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7月17日

 新用户60005292 2022-07-17 发布于广东
痰,痰混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放林老认为,本证的基本病机是水饮内停;上乘 石决明等。 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治疗宜以养阴柔肝,缓急解郁为主,方用甘麦大枣汤合一贯煎化栽。 常用药物有浮小麦、大枣、甘草、当归、沙参、瘦冬、枸杞子、生地、郁金、川棵子、川骂、天麻、 虚而生内热,虚热则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其症可见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 然受到精神刺激,或因病邪侵扰,阻迅肝脉,致使肝气失于疏泄、条达。气郁久则伤及肝肾之阴,阴 山药、麦冬、五味子、泽泻、茯苓、丹皮、川芍、牛膝、石决明、珍珠母、天麻等。 地黄丸为主。常用药物为枸杞、菊花、生地、山茉萸、女贞子、早莲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 两虚。 无力。治宜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方用参芪地黄汤化裁。常用药物有黄芪、党参、山茉萸、地黄、淮 红少苔,味细而数。治疗上以滋养肝肾,养阴填精为主。偏于阴虚内热者,兼以滋阴清热,方用杞菊 肝肾,导致肝肾两虚,肝肾不足则脑髓失养,可致眩晕。临床上肝肾不足的证候常可见到阴虚或气阴 货苓、栀子、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益母草、首乌、白芍等。 黄精、益母草、车前草、夏枯草、稀茎草、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女贞子、旱莲草、生地、 天麻、牛膝、白芍等。偏于阳亢者,兼以平肝潜阳,方用黄精四草汤及天麻钩藤饮加减。常用药物有 茯苓、白术、苍术、陈皮、制半夏、山药、炒扁豆、莲子肉、砂仁、寒饮仁、天麻、川芎、炙甘草等。 阳为主,兼以燥湿化痰。可用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方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 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一方面是脾虚气弱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痰湿阻遏的现象。治疗上以补脾升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或见肥胖, 气虚清阳不展,可致眩晕的发生。或脾虚痰湿内生,上蒙清窍,也可导致眩晕。其症见头目眩晕隐作, 或年老信息,或大病初愈,调养失慎,以致脾气虚弱。牌为气血化生之源,脾虚礼源不足,脑失所养, 肝肾阴虚还可兼有肝火妄动,此证候的病因多为肝气郁结,久而伤阴化热而致。若情志不遂,或突 当归、枸杞子、熟地、白芍、川弯、阿胶、红、陈皮、木香、远志、炙甘草等。 痰饮阻滞证,本证多由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深湿生 和营为法,常用归脾汤、八珍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 泽,心悸少寐,神疲乏力,谦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治疗上以补养气血,健运脾胃,益肝 气阴两虚之证可见头晕目眩,时作时隐,神疲乏力,气短,腰酸耳鸣,舌质淡,舌苔少,脉沉细 阴虚之证可见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盗汗颜红,舌 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症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或劳累即发,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 不能运化水谷以化生气血,或服用某些药物损气耗血,都可导致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 肝肾不足证,多因久病失调,或因情志内伤,或因房事不节,或温热病日久等,伤阴耗气,累及 面就从虚实证候辨治,介绍林老治疗眩晕的经验。 或外伤或痰湿瘀血阻滞所致,表现为实的证候。因其病因及基础疾病的不同,所表现的证候各异。下 因于脑窍不利。脑窍失养归于脏腑虚衰,气血阴阳不足,表现为虚的证候。脑窍不利则可由外邪侵袭 林沛湘医案 情已基本缓解,继续以健脾化湿、和胃化痰治其本。 除痰、开窍、化湿,《本经》谓其“通九窍,明耳目”,又治头风、耳鸣,放用作佐使之药。第三诊病 药为君,另外加用磁朱丸、琥珀多寐丸、茯苓、茯神等平肝镇静,干姜、橘红宣通胃阳,又以石蓄灌 子丸中用白附子、天南星、半夏、天麻等“治风痰上厥,眩晕头痛”。宋爱老参用这一方意,用以上四 脾气虚弱证,本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宴赋不足,素体虚弱, 气血两虚证,由于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失血之后,气随血脱,新血未及补充,或脾胃虚弱, 林老治疗眩晕,常从补虚和祛邪两个方面来考虑。他认为眩晕的发生,或是由于脑窍失养,或者 104
