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一笔好字“成为门面

 文艺众家 2022-07-17 发布于山东

有文有艺聚

众家








让”一笔好字“成为门面 








闵生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从图画记事开始,就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被赞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字;无图的画,无声的乐。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读书人就以写一手好字为准,正所谓字如其人。


一笔好字,二等才情,三斤酒量,

四季衣服,五子围棋,

六出昆曲,七字歪诗,八张纸牌,

九品头衔,十分和气。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17回中以十字令形式为一清客画像。旧时科举不顺仕途不畅之士,只得在富贵人家做帮闲门客,写字做诗、喝酒打牌成为他们的基本功课,否则,难以应付裕如、左右逢源。就是这么相当于合同制的工作,还是有技术门槛的。而且,古人对清客的诸多才艺的要求是有排序的,书法作为门面是排在第一的。就像我们审视一个美女,先看颜值,再论三围及其他。
直到今天,我们还说,写好一笔字终身受用无穷。当然,写一笔好字得下一番功夫。玉不琢,不成器。虽然孔子的“君子不器”有点形而上,但一般情况下,我们教育的目的还是让人成材成器。唯有如此,方能为人所用、为世所用,才能体现你的存在价值。古人说,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那显然是建功立业、觅爵封侯的大事,是求大用。一般意义上的有用,写一笔好字大概也是一种基本能力的证明。 
我家虽然在一个没什么文化的边塞小村,因为没有读书传统,所以开化不够,村上人多村氓野夫,少识文断字的文墨人。但是,乡邻们对能写一笔好字的人还是另眼相看的。闵庄的红白喜事上,记礼账的总是我当教师的四爹,因为他写的一笔好字。四爹是我的小学老师,从前我们家的对联先是请四爹写,后来是我大哥写,大哥参加工作后,我便拿起笔来操练。那些年春节,我几乎是从腊月二十三前后就开始给闵庄的人家写春联,直到大年三十。那是一份辛苦而幸福的活。挥笔落墨间,当一副副带着墨香的春联被人们捧在手上时,我分明感觉到他们看我异样的目光。我觉得,自己以写字这点雕虫小技,服务乡邻,不也是为人所作用么?
其实,我学书法起步很晚,不像许多人或是幼承庭训,或有名师指点。我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和爱好,以古人为师自己学习。我最朴素的想法就是写一笔好字。我记得我上初中时,偶尔被老师叫去刻蜡版,上高中后也为老师誊写重要文稿。抄写对我来说,不是一份劳动,而是一份荣誉,是老师看得起咱。大概正是基于这些无声的褒奖与激励,让我后来坚持学习书法。
随着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的变化,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人们对写字似乎没有以前那么看重。于是,有人感慨,一笔好字被电脑代替了。如果书法都可以有非手工制作时,我以为是一种悲哀。我们说书画同源。如今更让我们担忧的是许多画家也不会写字了,他们的画作题款不敢写富款,更有让人代笔的。其实,写好字的人不多不要紧,关键是对书法教育的漠视造成了大众审美的缺失。
近年来我在大型影视节目审片时关注片头用字,同时也关注大型活动的舞台背景和户外广告书法字体的使用。我发现许多时候,相关人员缺乏基本的书法审美。有一种令我厌恶之极的扫帚体电脑书法大行其道,这种匠气十足、丑陋无比的书体的风靡让我匪夷所思。我不理解的是,究竟是谁让这种字体进入计算机字库的? 
在国内高校中,据说陕西师范大学是唯一坚持让书法家手写录取通知书的大学。今年的宁夏大学录取通知书上的新生名字也请书法家书写,好像有三位书法家参与,我只盯住了丁生俊老先生。让书法成为大学的门面,这是一个很好的气象,也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务实之举。
记得中宣部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获奖证书也是请中国书协的书法家用精美的小楷书写。拿到证书时,看得人赏心悦目。可能有人说,一张获奖证书,一份录取通知书,至于要这么费劲么?我以为让书法家写获奖证书、大学录取通知,这是对获奖者和录取者的尊重,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礼敬。
我们在许多名胜古迹中,都能看到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和楹联,这与名胜古迹相得益彰,为景点增色,的确有锦上添花之效。我们在一些地方都能发现名人题写的老字号牌匾。比如天津的文化街、小吃街随处是名人题写的各色牌匾。许多地方在实施门头牌匾提升改造、打造示范街的过程中,紧密结合街区功能定位和历史文化,充分体现各店铺原有特色和风貌、彰显其特有文化和艺术美感,避免千篇一律、“一刀切”。而有些地方未必,我在宁夏几个县的乡镇街道看到了千店一面、整齐划一的门牌。整齐到各店家牌匾的尺寸、底色一模一样,而且是统一的电脑铜字。据说是有关部门要求的。我觉得,你请不起名家题写无妨,就算是在网上集古代书家的字也能凑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门牌。当然,我们以书法的标准要求一个烩羊杂、炒刀削的鸡毛小店未免苛责。但这样的街道门面给人的感觉是无特色、没文化。而银川的文化城就大不一样,几乎看不到电脑字做的牌匾。足见,这里的业主还是有一定的文化自觉和艺术审美的。
我每到一个地方,总会留心当地街上的牌匾,以此判断当地的文化颜值。我到许多公众场所或个人居家和办公的地方,也喜欢看其墙上的书法,以判断其文化品味。去年参加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我对某会议场所的一幅书法作品感到极度失望。我以为,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文化中心,在这样一个召开全国性大型会议的大雅之堂,悬挂如此拙劣的江湖书法作品是不应该的。盐池有一家承接婚宴的餐厅叫盐州宴,那里挂的书法作品件件精品、个个不俗。由此我能窥见老板是个有文化品位的人,他也舍得在这方面投入。 
过大年、写春联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但是,这个传统几乎被批量生产的印刷品取代。近年来,各级书协组织书法家为百姓写春联活动开展得很好。我以为,无论字之妍媸,过年家里都应该贴一副手书的春联,实在不济,让自家的读书郎拿起毛笔写一幅稚嫩的涂雅之作,也未尝不可。这种感觉是印刷品不可取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中国节日文化的礼敬。
中国是方块字的国度,汉字的书写被赋予了不可取代的艺术属性和审美特质。尊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汉字书写、书法艺术教育的普及和自觉使用开始,而且要从点滴做起。让书法重返课堂,并非是要培养多少书法家,我们应从书写实用以外的普及教育意义思考这个问题。我以为,请书法家写获奖证书、写大学生录取通知书值得点赞。

作家档案

闵生裕(本平台特聘名作家)宁夏盐池人。专栏作家。擅长杂文时评,足球评论,艺术评论等。中国评论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协理事。出版杂文随笔集《拒绝庄严》《都市牧羊》《一个人的批判》《闵庄烟火》《操练自己》等七部。

文艺众家

注意事项:稿件要自行编辑校对好以word文件形式投入各栏目信箱,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附在稿件后即可,莫要单独发,作者照片直接发邮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