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中国民族乐队的盲目扩张和尖啸噪音的解决

 shiys112 2022-07-17 发布于北京

             中国民族乐团在演出


  以上编制图转自网络

(建议用电脑或IPD来阅读这篇文章,以方便收听音乐附件,进行音响效果的对比)

  多年来,我眼看着中国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乐器种类的创新和丰富,乐队配器的更加成熟和老练,表演形式和规模的变化。。。。等等,等等,都给人耳目一新,欣欣向荣的感觉。为之鼓舞,为之振奋,感叹不已!

        但,认真欣赏之余,却也发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合奏和个别乐器的音响的问题。

        在我把我的看法发在微信上之后,引起了英国华裔作曲家吴俊兴教授的共鸣。他鼓励我把我的看法和主张写出来,供专家们研究。这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必须声明,我不是乐队音响这方面的专家。我只是从我个人的音乐实践,对中国民族乐队的音响效果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而已。

        音响的美,是音乐的基本美学。音响的审美决定音乐的感染力。音响审美,取决于以下各种因素:

        1, 作曲家要把自己的音乐想法,记在谱子上,再通过乐队的演奏,歌唱家的演唱把作曲家用音符乐谱记录的音乐思维,音乐审美的内涵,用音响的方式再现出来。

         也就是说,作曲家必须通过记谱的方式,即用符号的方式,以便让演奏家,乐队,歌唱家来再现作曲家的音乐表达。所以,作曲家要在记谱里规定乐队里的何种乐器参与演奏,如何配合,如何合作。

        当然,中国人和西洋音乐在这种表达的记录和再现上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西洋用的是五线谱,中国人用的是工尺谱,后来也学会使用了五线谱和简谱。但不论如何记谱,最终,还是要通过乐队的演奏,人的演唱把音乐的想法表现出来。

        2,具体乐器的发声和搭配不同,产生音乐音响审美的不同。比如小提琴声,二胡声;比如竹笛,长笛的声响的不同,产生的审美效果就会不同。

         3,乐队构成,即乐队编制会影响音响审美

          西洋交响乐队的构成,编制,配器则是有自己的组成和结构,比如把乐队分成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等等。然后,作曲家会按照这种分类,根据乐器的不同音色,性能,音区安排音符,进行合奏,表达作曲家的音乐审美和音乐表达。。。民族乐队也是一样,按照弦乐,弹拨乐,吹奏乐,打击乐等为乐器作了分类。

         这就是乐队音响审美与作曲,记谱,演奏和演唱之间的关系。

       历史上,尤其是古代历史,中国民乐只有合奏,和乐这样的概念,根本没有交响音乐这样的概念。只是后来参考,学习并借鉴了西洋乐队的和声,配器和编制的做法,才组建了中国民乐的乐团,并把乐队分成了弦乐,弹拨乐,吹奏乐,打击乐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民族交响管弦乐队,作曲家们才开始试着写民族交响音乐。

        也就是说,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理论概念和思路,基本都是建立在西洋管弦乐的理论基础上的,既无论 从乐队编制,乐队结构,到作曲配器都是按照西洋音乐理论和乐队的经验模仿或照搬的。

          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西洋乐队模式的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许多作曲指挥,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果,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

           总之,所有这些都建立于几个大前提之上

       1,民族乐队的每件乐器性能清晰,音响确定

       2,作曲家熟悉民乐队每件乐器的相互关系,个性

       3,符合民族乐队音响色彩,音响个性的配器

       4,民族乐队音响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文化个性

         这是民族音乐和民族乐团的概念的基础。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从乐器,乐队编制,作曲配器三个角度来系统性地讨论民族乐队的音响。就是因为乐队的音响表达,音响的审美效果本身就是个系统的音乐工程,是音乐表达的核心基础。也正是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去对比,我才越来越深地感觉到中国民族乐队中音低音乐器不足,高音乐器过多而引发的音响效果过于尖啸的发展困境。

       有网名“晨钟声鸣万物欣”是这样谈论音乐音响的:

       音乐说到底就是一种音响,是一种有逻辑的音响,而音响的审美就有这10种不同的感受,如果音乐的音响性能把这10个方面综合体现出来,那就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每个人可以自己对照一下吧!

