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萧衍连战连捷,彻底占据优势的时候,身处后方的荆州的背后,却又燃起战火,荆州守军连连战败,形势越来越危急。 实际上,荆州、雍州背后,一直有听命于朝廷的军队,在向荆州、雍州发动进攻。 萧衍在率大军离开雍州前,安排自己的弟弟萧伟总领襄阳所有事务,另一个弟弟萧憺负责守卫垒城,府司马庄丘黑负责守卫雍州另一重镇樊城。这三位也都颇有本领,多次击败前来袭扰的敌军,将雍州地界守卫的稳如泰山。 相比于雍州,荆州将士的战斗力差距明显。 听命于朝廷的巴西太守鲁休烈、巴东太守萧惠训之子萧璝率军进攻荆州,萧昭胄派自己一方任命的汶阳太守刘孝庆和巴东太守任漾之率军抵御。双方在峡口激战数月,荆州军大败,刘孝庆败逃,任漾之战死。鲁休烈、萧璝率军进攻至上明,距离和帝萧宝融的临时都城江陵,咫尺之遥。 萧颖胄颇为紧张,立刻派人快马到萧衍处,要求立刻调回荆州将领杨公则及其所部荆州军,回援江陵。 说起来,萧颖胄这个要求,并不过分。荆州形势危急,又是皇帝所在,萧衍那边却是顺风顺水,军队多点少点,并不影响大局,而且,萧颖胄也没要求萧衍派大军,或者亲自率军回援,只要求将荆州派出去的将士,调回部分而已。但是,这个要求,却被萧衍断然拒绝。 从与荆州联合开始,萧衍就没有诚心辅佐萧宝融的打算,只是借用这个旗号而已。所以,在郢城之战的时候,萧衍不紧不慢的进攻,就是为了有充足的时间,将荆州的士卒也控制在自己麾下,慢慢消化进自己的体系。萧颖胄当然也知道萧衍目的不纯,但是当时朝廷势力强大,不能攻克郢城,自己一方必然是死路一条,所以,再忌惮,也必须同心协力,将军队派出,配合萧衍的行动,最多是提醒荆州所属将领,提防萧衍而已。但是,萧衍身为前线总指挥,假黄钺,能够代替皇帝发号施令,荆州所属将士,又如何提防?半年战争下来,荆州军队又还能剩下多少听命于萧颖胄的将士呢?不听萧衍话的,随意可以找个理由派出去送死啊。而且,在攻克郢城的第一时间,萧衍就又已经派荆州军为先锋,继续向前攻击前进了。 这里的萧衍,耍弄的算是阳谋。就是你萧颖胄知道归知道,却只能按照萧衍设定好的方向前进,无法破解。 萧颖胄虽然控制着皇帝,名义上的官职也高于萧衍,但乱世之中,兵权最大,谁掌握兵权,谁就能控制局势,没有兵权,名义上的官职毫无用处。萧宝卷还是名正言顺的皇帝呢,各镇诸侯还不是说反就反?现在萧颖胄想把荆州军调回去,无异于让萧衍将吃下去的肉再吐出来,萧衍怎么可能同意?再说了,即使江陵真的被攻破,萧宝融被杀,对萧衍来说,也没什么损失啊。 萧衍的理由也很充分:杨公则率领大军,已经推进到寻阳,并且正在继续向健康方向进兵,现在让他溯江而上救援江陵,时间一定来不及。鲁休烈所部,不过是乌合之众,很快就会自己溃散。凭荆州现有兵马,守卫不难。如果实在需要援兵的话,我的两个弟弟都在雍州,你下令征调他们就可以。雍州距离荆州很近,他们能迅速率军支援。 可是,萧颖胄又怎么敢将雍州军调到荆州?请神容易送神难,萧衍已经控制大部分兵权,处于尾大不掉状态了,再让他将势力伸进荆州,自己和萧宝融就真的危险了。 无奈的萧颖胄只得调动荆州不多的兵马,拼尽全力抵御鲁休烈的进攻。 此时,萧衍率领大军,已经进攻到芜湖。萧宝卷派心腹,太子左率李居士率军屯驻新亭,作为建康城外的最后一道防线,同时派辅国将军申胄率领两万大军,屯驻姑孰,抵御叛军。可惜,没等接战,只是远远见到萧衍军的旗号,申胄所部就一哄而散,弃城而逃,萧衍轻松占据姑孰。 有意思的是,到了此时,萧宝卷不知是彻底想开了,还是依然有着迷之自信,将萧衍视同与之前的陈显达、崔慧景之辈类似,总之,见萧衍叛军不断逼近建康,自己派出去的兵马,派一路,败一路,萧宝卷索性也不继续派军抵御了,而是该吃吃,该玩玩,并镇定的表示,等萧衍大军到达建康城前,自己要与他决一死战,一战定胜负。 很快,萧衍率大军到达建康城附近。 萧宝卷也终于忙碌起来,召集军队,并挑选囚徒加入军伍,准备守卫事宜。 李居士趁萧衍军远路而来,立足未稳,主动进攻,却被杀得大败,萧衍军多路齐进,占据建康城外围各战略要地。 李居士率军突袭萧衍麾下吕僧珍所部。吕僧珍也是一员悍将,一面命令麾下将士死守营垒,一面亲自率领三百多名精锐士卒,绕到李居士大军后方,猛然发动进攻,里外夹击,杀得李居士所部再次大败溃逃。 几次交战失利,新亭驻军所剩无几,李居士在火烧新亭至朱雀桥南之间的所有村落、房屋后,退回建康城。 这个时间,已经到了501年十月。 见萧衍大军真的打到建康城下了,萧宝卷抖擞精神,派征虏将军王珍国、军主胡虎牙率领好不容易凑起来的十万大军,背对秦淮河,列阵于朱雀桥南。为了鼓舞士气,萧宝卷派自己最心腹的宦官王宝孙,手持白虎幡,代替皇帝,到前线督战。 两军列开阵势之后,为了显示不胜不归的勇气,王宝孙下令,将自己一方军队身后的朱雀吊桥升起,断绝败逃的后路,告诉大家,背水一战,不胜则死。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