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兰河畔,宜居康城”——说说我心中的故乡绥化市 | 韩鹏宇

 _黑土乡情_ 2022-07-17 发布于黑龙江

水·人·城市

。。这条河《金史》称它作“活剌浑水”,《明史》称作“忽剌温江”,今天的人们称它作“呼兰河”。呼兰河是松花江上游重要的支流之一,它从小兴安岭南麓发源,一路向西流淌,在与北面来的多条支流汇流后,掉头南下流向松花江。千百年来,河水蜿蜒流淌,吸引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各氏族部落人民世世代代在河沿岸生活。

| 绥化市呼兰河水系分布图 制作:yeshu1235

。。女真族各部落强大后,于明代中叶大举南迁,导致呼兰河流域人口骤减。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临危受命的黑龙江将军特普钦为防止沙俄再次入侵,奏请清政府实行屯垦戍边的边疆治略,全面开禁黑龙江土地。这是中国历史上这片地域,以更加开阔的胸怀向中原敞开怀抱,而此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正连年频发自然灾害。人们为了生计,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移民东北。就这样,由南至北席卷整个东北的“闯关东”移民潮在清末迎来它的一次历史高峰。呼兰河两岸迎来了他们的新主人,一些村落、集镇遂开始形成。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励精图治的黑龙江将军文绪为进一步巩固边疆和强化治理,申请多地设立政府机构,呼兰河畔设置理事通判厅。这是中原大一统王朝第一次在此地域明确行政层级,此前多是卫所和驿站。自此,呼兰河畔崛起了一座新兴的城市,它的名字叫——绥化。

。。绥化,满语[suiha]的音译词,原意为艾蒿。即便是到了今天,艾蒿也是呼兰河畔常见的植物之一。绥化先民常以艾蒿入药,祛湿、散寒;也常以艾蒿挂于门上,辟邪、纳福。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在呼兰河水经年累月的冲刷之下,绥化全境3.5万平方公里皆肥沃的黑土地。在黑土地上,除了3141.81万亩耕地外,还分布着426.55万亩辽阔的草地、96.95万亩连绵的湿地,加上1015.59万亩茂密的林地,这里终年奏响着大自然美妙的旋律。绥化先民们的到来,为绥化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技术。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明在这里生根、发芽、生长、收获;在这里碰撞、激荡、升华,岁岁年年演绎出了一首首生命的交响曲。

文·化·精神

。。当齐鲁文化第一次大规模抵达绥化地域之时,它们在这里与当时地广人稀的绥化地域的氏族部落文明首度相遇。他们并非彼此强势对立,而是各自凭着核心的力量,共同赋予了绥化人新的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墨家文化在这里赋予了绥化先民以侠勇的风骨,这里是德善之城;儒家文化给了绥化先民以纲常礼仪生活的秩序,这里是以修身为本的家园;道家文化给了绥化先民以崇尚自然的人生达观,这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的田园;而萨满文化涵养了绥化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交融汇合在一起,孕育出了绥化灿烂的文明。

| 成长于绥化地域的书法名家

。。当黑土的墨色展现在如冬季雪一般白的纸上的时候,书法成为绥化先民热爱家乡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达。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他们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源于脚下厚重的黑土地。

。。而当黑土经过一番烈火涅槃的重生之后,黑陶成为这里的黑土地向人类现代文明展现其丰盈生命的另一种表达。

| 绥棱县黑陶

。。茶余饭后,人们享受生活,坦然,率真,处处可见真诚的笑容。在皮影戏影影绰绰的人物间,娶穆桂英为妻的杨宗保,精忠报国的岳飞;在二人转的婉转音韵中,敢爱敢恨的红月娥,刚正不阿的包公,都是这里人们喜爱的人物。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人们敬佩英雄,弘扬正气,传承美德,这里已走出了近百名共和国的将军。这里还处处可见当年抗联部队生活战斗的遗迹,因为初心在这里从不曾被遗忘。绥化人民喜爱用诗词般的语言描述宽广无垠的家乡,喜爱用剪纸作品表达他们对沸腾的生活的热爱。耕耘与收获,是这里人们生活的主题,是人们做人处事的底层逻辑。没有谁不付出就可以不劳而获,这里崇尚的是奋斗和拼搏。