感血苦中血衣水 用于 川弯 饮平 清阳 四 RBC 3.5×10'/1,WBC 4.7×101.已该复化疗,守上方为治。此后以5月25日方为基础,临证化载, 阿胶10克(焊服),陈皮5克,生谷芽10克,女贞子10克,酸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炙甘草5. 无力。复查血常规:Hb 105g/1,RBC 3.6×10'/1,WBC 3.4×10/1.仍遵前法出入,处方:红参5克 持续服用,坚持化疗,直到化疗疗程结束,症状无反复,血白细胞未再出现减少现象。 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枣15克,阿胶10克(烊服),陈皮5克,木香7克(后下),神曲7克,生谷芽15克,炙甘草5克。 红参5克(另焗),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川芍10克,枸杞子15克,巴戴天10克,红 益气血之药亦难以吸收,故首诊治疗以香砂六君子汤化裁,调理牌胃气机为主。二诊以后,脾胃之气 苔白,脉细无力。脾胃之气机已逐渐恢复,治疗宜改益气养血为主,方选归胖汤合前方化载。处方: 水煎服,每日1剂。 茯苓10克,木香7克(后下),砂仁10克,神曲10克,生谷芽15克,生姜7克,甘草5克。3剂, 虽为气血两虚证,但初诊时却表现脾胃虚弱,气机失常症状,若不治理好脾胃,则气血生化乏源,补 血生化项泉。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处方:红参5克(另焗),黄芪20克,门术10克,苍术10克, 中医诊为眩晕,证属气血两虚。西医诊为乳腺癌术后,白细胞减少症。先宣健脾醒胃为主,以该复气 苍白无华,舌质淡,舌苔白腻,脉细无力。血常规:Hb 90g/1,RBC 2.94×101/1,WBC 2.2×10°/1。 血白细胞未见明显上升。今症见头晕目眩,动则加重,乏力,纳差,胸闷欲呕。诊见精神不振,面色 现头晕,乏力,纳差,胸闷等症状,查血常规见白细胞减少,给予常规药物及对症治疗,症状未好转, (另焗),黄芪20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川芍10克,枸杞子15克,巴载天10克,红枣15克: 晕常与其他证候相兼,治疗时需根据证候的标本缓急酌情处置。 当归、生地、桃仁、红花、丹参、牛膝、爵香、柴胡、桔梗、天麻、石决明、大枣、甘草等。瘀血眩 泥。治以祛瘀生新,通窍活络为法。方用血府逐瘀汤或迅窍活血汤为主加减,常用药物有赤芍、川芍、 失眠,心悸,耳聋耳鸣,面色暗红或黎黑,或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暗红或有瘀斑,脉弦或弦涩或细 运行不畅而形成察血。脉络瘀阻,清阳不展,清窍失养,而致眩晕。此证可见眩晕而头痛,兼见健忘; 寒而使血脉凝滞,或是血热而使血行枣聚或血液受煎熬,以及湿热、痰火阻過,脉络不通,导致血液 散,蓄积而为瘀血;二是气滞而血行不畅,或是气虚而运血无力,以致血脉瘀滞,形成瘀血:三是血 察为主的治法治疗眩晕。形成瘀血的原因很多,一是外伤引起体内出血,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 药上行,以为使药。观全方既重视了病因的解除,也注意到症状的控制。 用于本方之中为对症治疗的药物,可加快症状的级解,体现了“症因同治”的原则。用少量川芍,引 半夏与生姜味辛降逆,茯苓利水宁神,合为圆饮止呕除悸之效。天麻辛甘质润,为治疗眩晕之要药, 剂,方中自术健脾运水,燥湿化饮,善治眩;泽泻渗水湿,起阴气,二药合用,一燥一滋,相得益彰。 川等等。该方乃泽泻汤与小半夏加获苓汤合方加味而成,此二方出自《金匠要略》,均为治疗水饮的方 战平眩为法,方用林老自拟化饮平眩汤为主,该方基本药物有泽泻、白术、半夏、茯苓、生姜、天麻、 原限尤甚,舌苔白腻或白而滑,脉弦或弦滑。其治疗的关键在于利水化饮,以除其因。故治宜利水化 清阳,积于内耳。临床症见头重如蒙,头目冒眩,视物旋转,胸闷作恶,或恶心呕吐,或口吐痰涵。 1993年5月25日三诊:头晕缓解,其他症状均减轻,睡眠不好。查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 按:此例眩晕为气血不足所致,整个治疗都是围绕补益气血,对眩晕本身并无太多针对性的治疗。 1993年6月4日四诊:诸症基本缓解,精神较好,睡眠可,舌脉同前。复查血常规:Hb107g/L, 1993年5月15日二诊:服药后精神好转,纳食有味,胸闷欲呕消失,头晕仍存在。舌质淡,舌 头晕、乏力半月余。于1个月前因左乳腺癌手术治疗后接受化疗,化疗一个疗程尚未结束,就出 瘀血证,以瘀血为主要原因的眩晕似不多见,但林老认为这一证候还是存在的,故经常用活血化 龙某,女,47岁,1993年5月12日初诊。 案1: 药上 半 剂。 105
