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基金买在山顶的人,后来是怎么回本的?

 yg760 2022-07-17 发布于天津

在2022年的A股做投资,并不容易。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数据截至2022/7/15,不作投资推荐)

上证指数开年就遭遇了连续4个月的大跌。

那段时间,晚上看账户时都得用手捂着眼睛,小心翼翼地从指缝里瞄一眼净值。

4月26日,行情终于见底,随后一波猛烈的反弹开启。

带头大哥新能源一马当先,各板块陆续开始收复失地。今年回本,似乎有戏?

可惜好景不长,来到7月份,行情再度熄火。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最近我们文章标题的“V型反转”渐渐少了,“大跌找原因”开始变多。

回本曾经近在眼前,突然好像又远在天边。

那么今天我们就复盘一下,那些基金买在山顶的人,后来是怎么回本的?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数据截至2022/7/15,不作投资推荐)

严格来说,过去二十年时间,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一共出现了三次大级别的山顶。

第一次是2007年的“全面牛”,大盘一度站上6124点,号称A股的珠穆朗玛峰。火热的行情吸引大量投资者跑步进场。

然而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牛市走到尽头,熊市就会接班上岗。牛市的顶点跟熊市的起点其实是同一天。

登顶之后,市场开启全面回调。直到2008年10月,上证指数触底1664点,此时较山顶已经缩水了75%。

在这次熊市里,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最大回撤达到-58.40%,大量基金净值腰斩。

在山顶入场的投资者被套,开始踏上回本之路。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取2007/1/4至2015/6/12,不作投资推荐)

2008年10月触底后,市场开启了一波猛烈反弹。这次反弹为期近一年,上证指数最高走到了3478点,较底部翻了一倍。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一直反弹到2010年底,较低点上涨106.69%。但跟此前的山顶比还有不小的距离。

进入2011年,反弹戛然而止,然后是为期3年的漫长下跌。

直到下一轮牛市,2015年的2月16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才突破前高,彻底收复了失地。

此时距离2007年的山顶已经过去了7年零4个月。

第二次是2015年的“中小创牛”,当时大盘也曾到达5178点。创业板指一度站上4037点,这个位置我们至今还没收复。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取2015/6/12至2021/2/10,不作投资推荐)

还是同样的剧情,山顶之后,俯冲开始。

第一轮下跌从2015年6月开始到同年9月,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最大回撤达到-46.12%

之后反弹到了,但紧接着就是2016年初的熔断行情。再往后是2017、2018年的一轮小牛熊。

直到2020年的6月30号,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才一举收复失地,再次创出新高。

此时距离2015年的山顶过去了5年。

而我们本次山顶发生在2021年2月10日,也就是去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目前仍在收复的路上。

通过对前两次的回顾,我们发现:想要收复这种大级别的山顶,很难毕其功于一役,更多的是曲折反复。

从山顶摔下来,往往会有一次猛烈反弹,但很难一蹴而就。那些成功抄底的人,此时手上拿着丰厚的利润,选择止盈离场会对市场形成压力。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本次回本也要再等个三年五载。

一方面,图上的三次山顶的“真实高度”并不相同。决定性价比的并不是指数点位的高低,而是其背后股票估值水平的高低。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截至2022/7/15,不作投资推荐)

尽管在图上,2021年初的山顶“海拔”更高。但从各主要指数的市盈率上来看,这次其实是明显低于前面两次的。换句话说,真实的泡沫程度可能并没有之前大。

而且,市场经过这一年多时间的调整,同时伴随着企业盈利水平的增长,各指数的市盈率又下了一个台阶,性价比也提高了。

另一方面,我们前面回顾的两次“回本”,实际上指的是满仓梭哈在A股几年才出现一次的山顶,此后没有其他操作。

但是在实际投资中,满仓买在山顶那一天其实是很有技术的活儿,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而且在下跌中通过补仓也可以降低整体的持仓成本。

仅仅是账户利润回本的话,其实并不需要等到指数完全收复失地。如果在底部收集了不少筹码,或许只需要一次中等级别的反弹,账户就可以沿着“微笑曲线”翻红。

最后,对于投资中的“本”的概念,其实没有必要过分看重。

我们在投资中经常有这样的心态:买入一旦被套,亏了本,就选择卧倒不动。等到涨起来、回了本,就考虑离场,赶紧跟这段不开心的被套记忆说byebye。

但实际上,决定某一时刻资产的未来回报的,并不是我们曾以怎样的价格买入,而是资产的质地和此时的价格。

在心理学上,过于看重“本”其实是一种锚定效应。它很常见,但会影响我们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高价买了一些特级苹果,储存过程中发现有个苹果腐烂了。

合理的做法应该是不考虑当时买入的价格,丢掉苹果。腐烂的苹果有害健康,吃掉实际上是负收益。

但如果过于看重“本”,觉得是花了大价钱买的,丢掉舍不得。于是吃掉烂苹果,生了病,其实是扩大了损失。

基金投资也是如此,过度看重“本”可能是一种有害的择时依据。

决定加仓或减仓,还是得通过判断手里基金的质地如何,市场现在贵不贵。

质地不好,随时都可以卖掉,不必在乎成本。“中国巴菲特”段永平说过:发现错了马上改,不论多大的代价往往都是最小的代价。

至于市场贵不贵。如果现在人人都在赚钱、基金都在新高,就像那一次次山顶,应该就不是个投资的好时机。

反过来,如果市场已经从高处跌落,多数人都还在等回本的路上,尽管此时情绪不高,但情况或许会乐观些哦。

恰如逆向投资大师约翰邓普顿的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诞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长,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毁灭。

(免责声明:收益率数据仅供参考,过往业绩和走势风格不预示未来表现,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定投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天天基金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