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4年,金国被南宋和蒙古联手灭掉。南宋在欢呼终于灭掉了这个宿敌之后,还没来得及高兴。这个曾经的盟友、北方大草原上的部落王国竟然转眼成为了自己的对手。一个比金国更加强大、坚韧的王国-蒙古汗国。要不是蒙哥大汗突然死亡,忽必烈为争夺汗位暂时放弃攻打南宋。宋朝可能要提前灭亡。到了1271年,夺得汗位的忽必烈正式在北京建立元朝。后方稳定地忽必烈腾出手来后随即展开对南宋的猛攻。 ![]() 忽必烈 荒淫无道的宋度宗赵禥得过且过,做起甩手掌柜。整日饮酒作乐。朝政交由贾似道把持。1274年这位南宋第六位皇帝走完了其荒诞的一生。享年35岁。同年由太子赵显继位。是为宋恭帝。于此宋末三帝粉墨登场,肩负起振兴大宋的艰难使命。 ![]() 宋度宗趙禥 宋恭帝是度宗的次子。当时的朝臣准备立度宗的长子赵昰为帝。然而贾似道为了更好地控制朝政,坚持要立嫡出的赵显当皇帝。因此年仅4岁的、还在贪玩的年纪的赵显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皇帝。谢太皇太后和全太后临朝听政。贾似道依旧把握大权。 ![]() 贾似道 此时中国北半部已全被元军控制。在军事重镇襄樊城失守后,临安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再也无险可守。元军一马平川般渡过长江向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进发。眼看临安即将失守。谢太后一面在全国通令“勤王”,一面向元军乞和。势如破竹的元军拒绝了祈和。在芜湖大败贾似道率领的3万大军后,于1276年1月18日由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南宋朝廷求和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赵显出城向元军投降。 ![]() 宋恭宗赵显 当时谢太后开门投降元军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部分大臣想再次效仿当年高宗赵构南下建立南宋之举。于是合谋商议将部分皇族带出临安,以图日后复兴。大臣谢道清秘密派殿前禁军都指挥使并摄行军中事的江万载父子带义军和殿前禁军来护卫宋恭帝的哥哥和弟弟,赵昰和赵昺,出逃至婺州(今浙江金华)。 ![]() 宋端宗赵昰 在婺州陆秀夫带一部分大臣来投。为了安全起见,众人由江万载父子及江氏“三古”家族带兵保护出逃到温州。在这里与领兵而来的张世杰等将士们汇合。虽然北部已失。但此时天下还尚存几分在宋人手里;福建的福州、浙江的温州、台州、处州,广东的广州、南雄州,长江以北的扬州、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四川的钓鱼城、凌霄城等尚在坚守。 为了团结众人,树立中心。文天祥、陈宜中、陆秀夫等人在1276年6月14日拥立之前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的年仅7岁的赵昰为帝,是为宋端宗。南宋此时尚存军队十几万,倘若指挥得当,或许可以再次偏安一隅,图谋发展。然而似乎气数已尽,又或者幸运青睐元军。流亡宋廷的当政者们竟然为了自己睡得安稳。刚缓过气来就一纸诏令让军事重镇扬州守将李庭芝、姜才率军到福州勤王。忠心的李庭芝将城池交予淮东制置副使朱焕。自己与副手姜才率领七千宋军南下,没想到刚走,朱焕立刻开城投降。占领扬州后的元军随即围李庭芝军队于泰州,为了尽早拿下这股军队。元军悉数将扬州城中抵抗的宋军的妻儿驱赶到泰州城下,并加以鞭打。一时间,城下哀嚎、惨叫之声不绝于耳。令人心惊胆寒。此时的宋军哪里还有心再战,纷纷投降。李庭芝等人被俘后一起被送回扬州杀害。 随着仅存的城池不断减少。为了躲避兵峰。可怜年纪轻轻的端宗不得不随着众人颠沛流离。往往到达一个歇脚点还未喘口气又不得不奔向另一个安全地。端宗等人干脆躲在船上。张世杰等人不断与元军交战,偶有胜利。这当口,端宗得以上岸修整。景炎二年(1277年)十一月,元军与宋军在香山井澳十字门大战2个月,宋军损失过半。