如为气阴两虚的,宜用黄芪、山茉莫为好。若以气虚为主的,则酌选貨芪、巴载天、淫羊蕴等较为妥 天、淫羊萎温补肾气,有助命门以鼓舞气血的功能。山茉莫则益阴养肾,有补精气以助气血的作用。 当。川芎活血通脉,天麻平眩,二者引药上行,均为治疗眩晕的对症药物。 引起的头晕,多有肾气不足,对于补益肾气,常选用的药物有巴载天、淫羊菇、山茱萸等。其中巴载 常。在方中加入天麻、川芍、巴载天等则是针对本病的病证特点而用的。林老认为,因为低血压症而 精神差,面色暗红,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弦细。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阴虚阳亢,痰瘀阻滞。西 控制病情,近半个月来,头晕明显,伴眼花,已服中西药治疗,无明显好转。查血压180/105mmHg, 方间断服用,1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医诊断:高血压病、治宜育阴潜阳,活血祛湿。方用黄精四草汤加味。 克,川丐7克,巴载天10克,生谷芽15克,炙甘草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以后用该 石决明20克(先煎),决明子20克,生地15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苍术7克。 理。处方:红参3克(另焗),黄芪2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升麻7克,当归7克,天麻10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继以前法为治,上方去苍术,加色板20克(先煎),10剂。 90/50nmHg。治疗有效,宗前法为治,上方去炒扁豆,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法出入。处方:黄精20克,益母草15克,车前子15克,婴枯草15克,雅签草15克,钩源17克(后 1剂。此后以该方为主,随证加减,间断治疗半年,病情无复发。 下),石决明20克(先煎),决明子20克,构把15克。生地15克,白芍15克。7剂,水煎服,每日 司7克,巴载天20克,炒扁豆15克,生谷芽15克,炙甘草5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 为眩晕,证属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西医诊为低血压症。治宜健脾益气升阳,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 差,大便烂而不爽。查血压80/50mHg,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白,脉虚无力。中医诊 按低血压症治疗,病情时见反复,半月前于劳累后头晕加重。现症见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 反复头晕近20年,加重约15天。病人有高血压病史近20年,经常头晕,头痛,平时多服用西药 案3: 文某,女,76岁,1991年4月9日初诊。 按:根据患者的脉症,不难辨为脾虚。因牌虚而清阳不升,导致眩晕,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亦为平 处方:黄精20克,益母草15克,车前子15克,夏枯草15克,稀益草15克,钩藤17克(后下), 有滋腻之虞者,经常改用党参(红参)、枸杞子、红枣等。 相互化生的道理分析,林老认为补血当兼益气,也有以益气生血的。对于某些证候使用归、芎、地等 1991年4月16日二诊:服上药后症状缓解,血压160/90mmHg,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细。 方则为养肝补血,并兼有活血的作用。林老在临床上应用归脾汤、当归补血汤较多。从气血相互为用、 方法有许多,林老常用的有归脾汤、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等。前二方重在健脾养血,益气养血,后一 1991年4月26日三诊:头晕基本消失,血压160/90mmHg,舌质淡红,舌苔稍腻,脉弦软。依前 1992年5月28日三诊:症状基本缓解,血压100/65mmHg,舌脉同前。继续在二诊方的基础上调 基本恢复,治疗转入益气养血上,但用药还是注意保护和鼓舞胃气,尽量避免滋腻。中医用于补血的 按:患者阴液不足,虚阳偏亢,故而虚阳上扰清明之窍,阴虚则内热,易使血行泥面,津 1992年5月18日二诊:服药后头晕减少,精神较好,纳食增加,大便正常,舌脉同前,血压 红参5克(另妈),黄芪2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升麻7克,当归10克,天麻10克,川 头最反复发作6年,加重伴乏力半月余。于6年月出现头晕,血压偏低,症状反复发作,几年来 张某,女,57岁;1992年5月10日初诊。 案2: 106
