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历史】国民党西北败退始末(序)

 风声之家 2022-07-17 发布于江苏

序章:风云起,山河动,黄埔建军声势雄

在国共内战系列的研究中,无可避免要涉及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军事派系“黄埔系”。黄埔军校创建于民国十三年,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治产物。

图片

在黄埔之前,晚清政府及地方军阀为了培养新式军官,组建新军队,于全国各地开设大小军校数十所,主要搬照欧洲、日本方法,课程以步骑兵战术操典为主,再教授一些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之类现代战争思维。一阵乱哄哄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后,留下出类拔萃者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和东北讲武堂三大名校,这三校的毕业生,构成了民国初期中国军队现代化之基干,其中亦不乏百战名将如朱德、叶挺、白崇禧、薛岳、傅作义等等。

三校办学规模和学制完备堪称民国典范,相比较而言,国民党开办的黄埔军校就是个草台班子,如果没有极擅鼓动的共产党帮忙,招生都困难。黄埔的一应事务都相当将就,资金不足、设施不足、教员不足,生员也不足,学制课程更是只能用糊弄来形容,名将辈出的黄埔一期只学了六个月就毕业,前五期平均学制不到一年,六期以后搬到南京才勉强像个军校样子。而对于保定军校的学员来说,要先上陆军小学、再上陆军中学才有资格报考,且入校学习必须满两年方能毕业,这样一比较,黄埔的同学只能说是学了个锤子,或者说学了个寂寞。

图片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黄埔系军官无论在抗战还是内战都乏善可陈,其战术素养并不比农夫出身的共产党将领显得更加高明和专业。

前面铺垫这么多,接下来就该谈到文章的核心问题,即如此草率而成的黄埔系,为什么会成为中国现代史上最有实力的军事派系?

首先,显而易见,黄埔的校长是蒋介石。蒋氏因黄埔起家,北伐伊始,即成为国民党武装力量的代持者,先总理联俄的成果,完全变成他个人私产,继而成为他最核心的政治资本。

图片

蒋在国民党内,靠军权虢夺党权,随着北伐规模不断升级,政党及政府皆沦为战争的附属物,使党内魁首汪精卫、胡汉民黯然失色。而在东征、北伐和中原大战中不断攫取军功的黄埔系学生,以其罕见的擢升速度成长为军队中高级将领。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入校之前,职业是小学教师,枪都没摸过,在黄埔踢了六个月正步,1925年东征时任黄埔学生军少尉见习排长,至1931年,已升任第一军第一师中将师长。仅仅六年时间,其擢升速度连拿破仑都自愧不如。

以胡宗南为代表的黄埔系学生发迹史,更多的是体现了蒋介石的政治考量,而非其真实的军事素养和指挥才干。这种严重注水的军阶晋升,成就了蒋介石早期的辉煌,也注定了国民党集团最终在大陆的军事惨败。

图片

其次,历练比学识更重要,黄埔系能傲视其他军校生的一个核心因素,就是他们获得了更多的战场历练机会,才华再高,也需要舞台施展,黄埔系伴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强势崛起,这个平台资源可谓千载难逢。当初袁世凯小站练兵,练出了一大批民国枭雄,这叫得逢其时,而号称国内办学条件最好的东北讲武堂毕业生,随着奉系的衰败而泯然众人,则叫失逢其时。兴衰成败,一切都是时势使然,而与个体的表现关系不大。

北伐成功,军事上主要依靠粤系第四军和桂系第七军,铁四军和钢七军的战场表现可谓实至名归,尤以开路先锋四军叶挺独立团光耀千古。然而到了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候,以黄埔学生军为基干的国民党嫡系第一军大包大揽,吃相尤其难看,这也就为日后粤系、桂系领袖与蒋氏决裂埋下了祸根。

图片

在政治上,如果没有共产党的积极参与,没有主战场两湖地区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做铺垫,胜败还真犹未可知。然而大胜之后,共产党非但没有分到一杯羹,反遭蒋氏血腥屠杀,挥刀的可都是黄埔生。借用现代法学之父,英国著名法学家威廉·韦德的一句名言:“只有程序正义才能获得正义。”任何虚伪、卑鄙、反动的手段,无论是出于何种考量,都不可能获得事业的最终成功。

最后,讲一讲黄埔的教育理念。以保定、云南、东北为代表的军事院校,沿袭的是欧洲和日本军事教育制度,而苏俄所扶持的黄埔,贯彻的是全新的苏俄军事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简单概括就一句话,政治为主,军事为辅。黄埔原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即是此义。

图片

这种教育理念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是重政治表现,而轻军事才干。政治是信仰,也是利益,在经历了北伐胜利和国共决裂之后,勘破政治嘴脸的黄埔生,一部分选择追逐共产主义理想,走上九死一生的红色革命道路。一部分权衡利弊,眷恋高官厚禄的无量前程,继续留驻他们的校长身边。站在一个普通人的立场,我们无权指责留下来的人,只能对决然离去者报以崇敬。

政治可靠,是蒋校长选拔军事将领的唯一标准。经过深刻政治教育和残酷政治斗争的黄埔生,自然比别人更明白其中的深义,其竞争优势不言而喻。

但蒋氏所灌输的政治,又与苏俄所传播的政治有本质区别。苏俄政治,是一整套共产主义的理论、体制和文化;蒋氏的政治,则是中国传统官僚君臣制度、民间帮会规矩和宗族家长意识的综合产物。

图片

在解析国民党军西北战场败退始末之前,将黄埔系的发展史列为序章,是有助于理解其军事和政治失败的核心原因。或者说,从一支军队发展的本质,来透视其内在的规律,从而获得一种通透的外部认知。

全面内战之初,蒋介石将全国作战部队编成五大军事集团,如表所示:

行辕及绥靖公署

军政主官

东北

熊式辉杜聿明1945;陈诚1947;卫立煌1948;杜聿明1948

华北

李宗仁1945;傅作义1947

华东

薛岳1946;陈诚1947;顾祝同1947;刘峙1948;杜聿明1948

华中

白崇禧

西北

胡宗南

这五大集团中,作战压力最大的是东北和华东,因此其军政主官频繁更替。前面两个系列所述,东北战场和华东的山东战场,是决定国共命运走向的主战场,国民党军五虎上将几乎全部到位,轮番登场,足见局部争夺之剧烈。这其中只出场一位黄埔系中公认军事指挥能力最强的杜聿明,但杜早期在东北的高歌猛进与后期辽西、徐蚌两次关键会战的进退失据,形成鲜明反差,完全对得起粟裕给他的中肯评价:杜聿明只能打顺风仗。

图片

而作战压力最小的无疑是西北,由另一位黄埔生,号称“天子第一门生”的胡宗南统御,西安绥靖公署直接指挥的中央军有25万,另节制西北二马和榆林晋绥军邓宝珊部约8万,当面共军却不足3万。可见蒋氏本人,对黄埔生的军事才干也心知肚明。仅从表面现象来看,西北战场实在不值得分析和书写,然而令人惊诧的是,3万共军仅仅用了两年时间就打垮了几乎十倍于己的国军,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

 

确定

  • 不看此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