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学》(第一卷)艺术美的理念或理想 序论2

 天下小粮仓 2022-07-17 发布于福建

第一卷

序论

一、艺术对有限现实的关系

艺术在自然生活与心灵生活的整个领域里的地位:

*日常意识里种种兴趣和它们的满足有极大的复杂性(这里黑格尔分四个层次来论述兴趣满足之间的关系,这一节里面讲的前两部分。)

这四个层次如下:
一是广大系统的身体方面的需要,规模巨大组织繁复的经济网,如商业、航业和工艺之类,都是为着满足这些需要而服务。(这是最基本的层次,是物质层面的基础。)
二是比这较高一层的就是权利、法律、家庭生活、等级划分,以及整个的庞大国家机构。(这是第二层,社会组织层面的兴趣及满足)
三是宗教的需要,这是每个人心里都感觉到而从教会生活中得到满足。(这是第三层的满足,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
四是分得很细的科学活动,包罗万象的知识系统。艺术活动,对美的兴趣,以及美的艺术形象所给的精神满足满足也是属于这个范围。(也就是说艺术与美属于第四层的满足)
(这四个层次归结为:经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逐层递进。)

* 一个必然性:联系到世界中其他生活部门,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需要)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
首先,我们看到这些范围的需要只是存在面前的事实。(书中注释:“艺术范围和社会生活范围首先被看成只是各自独立的活动范围。”(英译本注))
科学的要求,就要深入研究它们的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彼此之间的必然性

* 不同范围的效用是相辅相成的,这个范围的活动要高于那个范围的活动;
较低范围的活动努力要超出本范围,只有通过较广兴趣的较深满足,原先在较低范围里不能实现的到此才得到完满的解决
这才是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必然性。(这里实际上揭示了作为“人”发展的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人总是在不断寻求满足中得到发展,但是这个满足不是说简单的重复,比如说不是简单的不断重复物质的满足,或者不断重复社会学意义上的满足,或者说宗教层面精神的满足,乃至科学(艺术)的满足,而是从经济——社会政治——宗教——科学艺术,这样一个从低级向高级追求满足的过程中,人才得到发展。写到这里我就想起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对应的是这里“第一层”的满足;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对应的是“第二层”的满足;自我实现以及超我的实现对应的应该是“第三、第四层”的满足。自我实现与超我的实现与宗教和科学艺术上的满足进行对应有点牵强,毕竟两者说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但是总的来说,表述的都是人需要从追求低级的需求满足向追求高级的需求满足跃升,才能实现人的发展,只不马斯洛说得更彻底,可以直接从追求超我的实现。)

* 美和艺术的概念包含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意蕴(内在的内容)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外在的形式)第三,这两方面是互相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只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

在艺术作品里,除掉在本质上与内容相关的并且能表现内容的东西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
我们所称为“内容”和“意蕴”的本身只是很简单的提要,就是最扼要的……,这种简单提要,这种形成创作基础的题材还只是抽象的,只有完成的作品才是具体的。(我的理解就是作者试图展示出来的精神,试图表达的情绪等等纯精神方面的内容,是很扼要的,比如对善良的歌颂,对丑恶的批判,对弱者受难者的怜悯,对罪恶的愤怒等等。)

* 在艺术里,作为简单内容的抽象意义却有一种定性,逼得它要实现于创作,并且在创作中变成具体的。(这个“定性”的概念坑了我很久了,一直没有整明白,这一节以前的内容,我以前都看过一遍,所以再读相当于是复习,所以每次相对来说还能很顺畅的读下来,接下来的内容读起来可能就会很慢了,一般要读两遍以上我才能写出笔记,很头痛!事实上这句话我现在也没有彻底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能简单理解为这种抽象意义的意蕴,会带来一种创作冲动,使之形成具体的艺术作品,通过作品的形象表达出这个意蕴。

* 因此,在这里本质上有一种“应该”(这是黑格尔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应该就是对前面定性的具体描述。)

* 尽管内容自有它的意义,我们还是不满足于这种抽象的形式,而希求更进一步。(“不满足”是一切的出发点,所以要去追求“满足”。)
起初这只是一种未得满足的需要,就主体方面说,这是一种令人不满的欠缺,这就产生一种希求,要克服这种欠缺,达到满足。

*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内容本来是主体的,只是内在的;客体的因素和它相对立,因而产生一种要求,要把主体的变为客体的。
这种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以及取消这种对立的“应该”,乃是一个贯穿一切的普遍原则或定性。(其实这里说的是“内容对形式的决定性,以及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也就是说内容与形是一对矛盾体,按照后文的论述,这一对矛盾存在着否定的关系。)

* 我们的身体方面的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心灵方面的目的与旨趣,都要依靠这种要求要把本来只是主体的和内在的东西变为客观存在,而且只有在这种完满的客观存在里才能得到满足。

* 因为目的与旨趣的内容本来只以主体因素的片面形式出现,(目的与旨趣是一种纯精神性心灵性的,只能成为主体)
而片面性就是一种局限,这个缺陷马上就造成一种不安,一种痛苦,一种否定面,作为否定面,它就须被取消(否定),就要弥补感觉到的缺陷,越过认识到的想到的局限。(按照黑格尔的这个理论,那么人天生就是完美主义者,
(前两天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有一点体会:这种“应该”,是不是一种恢复平衡态的冲动呢?或者说正反合的过程,就是通过斗争实现平衡的过程?书中后面用和谐来说明这种状态,平衡只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形式吧,不如和谐更全面。)

(后面这一段是非常经典的内容,我再读一下,单独作为一节列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