15克(打),7剂。 养阴柔肝,缓急解郁,清解虚热。方用一贯煎合甘麦大枣汤化裁。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 天麻10克,石块明20克(先煎)。5剂,水煎服,每口1剂。 甘草6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12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川抹子10克,川芎3克, 舌质红而干,舌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为眩晕,证属肝阴不足,相火妄动。西医诊为眩晕症。治法: 家医院就诊,除脑血流图检查提示血管紧张度增高外,未见其他异常,服用中西药物多种,病情亦未 见缓解。1周前生气后头晕加重,伴头痛及两手麻木。月经量少而衍翔。诊见形体消瘦,血压正常, 珍珠母等。不难看出,所谓通脑脉;就是引经药物结合证候辨治的使用。 虚者常用当归,血瘀者常用川芍、桃仁、红花等,痰湿或肝风者常用天麻,肝火亢盛者常用石决明、 病势,结合基础证候而定。如补虚通脑脉、祛邪通脑脉、安脑通脑脉等等。在药物的使用上大体为血 有脑脉不通存在,所以通脑脉又是林老治疗眩晕的基本治法之一,通脑脉治法的具体运用要依证候及 诊时根据其痰饮阻滞而合用了泽泻汤和小半夏加衣苓汤以化利痰饮。 常用该方伍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病气阴两虚证,吃方时虽以补阳还五汤合黄精四草汤为主,但在一 阴两虚夹瘀痰之象。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的方剂,对气虚血瘀的高血压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林老 养也;呕吐,为痰饮内塞:麻木,为肢体失却气血所养;而其舌质暗淡红,舌苔白腻,脉虚弦,是气 状及血压升高均无此次一诊时明显。 前法为治,上方加川芎7克,10剂。此后间断服用该方,病情稳定。随访1年,血压虽有波动,但症 7克,黄精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稀苓草15克,夏枯草15克,茯苓15克。15剂。 脉虚弦。守上方出入为治。处方:黄芪50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地龙10克,红花 夏枯草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生姜7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归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7克,黄精15克,益母草15克,泽泻15克,稀签草15克, 诊为高血压病。治当养阴益气,祛瘀利湿。方用补阳还五汤合黄精四草汤化裁。处方:黄芪50克,当 律。1周前头晕加重,于3天前出现呕吐,呕吐多于活动后发生,伴头痛及手麻木。查血压180/105mmllg, 面色暗红而少华,舌质暗淡红,舌苔白腻,脉虚弦。中医诊为眩晕,证属气阴两虚,瘀痰阻滞。西医 加龟板以滋养阴液。三诊后转为调理,避免出现过于滋腻及伐利。 诊时因阳亢及痰湿明显,处方以平肝潜阳,化湿活血为主。至二诊痰湿已减轻,处方即及时去苍术, 强。加龟扳、熟地可增滋阴之功。合温胆汤可长燥湿化痰之力。合补阳还五汤又可益气活血,本例一 反复头晕1年半,加重1周。患者平素性情较为急躁,于1年半前起经常出现头晕,病后曾到几 唐某,女,38岁,1992年5月9日初诊。 案5: 石决明、珍珠母、天麻等兼有平肝熄风的作用。加枸杞、生地、白芍、沙参、麦冬等养阴生津之力更 夹湿察高血压病的治疗。由于该方的组成较为简明,给化裁运用留下很大的空间。临证时的加钩藤、 1992年5月14日二诊:头晕有所减轻,睡眠不好,舌脉同前。守上方加夜交藤20克,酸枣仁 本例的治疗,还体现了林老通脑脉的原则。脑为脏腑精气聚会之处,不管是外因或内因,都可能 黄精四草汤为一养阴健脾,活血利湿的方剂,该方益阴而不滋腻,活血利湿而不伤阴,比较适合阴虚 成痰,阴虚阳亢,痰瘀阻滞,故见头晕。从其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弦细来看,为阴虚夹痰察之象。 按:本例为气阴两虚,痰瘀阻滞,以致血行不畅,座积于血脉之中而病。其头晕而痛,为上窍失 1991年1月25日三诊:症状基本缓解,查血压165/85mmHg,舌质淡暗,舌苔白,脉细弦。仍以 1991年1月10日二诊:前述之症状均减轻,无呕吐,查血压170/100mmHg,舌暗淡红,舌苔白, 反复头晕1年,加重伴呕吐1周。病人于1年前发现有高血压病,经常出现头晕,服药治疗无规 何某,女,65岁,1991年1月5日初诊。 案4:
