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元恪说不上是昏庸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北魏军事实力基本上保持着强盛,国力也基本处于正常发展状态,但他为了遏制皇室诸王的权力,启用宠臣与外戚掌控朝政的做法,也使得北魏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现象越演越烈。高肇等人依仗宣武帝的支持,横行朝野,肆意妄为,闹得王公勋贵、文武官员非常不满,怨声载道。说起来,这个于皇后也不是个简单人物。于皇后的父亲是镇北将军、定州刺史于劲,伯父是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领军将军于烈。在于皇后成为皇后之前,于氏一族就是北魏比较显赫的家族之一,于烈更是孝文帝元宏、宣武帝元恪父子的绝对心腹,在北魏朝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于烈的儿子于忠,也是宣武帝最倚重的心腹之一,有勇有谋,也较为刚正,在父亲于烈死后,成了于氏一族实际上的领军人物,属于连高肇都忌惮几分的人物。在伯父于烈的运作下,501年,于皇后进宫,先是被选为宣武帝的贵人,后来被册立为皇后。因为父兄深得皇帝器重,于皇后也很受宣武帝宠爱。506年,于皇后给宣武帝生下皇长子元昌。这下,于皇后地位更加稳固,于氏一族的地位也更加显赫。  不过,在高肇的侄女高英进宫之后,宣武帝的宠爱慢慢转移到了高英的身上,于皇后渐渐有些失宠。一心要登临朝臣权势巅峰的高肇,一面在使尽浑身解数揣摩宣武帝心思,巩固自己在皇帝心目中地位的同时,毫不意外的将目光看向了于氏一族。高肇明白,在自己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于氏就是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而争斗的核心,就是皇后的位置。高肇相信,只要让自己的侄女高英坐上皇后的宝座,自己再能保持住皇帝对自己的信宠,朝野内外将无人可与自己争锋。不过,因为先来后到的关系,于氏女早已经坐在了皇后的位子上,高肇只能暗中下手了。于皇后具体的死因,史书中没有记载。但不管是《魏书》,还是《资治通鉴》等史书,在记载到这一段时,都有“世议归咎于高夫人”,“人皆归咎高氏”的说法。也就是说,不管是当时,还是后世,大家都猜测是高肇联合高英,毒死了于皇后。当然,“宫禁事秘,莫能详也”,只能猜测,真凭实据或者具体的文字记载,是无论如何找不到的。更过分的是,就在于皇后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508年三月,于皇后所生的皇子元昌,生了病,御医王显治疗时出了差错,导致元昌病死,年仅三岁。人们都怀疑,这个王显,也是得到了高肇和高英的授意,有意毒死了元昌。是啊,元昌可是皇长子,未来皇位继承人的第一人选,必须除掉啊。虽然此时的高英还没有存活下来的儿子,但先把继承人的位置腾出来再说。除掉于皇后和元昌之后,508年七月,高英被宣武帝册立为皇后。此后,已经身为尚书令的高肇,更加权倾朝野,行事也更加肆无忌惮。 对于高肇的胡作非为,北魏朝中不是没有人向皇帝弹劾过,也不是没有人抗争过。奈何,弹劾皇帝不听,抗争皇帝偏袒,因而,敢于阻拦在高肇面前的人,包括元氏皇族在内,无论爵位高低、官职大小,皆被高肇踢开,或杀或贬。皇族出身的度支尚书元匡,为人颇为正直清廉,在朝中颇有威望。当初茹浩掌权时,元匡就曾经不畏茹浩的权势,与之针锋相对过。现在见高肇其权势,及所作所为,更是远超茹浩,元匡按捺不住,准备向宣武帝弹劾高肇。为了表示决心,元匡先给自己制作了一幅棺材,然后准备抬着棺材去皇宫大殿,揭发高肇的罪恶。如果皇帝还不听的话,元匡就准备在大殿之上自杀,以死劝谏。高肇得知消息,急忙拦住元匡。元匡指着高肇的鼻子破口大骂,骂他是指鹿为马的赵高。可惜,元匡的一番苦心还是没能叫醒装睡的宣武帝。因为元匡的举动,高肇一党的御史中尉王显弹劾元匡侮辱、诋毁宰相高肇,应该处以死刑。宣武帝毕竟没有昏庸到亡国之君的程度,知道元匡是一片公心,于是下诏,赦免了元匡的死罪,但降职为光禄大夫。 扶植高肇打压元氏诸王的做法,绝不是因为宣武帝元恪昏聩。这里的元恪,思维非常清晰。对元恪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坐稳皇位,巩固皇权。在元恪的认知里,高肇再专权,再权倾朝野,也不会对自己的皇权构成威胁。因为高肇出身寒微,其现在所有的权力,都来自于自己。这也意味着,自己可是随时收回这些权力。能对自己的皇权构成威胁的,只有元氏诸王。所以,不遗余力地打压自己的兄弟、叔伯等人,就是元恪的首要选择。可惜的是,这里的宣武帝,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或者说,根本没在意过,因为高肇的专权,因为高肇的肆意妄为,对国家、对政权、对百姓,造成的危害。而由于宣武帝的放任,高肇等人越发胡作非为,导致北魏朝政日趋混乱,国力也逐渐衰败。受不了宣武帝和高肇的有意打压,这年八月,宣武帝的弟弟,京兆王元愉,发动了兵变,并自立为帝。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