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国军是如何丢掉山东的原创 钟麟 陬溪 2022-01-01 21:18 收录于合集#国民党大陆败退系列28个 序章:国共不能失去山东,如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民国外交家顾维钧先生在巴黎和会上曾经说过一句悲愤的话,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如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作为中国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顾是相当精通国际法的,这么一句于法理毫无益处的发言,实则表示无论从法理框架还是政治斡旋下,中国都将眼睁睁地看着日本接收德国在山东青岛的一切权利而毫无办法。 山东是孔教的发源地,曲阜孔庙、齐都稷下学宫,缔造了两千年中华文化之正统。其地阜民众,境内有泰山巍峨,大河奔涌,海疆辽阔,东抑日韩、南扼中原、西拱京畿、北接辽东,无论从政治、经济、地理、文化、战争等各个维度来考评,对于中国来说,没有哪个省有如山东这样重要。 而对于中国近现代史来说,几乎每一次关乎国运的历史事件,均与山东有关。清末闯关东奠定远东鲁尔区基础的是山东人;扶清灭洋闹义和拳,致使慈禧西逃,八国联军进京的也是山东人;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恰因镇抚有方而登上历史最高舞台;甲午海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于山东威海卫军港覆灭,将中国拖入历史至暗时刻;巴黎和会抗争失败,北京学生血书“还我青岛”引爆五四运动,被称为中国国家政治体制的走向共产主义的开端。 而就国共两党之争来说,山东毫无疑问给了中共问鼎天下的勇气和本钱。前一篇我们详细剖析了国军是如何丢掉东北的,得东北者得天下,从根本上改变和加速了国共兴衰交替的进程。抗战胜利之初,为了贯彻中共中央抢占东北的最高战略,山东根据地共军精锐几乎全数进入东北与国军展开角逐,罗荣桓随即又挑选了一大批党政军干部,全力开拓东北根据地资源,使林彪早期在军事上接连失利的极端情况下,仍能迅速恢复战力。东北的老百姓,大多祖籍山东,有很强的故土情怀,与这些山东来的地方干部天然没有隔阂,仅仅两年时间,东北97%的土地已经成为中共最坚固的根据地,入关的11万作战部队,出关时已是百万雄师。 国共内战第一阶段,中共方面称之为全面进攻,并且以国军失败而告终。实质从客观角度来说,应该是互有胜败各有得失,国军基本达成了攻占共军中原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的战略目的,有效解除了武汉、南京等重点枢纽城市的安全风险,并予中原李先念部和华中陈粟部以重创。而中共方面,在极端危险的局势下,顺利撤出了中原和华中的部队,损失虽大但建制尚存,且予国军以有效杀伤。这也就是前篇所述,蒋看中的是土地,他得到了,毛讲究存人失地,人保住了,双方在各自的价值观中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皆大欢喜。 但一轮切磋下来,双方都对彼此有了全新且务实的认知。对于国军来说,三个月内消灭共产党只能看作是一句政治需要的口号,从军事态势来说,即便拥有美国的全力援助和几百万换装美械的军队,在如此广阔的作战正面亦难免顾此失彼,必须要突出战略重点,打蛇打七寸,故第二阶段国军将进攻重点放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方向。 陕北和山东,是当时中共最重要的两块根据地,延安和临沂是最著名的匪都。但两相比较来说,陕北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作为中共长途跋涉的最后一块落脚地,陕北极为贫瘠,难以供养数量庞大的军队,至内战开始,在陕北的共军不过3万余人。而就地理位置来说,陕北基本没有战略价值,陕北的共军若要加入中原战场,只有东、南两个方向,东出必为阎锡山部所阻,南下有胡宗南二十万大军虎视眈眈,实为困局。但你要去进攻他,陕北地广人稀,战略纵深极大,几万轻装共军引着几十万携带重装备的国军在黄土高坡深沟高壑里打转转,意义何在?即便克复延安,中共又能有多大损失,恐怕唯一的意义只能是蒋委员长一直所关心的国际国内政治观瞻吧。 但山东却是实打实的战略重地,拱京畿而扼中原,津浦路胶济线都是国军必须要保障的生命线。山东物产富饶,人口众多,供养几十万野战部队不在话下,平时可切断徐州与平津两大战略要点,使青岛的美军孤立无托,战时无论向那个方向出击,均可随时打破该地区的战略平衡,从而改变全国战争态势。 那么,问题很简单,在陕北和山东这两个重点进攻方向上,出击陕北纯属高射炮打蚊子,得不偿失,出击山东则是全国战略的关键。陕北进攻就算失败,对全局没有影响,西北共军仍然无力东出,陕北贫瘠的资源也无力供养其他战区,然而进剿山东的失败,将直接导致灾难性后果,迫使国军从全面进攻态势转入分区防守,并使华北和华东两大战略板块彻底割裂。 所以,从战前态势看,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军,都不能失去山东。 国军方面,参谋总长陈诚坐镇徐州,集中了30余万主力部队从南线往北推,第二绥靖区中将主任王耀武在济南调动10余万策应部队从北线往南推,南北对进,一举击破山东共军主力,收复匪都临沂,彻底打通津浦路。 共军方面,罗荣桓带走了山东八路军主力,华中的陈毅去山东主持大局,而华中的新四军恰好又被国军驱赶到了山东,使山东共军的作战部队增长至20万人左右,考虑到陈毅军事指挥能力偏弱,军委拟派徐向前到山东指挥作战,后毛以徐向前身体状况不能承担如此繁重的作战指挥任务为由而否决。自此,徐向前在他高开低走的军事生涯上,失去了一次大放异彩的机会。而同时,又使得另一位后起之秀粟裕,以其神鬼莫测的军事指挥才华,成为并肩林彪的战神级统帅。 在中共早期的军事统帅中,林彪和徐向前是比较相似的,都是黄埔生,身体都不好,但从实战角度来看,徐的大兵团指挥能力似乎还要超出林彪一筹。抗战伊始,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徐几乎淡出了核心圈,默默无闻,与林彪后来所取得的辉煌战绩和地位相比,已完全黯淡无光。所以身体素质固然重要,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比身体更重要的,是政治站位,有些位置不小心占错了,注定一辈子都改不过来。位置对了,躺在担架上也能打到海南岛。 而国军方面,同样精锐皆至将星云集,五大主力除了调去东北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剩下的三个全部到齐。其余部队也是清一色的美械整编师,只有王耀武的二绥区部队稍弱,可见蒋委员长也是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和本钱。总指挥是国军二级上将参谋总长陈诚,委座最信任的高管,在国共内战的关键节点上,蒋每次都委陈诚以重任,而陈诚每次都把它搞砸了,像散财童子一样将蒋的那些宝贝疙瘩慷慨奉送给共军,山东是如此,东北亦是如此,有时候真的搞不懂这主仆二人到底是怎么想的,信任有时候真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做官要学陈诚,即便送了山东,又送了东北,到了路人侧目国人皆曰可杀的地步,蒋还是让他去做了台湾省主席,把自己最后的退路都交给他,直至蒋死前仍由他坐着行政院长的位子,对比其他一干败退到台湾的党国大佬之恓惶落魄,简直叹为观止。 双方都势在必得的山东,注定成为国共内战的分水岭。每一步棋每一处落子,也必然经过复杂且谨慎的推演,而最终的失败者,也不完全是毫无可取之处,今天我们通过细节的复盘,仍可以感受到其中变幻莫测的战争玄机。 点击关注《陬溪》,评说近现代史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陬溪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鸿儒谈天下 不喜欢 不看的原因 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