前状 石决! 夹混 15克(打),7剂。 天麻10克,石块明20克(先煎)。5剂,水煎服,每口1剂。 甘草6克,沙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12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川袜子10克,川芎3克, 养阴柔肝,缓急解郁,清解虚热。方用一贯煎合甘麦大枣汤化裁。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 舌质红而干,舌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诊为眩晕,证属肝阴不足,相火妄动。西医诊为眩晕症。治法: 见缓解。1周前生气后头晕加重,伴头痛及两手麻水。月经量少而衍翔。诊见形体消瘦,血压正常, 家医院就诊,除脑血流图检查提示血管紧张度增高外,未见其他异常,服用中西药物多种,病情亦未 珍珠母等。不难看出,所谓通脑脉;就是引经药物结合证候辨治的使用。 虚者常用当归,血瘀者常用川芍、桃仁、红花等,痰湿或肝风者常用天麻,肝火亢盛者常用石决明、 病势,结合基础证候而定。如补虚通脑脉、祛邪通脑脉、安脑通脑脉等等。在药物的使用上大体为血 有脑脉不通存在,所以通脑脉又是林老治疗眩晕的基本治法之一,通脑脉治法的具体运用要依证候及 诊时根据其痰饮阻滞而合用了泽泻汤和小半夏加伏苓汤以化利痰饮。 常用该方伍黄精四草汤治疗高血压病气阴两虚证,选方时虽以补阳还五汤合黄精四草汤为主,但在一 阴两虚夹瘀痰之象。补阳还五汤为益气活血的方剂,对气虚血瘀的高血压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林老 养也:呕吐,为痰饮内塞:麻木,为肢体失却气血所养;而其舌质暗淡红,舌苔白腻,脉虚弦,是气 状及血压升高均无此次一诊时明显。 前法为治,上方加川芍7克,10剂。此后间断服用该方,病情稳定。随访1年,血压虽有波动,但症 7克,黄精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稀茎草15克,夏枯草15克,茯苓15克。15剂。 脉虚弦。守上方出入为治。处方:黄芪50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地龙10克,红花 夏枯草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半夏10克,生姜7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归10克,赤芍15克,桃仁10克,红花7克,黄精15克,益母草15克,泽泻15克,稀益草15克, 诊为高血压病。治当养阴益气,祛瘀利湿。方用补阳还五汤合黄精四草汤化载。处方:黄芪50克,当 面色暗红而少华,舌质暗淡红,舌苔白腻,脉虚弦。中医诊为眩晕,证属气阴两虚,瘀痰阻滞。西医 1992年5月14日二诊:头晕有所减轻,睡眠不好,舌脉同前。守上方加夜交藤20克,酸枣仁 反复头晕1年半,加重1周。患者平素性情较为急躁,于1年半前起经常出现头晕,病后曾到几 唐某,女,38岁,1992年5月9日初诊。 律。1周前头晕加重,于3天前出现呕吐,呕吐多于活动后发生,伴头痛及手麻木、查血压180/105mmHg, 案5: 本例的治疗,还体现了林老通脑脉的原则。脑为脏腑精气聚会之处,不管是外因或内因,都可能 加龟板以滋养阴液。三诊后转为调理,避免出现过于滋腻及伐利。 诊时因阳亢及痰湿明显,处方以平肝潜阳,化湿活血为主。至二诊痰湿已减轻,处方即及时去苍术, 强,加龟板、熟地可增滋阴之功。合温胆汤可长燥湿化痰之力。合补阳还五汤又可益气活血。本例一 按:本例为气阴两虚,痰瘀阻潜,以致血行不畅,重积于血脉之中而病。其头晕而痛,为上窍失 石决明、珍珠母、天麻等兼有平肝熄风的作用。加构杞、生地、白芍、沙参、麦冬等养阴生津之力更 夹湿察高血压病的治疗。由于该方的组成较为简明,给化裁运用留下很大的空间。临证时酌加钩藤、 1991年1月25日三诊:症状基本缓解,查血压165/85mmHg,舌质淡暗,舌苔白,脉细弦。仍以 黄精四草汤为一养阴健脾,活血利湿的方剂,该方益阴而不滋腻,活血利湿而不伤阴,比较适合阴服 成疲,阴虚阳亢,痰察阻滞,故见头晕,从其舌质暗红,舌苔白腻,脉弦细来看,为阴虚夹痰瘀之象。 1991年1月10日二诊:前述之症状均减轻,无呕吐,查血压170/100mmHg,舌暗淡红,舌苔白, 反复头量1年,加重伴呕吐1周。病人于1年前发现有高血压病,经常出现头晕,服药治疗无规 何某,女,65岁,1991年1月5日初诊。 案4: 加龟 黄特 成我
暗红,舌苔白而稍腻,脉弦硬,重取无力。中医诊为眩晕,证属瘀血阻滞,肝阴不足。西医诊为脑动 服用中西药物多种,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于1个多月前头晕加重,在某医院住院治疗20天,症状无减 脉硬化症、治法:活血祛瘀通络,兼以补益肝肾。方用通窍活血汤合六味地黄丸化裁。处方:当归10 轻。现症见头晕呈持续性,下午症状较为明显,头重脚轻,行走不稳,腰膝无力。查血压正常;舌质 天麻10克,山茉萸15克,枸杞子15克,淮山药15克,车前子7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 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桃仁10克,红花7克,牛膝10克,嘉香0.3克(冲服), 宜增加补益肾气之品。于前方去牛膝,加社伸15克,巴戴天15克,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归脾汤,肝肾不足者可合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夹瘀血者可合血府逐瘀汤,并可参见本章有关内容化 宣走印,处方:当归10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熟地15克,桃仁10克,红花5克,牛朦10克 气血不足、肝肾两虚、察血等情况作酌情加减,如兼脾虚者可合六君子汤,气血两虚者可合八珍汤或 天麻10克,山荣黄15克,拘杞子15克,淮山药15克,杜仲15克,巴戴天15克,车前子7克。