船只损失两百多艘。端宗乘乱北逃至今虎门虎头山。而张世杰迎战不敌一路逃到七星洋。逃到虎头山的端宗还是不放心,再次登船避难。都说兵败如山倒,海面上挤满了逃难的船只。慌乱之中龙船倾覆,端宗掉下海里,虽然被救上来。却感染伤寒一病不起。 这波未平,那波又起。景炎三年(1278年)三月,这边已是人马困顿,那边眼看陆地元将李恒大军已追上来,海上又有元军张弘范、刘深等追兵逼近,宋端宗不得不又乘船逃往洲(今广东江门)。终于,舟车劳累,整日惶惶不可安的10岁小皇帝一病不起。于1278年5月8日在冈洲梅菉岛去世。终年10岁(虚岁)。 ![]() 宋少帝赵昺 宋史评价端宗:“辗转于山海之间,流离于闽粤之境,召集流亡,任用遗臣,奔波坎坷,辛苦万端,数有危亡,然意气不灭,胆色不变者,以其心固也。然元势正盛,残宋运去,虽有恢复之志,奈何时不利我?终难振坠绪,不竟厥功,而帝亦以夭亡,悲哉!” 然而历史的前轮继续向前进,在还保持惯性之前,不会倒下。宋仍然需要一位掌舵人。这人就是度宗幼子、端宗弟弟赵昺。仿佛是冥冥之中已感到宋朝再经两位国主后而亡。当初大臣们偷偷带出来的除了端宗就是末帝----赵昺(1272年——1279年)。于是年仅7岁的赵昺在端宗病死后立刻被立为新帝,是为宋末帝。众人将希望寄在这位小娃娃身上,因此改年号“祥兴”。迁都崖山。 ![]() 崖山之战 时间到了1279年,前进的巨轮的惯性即将消失。南宋也到了最后的时刻。文天祥被俘后。南宋已无城池可待。为了做最后的抵抗,张世杰下令焚烧崖山岛上的行宫军屋,所有人马全部登船,依山面海,将所有战船用绳束连接在一起,将末帝的座船安置在中间,准备与舰船共存亡。 ![]() 文天祥 最后的决战来了,元将张弘范分兵四路,发动猛攻。当宋军正在拼命抵抗时,忽然听到音乐声四起。宋军以为这是元军准备暂缓一下,精神就松懈了下来。不料元军以音乐声作为总攻的讯号。各路元军猛扑过来,从中午战到傍晚。忽然,不知哪条宋船降下了旗帜,停止了抵抗,其他战船以为主将已投降,纷纷降下旗帜。张世杰见此,知道大势已去,急忙向末帝的船只靠拢,迅速派出一只小船和十多名士兵去接末帝,准备突围。 ![]() 陆秀夫背帝投海 陆秀夫此时正陪着末帝,由于混乱,不敢相信靠近的小船,怕有诈。万一敌人俘虏末帝,岂不蒙羞,于是坚决拒绝。陆秀夫也预感到末日来临了。先是逼迫自己的妻子投海自尽。然后,换上朝服,回到末帝身边,跪下哭着说:“陛下,恭帝当年被掳北上,已经使国家遭受了极大的耻辱,今日陛下万万不能再重蹈覆辙了!” 可怜末帝被吓得哭作一团。陆秀夫说完,将国玺系在腰间,背起九岁的末帝奋身跃入大海,以身殉国。顷刻间君臣二人就沉没得无影无踪。其他船上的人听到这个噩耗,顿时哭声抢地,几万人纷纷投海殉国。 ![]() 张世杰 突围而出的张世杰率来到海陵山脚下听到了末帝殉国的噩耗。悲痛不已,看着剩下的残喘将士,拒绝苟活。他绝望地说道:“我为朝廷,也算竭力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准备元军退后,再立新君,然而,国事发展到如此地步,这是天意啊。”说完也堕身入海。 至此南宋灭亡。 如宋史评价般:“宋少帝赵昺:端宗既崩,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执意立少帝以继续恢复之业,忍死艰关,辛苦万端,然意志终不挠。当此之时,张世杰秉政,而秀夫裨助之。外筹军旅,内调工役,大修战备,激励士卒,誓与北虏相抗始终。然四境受敌,救援不至,终有崖山之败,君臣俱殉,死难者十余万人,何其烈哉!” 宋末三帝除了后二帝,被俘的恭宗被元朝封为瀛国公。到了19岁时对佛教产生兴趣并去了西藏当僧人,后来成了高僧,为佛教界做出了许多贡献。虽然53岁因言触怒元帝被赐死,但也算是半个善终。 从1276年恭宗投降。到1279年最终灭亡,三年时间两位小皇帝在懵懂的年月却背负起了复兴家国的使命。不知道曾几何时两位帝王有没有感叹过自己为何不能像其他百姓的孩子一样自由自在的快乐玩耍呢?正如脱脱的评价:“宋之亡征,已非一日。历数有归,真主御世,而宋之遗臣,区区奉二王为海上之谋,可谓不知天命也已。然人臣忠于所事而至于斯,其亦可悲也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