1、轻盈与沉重的对比之美

2、宽广与纤细的对比之美

3、清澈与浑浊的对比之美7、

4、简单与复杂的对比之美

5、紧张与放松的对比之美

6、规矩与凌乱的对比之美

7、黑暗与明亮的对比之美

8、温暖与寒冷的对比之美

9、自由与严谨的对比之美

10、密实与空旷的对比之美

        但,要能表达以上的音响的美感,都要依赖于乐器或者乐队合奏的音响质量。

        而中国古人追求和推崇的音乐审美则是清高,典雅和高贵的气质。

       但,要能达到这种音乐审美,首先,要保证每件乐器的音乐音响本身的和谐,适听,干净和优美;在这个基础上,乐队的合奏也才可能和谐,适听,干净和优美。简言之,为了达到音响审美的音乐性,就要尽可能地使乐队里减少不必要的杂音,多余的非音乐的尖啸。

         古时候的中国民乐队,人数少,乐器基本是单件,每组最多也不超过两个。这就形成了中国民乐的基本音响风格。

         但,中国的民族交响乐队在音响上,显然是企图模仿西洋交响乐队的规模性,织体性,交响性。为了这种审美追求,一方面,中国的音乐家们,乐器制作家们想方设法创研新乐器,另一方面,为了乐队音响的和谐统一,作曲家们也不得不引入了一部分西洋乐器,以弥补中音,低音乐器的不足。比如引用了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也逐渐使用了排笙,低音竹笛,中胡,低音胡琴,大阮等等来按照西洋乐队的音响概念和编制扩充民族管弦乐队。

           而作曲家们则会按照这种扩充了的民族乐队进行创作,配器。

         但,中国民族乐队的发展中,我注意到盲目的扩展的后果:为了增加乐队气势,加大乐队音量,忽略了乐队的音响审美。

        由于中国民族乐队的天生的低音乐器不足,盲目扩张的合奏就产生了额外的,多余的噪音,集聚成为尖啸音响,这不仅使得民族乐队的音响的魅力大大降低,而且作曲家为民族乐队配器的手法和审美也因此受到影响。。。。因为乐队盲目扩张,具体乐器的数量产生的音响的实效,合奏的关系都必然会迫使作曲家们对乐曲的和声安排,织体写作的手法进行调整。。。。

  中国民族管弦乐乐团就是模仿西洋乐,按照自己民族的乐器性能和音响,才确定了自己的乐队编制的。

        虽然模仿西洋乐队的编制,但并没有解决民族乐器的音响效果的和谐性问题。很多人也没有真正地从乐器音响,同类乐器合奏的音响,乐队合奏的整体音响的审美角度和意义上去深入研究中国民族乐队到底如何组织,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表现中国音乐的个性。

        因此,民族乐队实际上还是在指挥作曲的盲目的,按照个人喜好,想当然地进行扩张,这就必然会产生那些额外的非音乐杂音,多余的尖啸声。。。尤其与西洋乐队比较,民族乐队就总显得很嘈杂,吵闹,乐队整体的平衡度和和谐度就比较低。

         下面,我仔细地从乐器分类,乐队组织和作曲配器三方面谈谈民族乐队里额外的,刺耳的尖啸音响的问题:

        一,中国民族乐队以高音乐器为主

         中国民族乐队的重要特征就是高音乐器较多,中音,低音乐器极度缺乏。比如,竹笛,管子,唢呐,月琴,高胡,柳琴,擂琴,京胡,板胡。。。。音区都比较高,声音尖锐,甚至刺耳。。。。