| 在绥化大地上战斗过的抗联主要将领

物·粮·奉献

。。为了突破欧洲列强对黑龙江省的垄断、封锁和蚕食、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权益,效仿京张铁路,铺设一条省内自己的铁路、联通中部各个城市的计划在清政府行将就木之际开始实施。黑龙江人民以勇气和智慧,从被动到主动,克服一切困难,历时十八年,于1928年,一条南起呼兰县、北至海伦县的南北交通大干线呼海铁路全线通车运营。

。。呼海铁路的修建,让工业文明第一次越过松花江,与地处黑龙江省中南部的绥化地域传统农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绥化站由于地处黑龙江省中部粮食主产区中心地带,而迅速发展成为辐射到周边城乡的粮食主要集散地。就这样,随着粮食贸易及更多商品的交易,绥化人民匆匆赶上工业文明的列车,开始了快速前进。只是他们尚未来得及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更多历史性机遇及成果,抗日战争爆发,让这一切瞬间化作乌有......

。。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战火、硝烟和苦难已离我们远去。今天的绥化市,已是哈长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哈北交通枢纽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哈大绥”都市圈核心区“黄金三角”,区域同城化发展规划令绥化市的发展未来可期。今天的绥化人民,为了让中国饭碗可以装上更多的中国粮食,使命担当,积极发挥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以占黑龙江省12%的耕地面积实现了全省15%的粮食产量(总产突破230亿斤)。

。。绥化人民积极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努力探索和实践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逐渐形成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以构建“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以生物经济、数字经济为鼓励优先发展产业的新发展格局。到2021年末,绥化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78亿元,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3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稳步增长,突破60亿元。回首来时路,70余年间,GDP增长了近150倍。绥化市的沧桑巨变正是祖国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是绥化人民向时代发展交出的一份满意答卷。如今擘画的十四五规划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正阔步向前。

引用文献:

1.《金史》称它作“活剌浑水”、《明史》称作“忽剌温江”源于清·屠寄《黑龙江舆图说》:“活剌浑水即今呼兰河水,则松花江自札喀和硕台南入境,东北流径绰勒嫩江,东南流来会又合而东北,流入吉林界左岸所纳之水城西,曰呼兰河,即金史活剌浑水,明一统志所谓忽剌温江,”1992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黑龙江志稿》中也参考了屠寄的记载。

2.“3141.81万亩耕地,426.55万亩草地、96.95万亩湿地、1015.59万亩林地”,数据来自绥化市人民政府官网·“绥化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3.“在河的两岸世代居住着满族的祖先女真族”源于2004年江西教育出版社何光岳《女真源流史》344页,明确记载了“海西女真,明初分布在第一松花江迄忽剌温江(呼兰河)……故海西女真也称忽剌温女真。”这里的海西女真是女真族的一个重要分支。

4.“光绪十一年,深谋远虑的黑龙江文绪将军上书紫禁城,申请在呼兰河畔设置理事通判厅”源于1985年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设治》上集

5.“suiha”满语取自199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满汉大词典》693页。同时,还在“http://www./”满汉电子词典网站做了查询。

6.关于呼海铁路开工建设的时间及对黑龙江省的影响,主要时间记录和论点源自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田贺元《民国呼海铁路的建设及其影响》的硕士论文,指导教师曲晓范。 

7.“到2021年末,绥化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78亿元,居全省第4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超过30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稳步增长,突破60亿元。”源于2022年4月23日下午,中共绥化市委书记张宝伟在“喜迎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绥化专场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