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糖标准已公布,不再是3.9

 昵称58395974 2022-07-17 发布于上海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让身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发展成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这种疾病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威胁。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高血糖是因为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它的生物学功能受到损害,或者二者都有。

长时间的高血糖,会造成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等多种器官的慢性损害和功能障碍。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由糖尿病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才是最难受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有两种,一种是急性并发症,一种是慢性并发症,其中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胃肠道不适、体重快速下降等。

严重的话,会出现深大呼吸、昏迷等症状,以及其他的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等。

慢性并发症有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患者可以出现心梗、脑梗、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这些相应的表现。如果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可以出现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患者出现眼底出血,可能突然失明。

如果是糖尿病肾病,尿液增多,去医院一检查是尿蛋白增高,甚至可能是尿毒症,也就是肌酐升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会出现手麻、脚麻的症状,以手指尖为中心,会有一种冰凉、麻木、疼痛的感觉。糖尿病足则会有感染、不愈合等症状。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数据得知,想控制并发症,降糖达标是基础

血糖标准不仅仅是一个恒定的数值,还分不同情况,例如:空腹和餐后,还有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身体状况下的血糖标准都有不同的标准判定。

南京的张女士,在早些年确诊了2型糖尿病,后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定期注射胰岛素以求稳定降血糖。在家自行检测血糖时,测得自己的血糖值为6.8mmol/L,自行上网搜索了血糖标准,发现自己在3.9-6.1mmol/L这个正常范围外,以为自己血糖又超标了,很是慌张。

于是当天下午,张女士就立马赶去医院做检查,但是做出来的检查结果却又是正常的。张女士很纳闷,明明上网搜索了血糖标准,说是血糖在3.9-6.1mmol/L才算正常的,为什么自己6.8mmol/L还算正常呢?就又去询问了医生。

医生告诉张女士,她上网搜索的血糖标准是相对于没有患有糖尿病的正常人的确诊标准,而患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血糖控制目标是相较于正常人偏高的,也放宽了范围。

面对这些测得的血糖值,张女士表示很迷茫,怎么这么多不同的标准呢?除了自行测血糖值外,有别的方法判定自己是否为高血糖吗?还有糖尿病患者和正常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吗?血糖偏高的人如何管理自己的血糖呢?

一、目前的血糖标准

血糖是人体正常活动的一种物质,主要通过消化食物、分解肝糖原和非糖物质等物质来获得,通过氧化分解成肝、肌糖原和其他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进行代谢。

针对血糖判定的标准,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什么“2021年'新血糖标准’已更正,更改为4.4-7.0mmol/L”,还经常看到以下这张血糖值的评价标准图。

那么,这个消息属实吗?其实这张图并不是诊断糖尿病的评价标准,而是针对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其实糖尿病的评价标准从未变过,糖尿病的诊断切点为: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网络上关于2021年新的血糖指标的最新版本,实际上就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21年发布的最新版本《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而“4.4-7.0”则是指本指南中的“血糖控制指标”,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该指导方针推荐的控制目标范围为4.4-7.0 mmol/L;如果是非空腹血糖,建议不要高于10毫摩尔/升。

在此,“血糖控制指标”与上述的“血糖诊断标准”是不能混淆的。血糖控制指标和血糖诊断标准是两个概念,有些人混淆了血糖正常值、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友血糖控制标准。

1、血糖正常值

血糖正常值包括了空腹和餐后的血糖数值,正常的血糖值为3.9-6.1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 mmol/L。

2、糖尿病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还是之前的那一套标准: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及消瘦)加上以下三条中的一条即可诊断: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7.0mmol/L;75克糖负荷后2小时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静脉血浆葡萄糖≥11.1mmol/L。如果患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还需要再改日复查。

3、糖尿病控制目标

这里的糖尿病控制目标就是网传更改的内容。

那么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多少合适呢?在我国对于绝大多数非妊娠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控制目标正如那张图例所示,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时测得的血糖范围应该为:4.4-7.0mmol/L;非空腹时测得的血糖应该小于10mmol/L;其糖化血红蛋白应该小于8%。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

①糖尿病儿童。因为孩子的饮食习惯是不固定的,每天的活动量也是很大的,所以,如果一味为了达到一个标准的血糖标准,则可能会导致营养的缺乏,从而影响到宝宝的生长发育。所以,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控制标准是餐前(空腹)每升5.0-10.0毫摩尔。

