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彭志旗老师布置的、一个很意义的作文题目:目的之一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体验、感悟,进而完成写作。另一目的:让学生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在特定情景中表现认知的变化。学生写得怎么样呢? 1.“人生苦短”这一段是节外生枝,不是由前面的对溪流的叙述描写得来的,是多余的。应当删除。(一些细节是应试强行点题带来的,可以商榷。)2.更大问题:她到底是走向深山还是走出深山?是在爬山还是在下山?她自言是爬山,感觉她行走的方向与溪流的方向是相反的。溪流越来越宽,她却在走向深山?观赏瀑布时,她是在山上还是山脚呢?3.“走过,才明白”,这是一个必要条件关系的句子,其必要性在文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必须伴水走过才明白。其实应该是充分条件,却被处理成了必要条件。应改题为“走过,即明白”。(不一定是同一水系吧。也不一定需要疑问,由先前的笃定到后来的改变,认知升级,对事物的认知得到变化。)不是同一水系,如何体现溪流(人生)的变化从而找到自信呢?有可能一辈子都是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溪流,会有后文的激情荡漾吗?显然,本文不是先有道理后再用比喻来说理,那是冰心《谈生命》一文的思路。本文是建立在写实基础上的升华,所以不能理解为比喻。文章的问题:先未有疑问,后怎么就有了顿悟呢?如果她先有疑惑,伴水而行而开悟,就合理多了。(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水是柔的小的,也可以是刚的大的。不要被先前的认知所局限。)一、作者读一读冰心的《谈生命》。整体思路是由溪流的由小变大来感悟人生的变化。其实,正如溪流一样,由小变大,之后还有无变化?有,有高山峡谷,有急流险滩,有平沙和缓,冰心之文显然更丰富些。两篇文章的思路方向是相反的。冰心是先有主题后找事物来佐证;本文是先有经历再有感悟的。但显然,作者有些着急了。二、改爬山为下山。下山,走向深谷,就与溪流方向、水流变化一致了,就是合理的。虽然,现实中她是爬山,但要写这溪流由小变大,必须调整。如果是写追根溯源——任何大江大流都是由涓涓细流汇聚而成则可以逆流而上——则可写爬山,走向大山。 最大的特点是自然。没有刻意的描写与无效的堆砌,一切的感悟都建立在自己的观察与体会之上。 这篇问题:议论是建立在没有根基的叙述与描写之上的。这个题目的关键就是要将建立在扎实的叙述与描写之上。对比的难度在于场景和细节的典型性构建,以及认知转变的自然妥帖,这是最大的两个难题,也是兰老师看到的。一步步来,从框架思维,到细节思维,到主题思维,每一个点都是硬骨头。孩子们的体悟不够,很多时候是题目的强行灌入,我称之为拽缰绳。要达到自然的妥帖,而不是跌跌撞撞,还需要更多的阅读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反思。所以增加见识、体悟远比写作技巧紧迫。只要他们一编故事阅卷人就笑了!可以用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来收尾了:走过,才明白;没走过,很难明白,也不容易把它写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