15 而病发眩晕之症。本例为运用化饮乎眩汤较典型的一例。该方的临床运用,可根据病人兼见的脾虚、 月。随访2年,未见复发。 水煎服,每日1剂,并嘱卧床休息。服用上药后症状消除,守方再进3剂,后又用六君子汤调理半个 处方:半夏10克,生姜10克,茯苓17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天麻10克,川芍3克。3剂, 舌苔白腻,脉弦弱。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水饮内停。治法:利水化饮平眩。方用化饮平眩汤化裁。 物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诊见身体肥洋,面浮,精神不佳,不欲睁眼,睁眼则眩晕加重,舌质淡红, 发作。症见头目眩晕,视物旋转,胸腹胀闷,呕吐心悸,动则加重,睁目尤甚。几天来,服用中西药 芎等药中就能说明这一点。所以见肝郁之证注意柔肝养血益阴,是林老治疗肝郁的基本思路。 为或多或少的有肝脏阴血不足存在,从四逆散、柴胡疏肝散、道通散等疏肝方剂中用芍药、当归、川 肝柔肝之中,是治疗这一类肝郁证候的基本治则。至于肝气郁结之证未见有明显肝体不足的,林老认 之阴,护肝之体,而兼疏解其气机之抑郁,用甘麦大枣汤及芍药甘草汤以柔肝缓急。寓疏解肝郁于养 注意疏肝解都与养肝柔肝解郁二者的区别运用。就本例而言,肝郁症状是存在的,但从其证候分析, 而是不应将其放在主要位置。如在这种情况下以疏肝为主,则恐有虚虚之虞。故常以一贯煎为主养肝 由于郁久已伤及肝体,肝肾之阴已亏损,又因此内生虚热,这时的治疗宜养宜柔,解郁之品不是不要, 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疏肝解郁不行,用丹栀逍通散清热养肝解郁亦不妥。气郁是其发病的原因, 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后症状缓解,后又交替用六味地黄丸和丹栀道遥散调理3个月。 1年后随访,头晕未再发作。 舌苔白,脉细弦。仍守前法为治,酌加理牌之品。处方:浮小麦30克,大枣15克,沙参15克,麦冬 10克,白芍15克,郁金10克,川芍3克,天麻10克,夜交藤15,茯苓15克,淮山药15克,甘草 反复头晕10年余,加重1月余。于10年多前开始经常头晕,病后多方诊治,诊为脑动脉硬化症, 草某,女,69岁,1993年7月10日初诊。 案7: 1993年7月17日二诊:头晕明显减轻,腿脚仍软,舌质暗红偏淡,舌苔白,脉弦硬而重取无力。 1993年7月22日三诊:头量及头重脚轻症状均大为改善,舌脉同前。仍以前法为治,但用药不 按:本例虽有肝郁,但实质却是肝阴不足。林老在治疗肝郁证候,特别是这一类肝郁证候时,比较 按:患者为崇体气虚,脾胃健运失常,以致水饮内停,遇劳则发。水饮病邪上乘清阳,积于耳窍 反复眩晕2年,发作10天。于2年前发病,近1年来眩一发作频繁,10天前因劳累过度而眩晕 刘某,女,42岁,1986年4月21日初诊。 案6: 1992年5月22日三诊:头晕明显缓解,睡眠好,已无头痛及双手麻木,纳食不佳,舌质淡红, 剂: 裁。 108 肾不 以在 既防 标”, 疗有 俞1 个者 通宾 应在 机
减,再服6剂。 经市医院检查,诊断: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来诊时,面色泛红,腰酸而痛,血压27.5/14.7~i.舌缝 夏枯草15克,黄苓6克,珍珠母30克,牡砺30克。 苔少,脉弦细数。此证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所致,当治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法。处方: 机变化,故临床应注意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并权衡标本缓急,随机应变。现举俞师临证验案说明如 床证候尤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中阻、肾精不足为多见。治疗方面,因本病每有本虚标实的病 眩晕的致病之因,虽较为复杂,但不外如清代陈修园所概括的“风”、“火”、“痰”、“虚”诸种,其临 李呆则认为眩晕是“脾胃气虚,痰浊上逆”所致,张景岳更倡“无虚不能作眩”之说等。俞师指出, 处方: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枸杞子12克,白菊花6克,淮山药15克,山莫肉10克,茯苓 以后,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认识不一,刘完紧从“火”立论,张从正和朱丹溪以“痰”辨治, 如《灵枢·卫气》有“上虚则眩”,《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记载。《内经》 10克,黑元参12克,干地黄12克,粉丹皮10克,泽泻10克。 俞慎初医案 个治疗是先攻后补的过程。 克,空腹服用,并配合毛冬青片常服。 