          即使是民乐队的最柔和的弦乐器,与小提琴的共鸣箱比, 民乐里的二胡的共鸣箱由于是通过拉弦引发蛇皮共鸣振动产生,因此,振动产生的噪声要比小提琴高。

        二,中国民族乐队弹拨乐众多

        第二个特征就是弹拨乐器种类繁多,比如扬琴,琵琶,古筝,月琴,大,中阮,三弦。。。绝大部分是用指甲,或者塑料,骨质,木质或金属的拨子弹奏。

         尖啸声的音频都在较高的频率区间,尤其是弹拨乐的拨子,指甲与琴弦的碰撞,擦碰产生的高频尖啸声使得民族乐器的合奏噪声非常明显。

        三,民族乐队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吹奏乐以膜振,簧振发声为主。

        因此,一旦带膜竹笛,唢呐,管子数量盲目增加后,乐队音量增加,气势宏大,但在一起合奏的尖啸声就比较大,比较凸显,乐队全奏谐和度不够,就刺耳难听。

           第四, 谈谈民乐队的乐器的构成对音响审美的影响。

           研究乐器构成的的区分和定义对作曲和配器有很重要的意义。民乐队的划分是按照弦乐,弹拨乐,吹奏乐,打击乐划分的。

     (1)弹拨乐器无疑是民族乐队的极具个性的部分。

         中国的弹拨乐器的发声主要使用拨子,有金属的,竹木的,塑料的,或者直接用手指甲,全部是硬碰硬。这样的弹拨出来的声音发出噪声杂音就异常尖锐,尖啸。而且,当琵琶,月琴,小阮,中阮,大阮,古筝,甚至扬琴在一起演奏时,尖啸声会更加严重。设想一下,民族交响乐队里有十几个琵琶,阮,月琴,柳琴。。。。一起演奏,那种拨子弹奏金属弦的时候发出的杂音和尖啸声,真的可以忽略吗?

          再对比一下西洋交响乐队里有没有拨弦乐器?

            当然有,竖琴,弦乐组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贝斯都使用拨弦技法,但,很少有人注意,西洋乐队的拨弦,无论左右手指,都是使用手指肉,不是手指甲。所以,以软碰硬,西洋乐队的拨弦,在合奏中显得十分柔美,和谐,就不难理解了。

        从这种对比这就可以看得出来,听得出来,中国民族管弦乐里的弹拨乐的音响之所以嘈杂,吵闹,与拨弦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

         那么,中国的弹拨乐的拨子的材质,造型和构造,有没有改进的可能,从而减少弹拨乐器的尖啸声呢?后面我会作为单独一部分进行讨论。

听听上面琵琶拨弦的声音,里面的金属和指甲碰撞的尖啸声清晰可闻。

        2) 再谈吹打乐。中国民族乐队的吹奏乐器主要是竹笛,唢呐,管子,笙萧等。

         中国民族管弦乐队里的竹笛,因为有膜,笛膜振动,配合发音,其中高频声音的尖锐性比较突出,既形成个性音色,但也产生了尖锐的声响。

         唢呐,管子也是尖啸声的另一个声源。 唢呐,管子这类乐器属于双簧的簧片乐器。音区都比较高,音量也比较大。也许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尖啸声时常被忽略。

         对比西洋乐队的单簧管,双簧管,大管,低音大管。。。这些乐器在西洋管弦乐队的合奏中,数量有限,和谐度很高。反而在乐队背景下独奏时,个性音色得到突出。

         反观中国簧片民乐器的噪声就比较高。当然,从声学角度,我还无法做出严谨的判断。但听起来,它们绝不仅仅是在音色上与西洋乐队的簧片乐器有差别,更重要的是民族乐器的尖啸声很高。一方面这与乐器管体厚度,材质密度有关,也与管体回旋弯曲有关。那么,民族乐器的材质,管体造型和构造有无改进的余地,从而减少尖啸声呢?后面我也专门对此进行讨论。

   上面是我从网络上转过来的竹笛和管子独奏的视频,请各位老师仔细听,就能听到笛膜,簧片振动时产生的那种额外的尖啸声响。。。

            第五, 如何减少额外的,多余的嘈杂的民族乐队的尖啸声?

         (1)一方面,可以从乐器制造,乐器结构上下功夫。弹拨乐器所使用的拨子就是可以研究改造的,可以试验生产免尖啸噪声的拨子。扬琴已经尝试使用橡胶作衬,来减低琴槌的尖啸噪音。其它弹拨乐器是否可以寻找柔性的或有软垫的拨子呢?

         (2)另一方面,在乐队结构上,要深入研究弹拨乐组,唢呐,竹笛等乐组的组合结构,配器方式。

             设法使用硬拨子的弹拨乐器只保留一件,其它的改用有软垫的软性拨子作支撑。比如琵琶,月琴,阮等每组只允许一件使用硬拨子,其它的使用软拨子。

              比如琵琶,除主奏琵琶外,其它琵琶手则带软性指套,为主奏琵琶作音响支撑。这样的结果,音量小了,但杂音和尖啸声会小很多,音响的效果会美很多。

              这种合奏组合可以进行试验,看看效果究竟如何。

        (3) 如今的民族管弦乐队的竹笛一律是笛膜演奏。我个人觉得,用膜的竹笛数量是必须的控制的,绝不能盲目增加。

          贴膜的竹笛,数量最多不应超过两只。既只需要一只梆笛和一只曲笛贴膜。如需要增加更多数量的竹笛,则增加的竹笛则一律使用硬膜,或干脆没有膜孔。这将会增加与其他乐器的和谐度。同时更好地突出贴膜竹笛的个性音色。有人试过没有?不知道。

