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毒的皇位│925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眼见荆州、雍州势力越来越大,郢州局势越发危急,萧宝卷又任命豫州刺史陈伯之为江州刺史、假节、都督前锋诸军事,命令他率军前往征讨荆州、雍州兵马。

随后,萧宝卷又命令军主吴子阳和陈伯之的儿子陈虎牙率领着十三支军队,屯驻巴口,救援郢城。

双方陷入胶着状态。直到501年六月,萧衍也没有攻克郢城,当然,朝廷援军对萧衍所部也形不成太大的威胁。

萧衍依然镇定从容,萧颖胄却有些急不可耐了。长时间没有进展,荆州所部已经有些动摇,士气低落,很多人建议萧颖胄,召回萧衍,割据一方算了。更有甚者,提出了联合北魏的建议。

更糟糕的是,此时荆州、雍州后方发生变乱,一些本来偏向于荆州、雍州的郡县,或者持观望态度的郡县,有些逐渐倒向朝廷一方,有些起兵割据自立,搅乱了荆州、雍州的后方。

有些乱了方寸的萧颖胄,派自己的亲信,卫尉席阐文,以犒赏三军的名义,来见萧衍,提出建议,希望能联合北魏,共同进攻南齐朝廷所属的军队。萧衍严词拒绝,继续不紧不慢地包围并攻打郢城。

这里萧衍缓缓进攻郢城虽然也有他自己的小算盘,但萧颖胄打着大义的名义举兵,稍遇挫折就准备联合外敌,也实在是让人无语。

这时,萧宝卷派来的援军在吴子阳的率领下,到达距离郢城三十里之外的加湖,依山傍水,修筑堡垒,与郢城形成犄角之势。不过,郢城之内也好,吴子阳所部也好,实力也只能勉强自保,没能力攻破萧衍对郢城的围困。

萧衍也是分兵派将,针对吴子阳所部,修筑营垒抵御。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局势走向处于模糊不清状态时,建康城内又发生了变乱。

这时的萧宝卷,因为残暴不仁,称得上众叛亲离,不过,萧宝卷也还是偶尔有心慈手软的时候。例如,在平定崔慧景叛乱之后,投靠崔慧景的萧昭胄、萧昭颖兄弟,就是竟陵王萧子良的两个儿子,之后又投降了朝廷军队。虽然崔慧景差点儿推举萧昭胄做了皇帝,但萧宝卷还是放过了这二位,不但没杀,还保留了他们的爵位,并放他们回到自己的府邸。

可惜,萧宝卷难得一见的善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萧昭胄兄弟依然恨萧宝卷入骨,依然在寻找机会,试图杀掉萧宝卷,自己上位。

原来竟陵王萧子良麾下将领桑偃,现在是萧宝卷的宠臣梅虫儿麾下的副将。桑偃是萧子良、萧昭胄父子的亲信。为了扶立萧昭胄上位,桑偃暗中联系了前巴西太守萧寅。因为萧寅手中握有部分兵权,为了拉拢萧寅,萧昭胄封官许愿,承诺一旦自己上位,加封萧寅为尚书左仆射、护军将军。萧寅同意了。

之后,萧寅又联合了率军驻守在新亭的太子右卫率、军主胡松,约定好,趁萧宝卷出城游玩的机会,关闭城门,由萧寅保护着萧昭胄进入皇宫,登基即位。到时,萧宝卷无处可去,一定会投奔新亭胡松处。萧寅并没有要求胡松杀掉萧宝卷,只是要求胡松关闭堡垒,不接纳萧宝卷就行。当然,也许以三公的高位。胡松也答应了。

可是,萧昭胄等人计划好之后,喜欢四处巡游的萧宝卷,却因为忙于监工修建芳乐苑,好几个月没出城游玩。萧昭胄等人干着急却没什么好办法。

国家乱成这个样子了,皇帝却还在一门心思吃喝玩乐,大兴土木,却偏偏又因此躲过一劫,也真是让人无语了。

最后,桑偃实在等不下去了,决定铤而走险,准备自己率领一百多名心腹勇士,直接杀入皇宫,杀掉萧宝卷。

萧昭胄却认为这样行动,只会暴露自己这些人,根本不会成功,没有同意。

就在这些人乱哄哄各有想法,却都犹豫不决时,桑偃的同党王山沙失去信心,准备反戈一击,向朝廷举报萧昭胄等人的叛乱行为。虽然萧寅得知消息,派人在路上杀掉了王山沙,但事情还是泄露,被萧宝卷得知。萧宝卷当即派人,将萧昭胄兄弟、萧寅及他们的同党全部斩杀。

但是,至此,叛乱并没有彻底结束。建康城内的阴谋叛乱者都被杀掉了,驻守新亭的胡松却暂时没有受到牵连,逃过一劫。可是,胡松心里不踏实啊,即使自己就此打住,将来万一事情泄露,自己还是难逃一死。

这时,恰好也早有废黜萧宝卷之心的最新任的雍州刺史张欣泰,派人前来联合胡松,约定共同举兵,诛杀萧宝卷身边的佞臣,废黜萧宝卷,推举萧宝卷的同母弟弟,建安王萧宝夤为帝。

胡松大喜过望,慨然允诺。

雍州刺史的位置简直有毒,先是萧衍,再是刘绘,又是张欣泰,最客气的算是刘绘,只是没接受任命,剩下的前后两任,或者已经起兵发动叛乱了,或者正在谋划起兵发动叛乱,也够让萧宝卷闹心的了。

当然,也可以说是萧宝卷有毒,闹得天怒人怨,天下几乎就快分崩离析了。

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皇位有毒,围绕着这个位子,不断上演着或者穷奢极欲、肆无忌惮,或者阴谋诡计、明争暗斗,或者叛乱四起、战火纷飞为主要情节的剧目。偶尔运气好,遇到几个清醒的君主坐在这个位子上时,整个天下能稍稍缓一口气,可惜,大多又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