通窍是有效的,在头晕渐有好转后麟香及其他活血药物即逐渐减撒,补益肝肾的药物也逐渐增加,整 疗有较好的效果,但在气血阴阳不足时运用有一定的伤阴散气耗血的危险,这时也不是不能用,而是 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吸阳,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指出肾阴亏虚, 应在用量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及适当扶正等方面加以注意。从本例来说,用通窍活血汤活血化瘀 不能养肝,木少滋荣,阴不维阳,常常导致肝阳上亢,而发作眩晕,本例兼有腰酸而痛,且其面赤、 既防止桃、红、瞬、芎等走审伤血耗气,又兼养肝肾的目的。爵香一药,应用恰当对于头痛头晕的治 标”,所以治疗采用通窍活血汤为主,活血化瘀通窍,辅以山架黄、枸杞子、淮山药等补益精血,达到 舌蜂、脉细数,皆由阴虚火旺所致。俞师治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法,标本兼顾,熙几取效。 以在察血证得到改善后逐步地给子解决。换句话说,林老认为本例是本虚标实之证,且宜“急则治其 肾不足。分析其证候的轻重缓急,治疗时应把瘀血之证作为首先解决的主要矛盾,至于肝肾不足,可 剂,水煎服,每日1剂。 太子参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3克,黑元参12克,干地黄15克,麦门冬15克,丹参15克, 李某,男,65岁,1991年7月23日初诊。 案1: 三诊:8月5日。前方药服6剂后,症趋向愈,理当守法,进参麦杞菊六味地黄汤,固其气阴。 另用天麻12克,向日葵12克,和鸡蛋1个炖服,每日1次,连服7日。 患者经常眩晕且伴有头痛、咽疼、口千、耳鸣、尿赤己多年,症状逐渐加剧。近一周来眩晕发作, 四诊:8月15日。前方药服10剂后,诸症消失,血压恒定,易汤剂为杞菊地黄丸,早晚各服10 按:本例眩晕辨为瘀血证的依据是眩晕日久,舌质暗红,脉弦硬等。而其瘀血的原因则是因于肝 服药后症状基本缓解,此后用桃红四物汤合右归丸长期调理。随访2年,症状无大的反复。 按:清代林环琴《类证治载·眩晕》指出:“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 二诊:7月30日。服前药7剂,症情明显好转,纳食已增,血压降至21.3/10.7kPa。仍照前方加 眩晕是目眩和头景的总称,因临床上这两种症状常同时出现,故多合称之。眩晕最早见于《内经》, 案2. 下:
着重宜通脉络,调血理气,处方:旋覆花4.5克(包),茜草根3克,青葱管7寸,当归须3克,白裤 4.5克,甘草2.4克,郁金4.5克,元胡4.5克,水煎服。 处方: 110仁4.5克,柏子仁10克,郁金4.5克,川棵子10克,元胡索4.5克。水煎服。 胁作痛,饥不思食:发于下则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治宜硫肝泄热,和解表里,予丹栀逍遥散加减。 舌苔薄白。因肝郁换邪,发于外则寒热往来,全身酸痛:发于上则烦躁不寐,头晕目眩;发于中则两 病,治疗无效。症见烦躁不寐,头晕目眩,两胁作痛,饥不思食,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象沉弦, 阳为治,且佐以通络,以达到咳晕的基本改善。 均为肝胆湿热之候。俞师先以清热平肝利胆之法,清泄肝胆热邪,重在驱除病因,二诊以平肝熄风潜 发为眩最头痛;少阳胆经行头之两侧,故头痛偏两太阳穴处。舌苔微黄,口苦口干,脉弦数,小便黄, 又嘱服5剂后,诸慈基本改善。 克,半夏9克,夏枯草15克,石决明(先煎)20克,三七粉(分冲)6克,丹参15克,植肉12克。 舌质略暗红苔白,脉弦数。处方:双钩藤12克,明天麻10克,甘菊花6克,干瓜萎15克,蕴白6 每次2片,每日3次。 30克,积壳6克,川朴根5克,葛根10克,粉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配服复方丹参片, 血压29.3/13.3kPa。证属肝胆湿热、肝阳偏亢,治以清热平肝利胆之法。处方: 测定:总胆固醇3.2mm01/1,甘油三酯2.0mm01/1,B一脂蛋白4.2g/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m01/1. 肥胖,精神尚好,声高息粗,脉弦数有力,舌苦微黄。素有高血压病史。5月2日经“地医院作血脂 温常持续37.5℃~38℃之间,院胁部时觉闷痛,口苦口干,小便淡黄,大便自调,患者形体较壮实、 复诊:前方服2剂后,头晕目眩减轻,寒热消失,余症均塞,但两胁部仍痛,予以旋覆花汤加味, 柴胡3克,白芍4.5克,丹皮4.5克,黑栀3克,薄荷1.5克,当归4.5克,茯苓4.5克,白术 案4: 地获、地龙干和化湿、船痰、开窍的石苔,诸药配合共奏燥湿健脾、祛痰熄风之效。 患者年老丧子,忧郁伤肝,兼感风热之邪而发。初起寒热往来,全身酸痛,前医误认纯为外感之 陈某,女,75岁,1958年11月12日诊。 按:息者素体阳盛,肝胆湿热内蕴,致长期低热不退、肝胆之火偏旺,阳升风动,上扰清窍,则 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天麻熄风止晕:又配以平肝熄风的石决明、钩藤、阴 7月20日二诊:前方汤药连服10剂后,眩晕头痛明显减轻,低热已除。血压降至21.3/12kPa。 