手可热的大官,从来都是敬而远之。 在官场中,他只时刻尽好本分,管好自己,极少为别人的事操心。即便是在宴席间被人问起,也是一问三不知的态度。 曾国藩的“置身事外”,让他在官场上成为一股清流。让他在一次次的党政之争中得以保全自己。 《警世通言》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人这一生,所占的精力有限。如果老将精力和时间注掷在他人身上,只会浪费心力,徒增烦恼。 人到中年,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认真做自己,管好自己,专注自己的成长,才是真正的做人良方。 03.做个“糊涂”人 曾国藩初入官场时,是个特别“精明”的人。因为他嘴上不饶人,见谁都眼红,所以导致在官场上四处树敌,后来落了个被贬的下场。 后来,曾国藩开始反省自己,他发现,在官场上做事,要“学为糊涂”。 遇上令人生气的事情,只求心态平和,千万别较真。世间万事,最难得的,就是糊涂。 活在世间,用一颗明白心,做一个糊涂人。把事情想的简单,日子就会好过一些。 “难得糊涂”这四个字,最早出现在郑板桥的传记中。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此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 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 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 其实,郑板桥本人并不糊涂。他这一生都极为清醒,为人正派。在当时昏暗的官场中,为人刚直不阿。但他始终明白,越是清醒,越要糊涂。 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这一生才能真正的做到事事明白,件件清楚。 人到中年,就是一盘大棋。你我身在其中,皆是操盘手。 往后余生,愿你能做个糊涂的聪明人,清醒、明理的过好这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