         (4) 此外,唢呐,管子等乐器的数量也不能随意增加。各类数量最多两个。如要增加数量,就要考虑改进管体设计,即只增加改进型的唢呐,管子,以减少尖啸声。这样做,我相信,既可以保持唢呐和管子的声音特点,又能辅助并支撑保留的两只唢呐或管子的声音。

          (5)继续引进西洋乐器来改善民族乐队的中低音。 比如吹奏乐应该可以大胆引进巴松管,来改善吹奏乐组的音响平衡和和谐度。

             唢呐,竹笛,甚至笙的声音都需要低音簧片乐器进行支撑,柔化簧片的高音的尖啸音响。

              但中国民族乐队没有理想的低音簧片乐器。即使有低音的排笙,它的音响效果,音量也并不很理想。怎么解决? 西洋乐队里的巴松管,低音大管,都证明是非常好的低音簧片乐器。既然民族乐队的弦乐分部可以引进大提琴,倍大提琴,吹奏乐器分部为什么就不能引进巴松管和低音大管呢?

          西洋乐队的巴松管是西洋乐队里的低音簧片乐器,声音浑厚,音域宽广,演奏指法方便灵活,与中国民族吹打乐合奏,应该可以达到极为和谐的音响效果,还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民族乐队为了音响的和谐度,就完全可以借用巴松管。

          第六,最重要的,要从配器角度,深入研究民族乐队的配器方法,要巧妙地进行乐器组合和搭配,避免乐队的高音部分过强,尖啸声过大。看了香港民族乐团的乐队编制,就可以看出尖啸声的程度会有多大:六只竹笛,六只唢呐,三只管子。。。。如何配器,如何组织,如何与其它民乐器平衡和谐合奏,不小心处理,音响就会尖锐化,尤其是一起合奏高音音响时,尖啸声必然会极为突出。

            我有时候看到有些民族乐团里十几把琵琶,一片月琴,扬琴,古筝等弹拨乐,带膜的竹笛十几支一起奏响,耳朵还是不太好受的。不难想象,如此盲目扩张,拨子与琴弦冲撞,笛膜振动而造成的尖啸,嘈闹的杂音该会多么严重!

           最后,我还必须要着重指出中国大鼓的音响问题

           中国大鼓的使用,据说是因为中国大鼓有民族传统风味,认为中国大鼓与西洋乐队的定音鼓相比,有自己的音响个性。但,从实践中的感受,我觉得中国大鼓在民乐队合奏中往往听觉上极度不适。有一次,我本人和英国的一些音乐界好友在伦敦观看中国台湾京剧团演出的京剧,开场就是用中国鼓声开场。由于伦敦气候湿润,中国大鼓的声音极度沉闷,破裂。。。非常难听,我旁边的英国朋友听了,反应强烈,满脸错愕。。。。

            我就不明白,这样的音响个性究竟有什么音乐审美的特质呢?

            我已经注意到很多中国民族乐队已经开始使用定音鼓。只把大鼓作为一种色彩乐器使用。这样做就缓解了大鼓在民族乐队的合奏时,音响的不适听,不优美的问题。

         综上所述,音乐是为了听,听的关键在于人的听觉感受,而乐队的音响效果就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管弦乐的发展,不仅仅是要努力用自己民族的传统乐器进行演奏,也不仅仅是乐器外观,乐器的个性音色要有中国风格,根本上说,最后还是要落实在民族管弦乐作品的音响效果:突出的音乐个性,丰富的音色色彩,动人心弦的音响效果。我之所以引用以上各类视频,就是给各位老师提供一个听觉对比,通过听效果,进行音响对比,以便来探索和检视中国民族乐队的音响的缺陷,看看我所说的额外的尖啸声,嘈杂声是否存在,是如何产生的和被忽视的,从而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更大发展,进一步的提升。

         由于缺乏科学的音响实验和测试的科学数据作旁证,以上的观点,只是我个人的非常不成熟,极为粗糙和浅显的认识和分析。但我坚信,如果中国民族乐团的作曲指挥能敏感到我所提出的以上的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对此作出研究和调整,中国民族交响音乐的整体音响效果,就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更富于表现力,更优美动听,更能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的个性。

          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