以善后。 决明15克(先煎),阴地威10克,石葛蒲6克。每日1剂。水煎服。 柴胡6克,黄苓10克,煮半夏9克,青陈皮各5克,青蒿叶10克,叉枯草15克,石决明(先煎) 阳不升,治宜燥湿健脾,祛痰熄风法。处方: 红苔白腻。93年1月27日经省立医院作脑血流图提示“左侧颈内动脉供血不足”。此属痰浊内蕴,清 短哲的臣不知人,移时即醒,平素胸闷痰多,恶心呕吐,胃院时有不适,夜麻梦多。脉象沉滑,舌淡 3个多月来,经常发作眩晕,且时有头痛,头痛以两太阳穴处为甚,呈闷胀感。伴午后低热,体 刘某,58岁,福清市二轻局干部,1992年6月22日初诊。 案3: 按:本例因平素痰浊内蕴,上泵清,而发作眩晕,故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方中半夏燥 二诊:2月15日。前方服7剂后,眩晕已消除,诸症皆退,病人精神尚好。又按上法方继服7剂 清半夏9克,陈皮6克,茯苓12克,天麻10克,白术10克,双钩藤12克,地龙干12克,石 患者眩晕时作时止已3年余,近一个月来,眩晕较常发作,且有旋运之感,旋剧手足厥冷,时有 陈某,男,38岁,1993年2月1日诊。 12 治地描 克, 处方 参6 12 处方 剂后 诸 薄荷 内外 散加 灯
地区常用治眩晕的草药。据《中药大辞典》载,该药甘平无毒,主治“头痛眩晕”、俞师常用该药配合 区·口问》所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明代王绍隆《医 等。分析病情,主证属于留饮为患。饮病本在中焦,阻滞气机,则脱腹痞胀:饮邪上逆,则头目眩晕, 舒适。有时心胸痞闷,院腹气滞,自以指头探吐,吐出青黄水,亦觉宽畅。大便时溶,偶见粪便夹粘 有恐惧感。睡眠不实,宋差悸恐感亦多。饮食尚可,但不能多食、暴食,否则亦易作吐,吐后又反觉 目:膜目则又易瞌睡,并大作肝声,口角流诞。甚时小便滴沥,不能控制,晚分又每滑精、时自心悸, 施治,以增强原汤方的疗效。 治本;佐以双钩藤、天麻、白芍平肝熄风止晕,以治其标。鸡胞花,即省沽油科的野鸦棒花,是福州 力,散漫空松之象也,谓之气虚眩晕亦可”。本例之治,俞教授以六君子汤加黄芪益气健牌和胃,重在 灯续焰》也指出“清阳者,气也。气不足则不能上达,以致头目空虚,而眩晕时作矣。其脉必大而无 并且作吐;饮为阴邪,通抑阳气,所以睦睡射声并作了,再从脉苔所见面论,全能证实上述病情。若 液。其脉两手弦滑,间有歌止:苔腻水滑,舌胖而暗。曾经多种检查,有高血压、胃下垂、慢性肠炎 丁光迪医案 论治疗,此证虽属久病,但留饮为实邪,饮病亦无补法。先为端饮和胃,得效再商。方处汤丸二法, 12克,天麻10克,麦谷芽各15克,火麻仁15克。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煮半夏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双钩藤 12克,天麻10克,鸡吨花12克,麦谷芽各15克。水煎服。 处方: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煮半夏9克,陈皮6克,白芍12克,双钩膜 克,天麻10克,鸡吨花12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证属气虚眩晕,以补脾益气为治。处方: 乏力,纳食量少,前胸及胃脘部时有冰冷感,常泛清延。大便稍干,每日1次。舌淡红苔白,脉细。 剂后,眩晕减轻,大便通利,胁痛亦减。再以小柴胡汤加减以和解之,病得而安。 诸药配合,使肝郁得舒,里热得清,风热可解。复用旋覆花汤加味,以宜通脉络,调血理气,故服两 薄荷散风热;当归养肝润燥滑肠;茯苓、白术渗湿补牌;郁金行气解郁;元胡索理血止痛:甘草和中。 散加减治之。方中柴胡既能疏肝,又可解表里:芍药能平抑肝阳以止眩晕:丹皮解血热:黑桃泻里热; 内外邪热相因为病,阳升风动,上扰清空而致弦晕,所以俞师用疏肝泄热、和解表里法,以丹栀逍遥 参6克,白芍4.5克,炙甘草1.5克,煮半夏6克,郁金4.5克,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初诊:病经有年,但形体尚丰肥,春天以后,终日头晕,如在舟车之上,视物目不清明,常欲喉 服5剂后,纳食已增,精神尚好,诸症已除。 案1: 余某男56岁老药工 1月25日三诊:上方服5剂后,眩晕已除,精神好转,大便仍干,每日一次。脉细,舌淡红苔白。 按:本例为气虚眩晕症,患者素体牌胃气虚,清阳不展,清气不能上荣于脑,而致眩晕。如《灵 1月20日二诊:上方服7剂后,眩晕明显减轻,诸症均有改善。舌淡红苔白,脉沉细。仍按前法。 案5: 党参.15克,黄苓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半夏6克,陈皮5克,白芍12克,双钩藤12 眩晕反1复发作已多年,近3日来时觉头晕目眩,动则晕剧欲吐。患者素体较差,精神倦怠,四肢 刘某,女,28岁,1994年1月13日初诊。 按:本例眩晕证由于肝郁狭邪所引起。患者因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复感风热外邪, 上方服2剂后,胁痛得除,身体该复正常。 三诊:服前方3剂后,大便通利,两协痛减,改与小柴胡汤加减以和解之。处方:柴胡3克,党 1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