②糖尿病孕妇。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糖尿病妊娠者餐前及睡前血糖不应超过5.5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不应超过7.8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应超过6.6毫摩尔/升,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要及时干预。

③老年糖尿病人。与成年人相比,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成人相对宽松,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2.0毫摩尔/升即可。

了解到了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血糖标准,那么我们平日里又怎么有效地感知到自己是否有高血糖的危险呢?平日生活中,我们除了可以通过测血糖计来判断以外,还可以通过感受自己有没有以下这几个症状来大致判断血糖有无升高。

二、血糖升高的症状

高血糖的典型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尿,由于血糖升高,血液渗透压增高,从而导致口渴、口渴、多饮。多尿是由于尿糖增加而引起的渗透性利尿。

另外,高血糖患者还会出现消瘦、乏力等症状。

由于缺乏胰岛素的产生,或者由于对胰岛素的抵抗,胰岛素的吸收会减少,从而导致身体的蛋白质和脂肪酸的代谢增加,从而造成体重减轻、消瘦和疲倦。

根据高血糖的典型表现,我们可以大概得出以下几个血糖可能升高的预兆:

1、经常感到口渴、饮水多

日常生活中的饮水量已经完全超过正常人的饮水量,却仍旧感到口干舌燥、口渴的人群需要多注意以下自己的血糖值是否已经超标。

2、吃得多,但体重下降

平日里嘴巴停不下来,经常吃东西,但是体重一点没有增加反而有所下降,排除心情抑郁等特殊原因后,这种状况还一直持续的人需要注意一下测量一下自己的血糖值。

3、乏力,疲惫不堪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学习,经过一整夜的休息却并没有感到缓解,而且经常疲乏、精疲力尽的人也同样需要注意一下自己是否血糖过高。

在得知自己好像有点类似症状时,我们必须要引起重视了,后续就可以用血糖测量机测量自己的血糖值,或是去医院就医检查。那么,如果自己测量的数值,其标准范围又是哪些呢?我们要根据自己自身的身体状况来查询血糖标准范围。

三、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其血糖水平也不同。

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所对应的血糖水平标准是不同的,其中还有餐前餐后的标准不同、妊娠期妇女的血糖标准也不同等等。

一般来说,正常人的正常血糖指数是一致的,没有年龄阶段不同,都是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而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来说,这个血糖控制目标是有年龄阶段性不同的。

详细情况还是需要患者自行询问就诊的医生,这样更为准确。

如果测得的血糖值,比正常标准偏高,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四、血糖偏高的人群平时应该如何管理血糖?

1)学习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和情绪

有研究显示,在情绪剧烈波动时,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会增加,从而将糖原从肝脏中释放到血液中,以提高血糖满足大脑等重要器官能量的需要。

因此,高血糖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放松,要保持情绪稳定,要克服恐惧、消极等负面心理,要积极地对待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

2)保持适度的锻炼

平时要多进行有规律的锻炼,比如走路、体操、打太极拳等,既能提高生活质量,又能增强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血脂。

研究表明,即便是最简单的运动,比如步行20分钟,也能减少人体对胰岛素的抗性,从而减轻体重。不过要注意运动的时间,最好在吃完饭后一小时。

3)保证充足的睡眠

现在很多人都有熬夜的不良嗜好,但如果睡眠时间太短,睡眠质量不好,很可能会引起血糖上升,从而出现高血糖。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作息,早睡早起,晚上睡觉之前泡个热水澡,或者用温水泡脚,都有很好的催眠作用。

血糖高的人要经常定期监测血糖,以了解自己的血糖状况,并且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多吃应季的水果和蔬菜,多做运动,促进身体健康,调节体内的血糖。

就像案例中的张女士一样,在确诊糖尿病后,张女士在家也是定期会测量自己的血糖值,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就医心态,遇到不懂得及时就医询问医生,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

参考文献:

[1] 陈钦达.请问孕妇的血糖标准值和正常人的血糖标准值不一样吗?[J].糖尿病天地(文摘版),2012,(第2期).

[2] 陈荣月,程嘉.最新血糖标准,你达标了吗[J].糖尿病之友,2021,(第5期).

[3]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4] 李玲.不同年龄的空腹血糖分析[J].科学咨询,2017,(第3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